臺海局勢引發焦慮 歐洲會放棄一中原則?

文:彭濤 博士|圖:編輯部

國在本(10)月國慶期間頻頻派遣大量軍機進入臺灣防空識別區,前後四天就有145架次軍機闖入臺灣西南空域,並創下單日52架次的新高紀錄。這是北京近來不斷加大對臺灣的軍事騷擾的一部分,目的是向臺灣和美國及其盟友發出強烈信號,並為隨時武力入侵臺灣進行演練和做好準備。臺海局勢的升溫,不僅引起臺灣和區域國家對兩岸發生軍事衝突的擔憂,同時也讓歐洲人深感焦慮,並開始重新思考其對「一中原則」的看法。越來越成為地緣政治的中心的臺灣,其存亡關係到歐洲在亞太地區的廣泛利益,特別是在高科技、區域安全與供應鏈上具有戰略意義。

對於近來北京多次以戰爭威脅臺灣,德國有分析指出,如果這些威脅姿態繼續下去,在習近平開始武力冒險之前,歐洲是時候重新考慮其「一個中國政策」了。而且,歐洲須要用一個聲音來阻止中國的霸凌行為。歐盟要想成為地緣政治參與者或主導者,就得對臺灣採取 「不同的態度」。在歐盟看來,大規模軍事集結以及南海和臺灣海峽等地緊張局勢的加劇,勢必對歐洲的安全和繁榮產生直接影響。如果歐洲真想在亞太地區發揮其重要的地緣政治參與者的作用,它就必須放棄 「躲避雷達」(害怕冒犯北京)的方式來培育與臺灣的關係。也就是說,現在是歐盟將「新的歐洲自信」注入其與臺灣關係的時候了,比如:公開倡導民主臺灣、確保其權利得到尊重並讓它在國際上得以發出自己的聲音等。這也是歐盟傳統上所代表的「一個中國」模式所蘊含的。歐盟目前的「一個中國」政策承認,北京在所有國際組織中代表香港和澳門行事,儘管這兩地的經濟和行政制度與大陸的完全不同。同樣的道理,這也被適用於臺灣。這讓歐洲人在理念與意識形態上感到很尷尬和困惑。

一中VS臺獨

北京在推行其「一國兩制」政策中,對外的態度愈發咄咄逼人,這迫使歐洲各國政府首腦不得不重新做出「明確的選擇」:要嘛接受習近平的「修正主義」(強勢政策),要嘛視北京如何行事而改變其「一個中國政策」。近年來北京領導對外層展現的新自信,給那些對中國的全球野心仍缺乏認識的歐洲領導精英們留下了持久的不良印象。比如,去年中國外交部長公然威脅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與布拉格市長賀瑞普(Zdeněk Hřib),他們將為其計劃的臺灣之行付出「高昂代價」。在一次中歐視頻峰會上,當被問及中國在新疆、西藏和香港等地侵犯人權時,習近平的反應非常激烈,稱這是中國的內政,不容任何外來者干預。而對香港民主的嚴重破壞證明,北京的領導層幾乎完全不受國外批評的影響。

中國對維吾爾人的文化滅絕、對藏人進行大規模再教育的新措施以及對香港的壓迫,都是民主和自由的臺灣人被統一後將面臨的可怕例子。特別是香港的例子表明,中國大陸對臺灣的統一將會是一副多麼的可怕圖景,人們無法相信北京會遵守國際協議並尊重被統一地區的自由和民主。因此,歐洲人越來越感知到,只有承認和接受臺灣在國家保持獨立的情況下,才能保證臺灣人得以繼續自由的生活。歐洲人感到欠臺灣這個令人欽佩的民主楷模一個人情,他們不能再將臺灣孤立起來,繼續被北京的領土要求扣為人質。歐洲應向北京的統治者們明確表示,他們只是在以侵略和不斷的民族主義劍拔弩張的方式動員與中國利益背道而馳的敵對勢力,是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經過數十年的變遷,臺灣現在已轉變為值得歐洲人團結和驕傲的自由民主國家。而中國大陸不僅在外交政策上越來越咄咄逼人,而且在習近平的統治下在國內再次變得更加專制和嚴酷。在其大外宣中,北京更是越來越明確地將自己定位為自由民主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敵人。在北京看來,憑藉其經濟實力和規模,儘管破壞香港法治和越來越公開騷擾臺灣,它仍可逍遙法外。但歐洲人認識到,現在是打破北京這種幻想的時候了。

不僅從道義上來講,歐洲須要與臺灣站在一起,共同應對中國的挑釁與威脅;而且在經濟和科技上,臺灣對歐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臺灣不僅是一個運作良好的自由民主國家,它還是世界第 21 大經濟體,也是先進技術公司的所在地,例如擁有對歐洲很重要的半導體行業。圍繞全球領先的芯片製造商台積電的臺灣芯片和計算機產業,已經成為歐洲高科技供應鏈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臺灣越來越成為亞太和世界地緣政治的中心,因為其高科技而對歐洲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當前汽車行業的芯片危機說明了這一點。由於中美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正迫使歐洲國家越來越多地重新思考其先前的中國戰略,並為臺灣問題尋找新的答案。歐洲開始思考改變其對臺政策、加強與臺灣的關係,是歐盟打造供應業鏈多元化和再次減少對中國依賴的戰略的重要一環。

雖然從道德上講,選擇支持民主還是獨裁似乎很容易,但在現實政治上卻遇到很大困難。比如,德國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很高,如果政府違背北京領導層的意志,他們善於讓外國公司處於痛苦的境地。在這方面,韓國和日本已經經歷過這種情況。對於歐洲國家來說,它們及其公司是否準備接受高昂的政治和經濟成本,以與北京聲稱擁有主權的臺灣進行更密切的合作。但美中在臺灣問題上沖突的時間越長,歐洲政界和商界就越迫切需要明確他們在這個問題上的優先事項。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