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探索「Formosa」美麗之島到底有多美麗的心路歷程

圖/獨家報導製圖
圖/獨家報導製圖

文:楊正寬 博士|圖:楊正寬博士提供

光的誘因(incentive)很多,好奇心(curiosity)是其中之一,更是必要的驅力(drive)。但是當你打算好好規劃去想要的目的地旅遊,來滿足好奇心時,卻不是因為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響而隔離、封鎖致不能成行,而是因為通往目的地的「時空隧道」(Time Turnnel)被交通管制而阻斷了,以致回不了古早的Formosa,那個早在航海時代,連葡萄牙人都很讚美的老臺灣——我們大家共同的故鄉,想必你一定也會跟我一樣,有多麼地失望、悵然與懊惱啊!
既然到不了古早老臺灣,又好奇地想知道老臺灣到底有多美麗,於是我開始思考要如何想盡辦法才可以不用搭高鐵、買機票或乘太空梭去旅遊,就能順利揭開這層神祕的面紗,親眼目睹老臺灣的古典美。我首先想到的是藉助「耆老口述」,這個研究歷史慣常使用的方法。但是臺灣的歷史說長不長,打自荷蘭時期,可也有四百多年;而耆老再老,也大概只能有限度地幫我解決到日治時期,那僅僅百來年左右的景象,以臺灣的壽考言之,日治時期那能算老或古早?充其量「青壯之年」耳,何況在日本殖民統治,開發搜刮下的臺灣,如與再往前推移二百多年的荷蘭或清領處女時期,雖未必面目全非,但應該也已經與閉月羞花的古典美大相逕庭矣。如此一來,想藉助「耆老口述」,又是沒辦法達成滿足我的好奇心,做不了探索古早老臺灣到底有多美麗的旅遊夢。

到不了,也問不到,當然古人更不可能留下老照片給我們欣賞,最後想到何不直接與古人對話呀?請大家先別誤會,我既不是乩童,也不是巫師,更不會觀落陰(註),豈能得與古人好好坐下來meeting?對話當然是一問一答,那古人又是誰?該找誰對話?這個難題困擾我很久,才想到不是「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嗎?於是趕快去翻讀文獻史料,結果不看則已,一翻查才發現不得了。因為古人雖已遠去而不語,但好像都早就知道,四百年後會有一個好奇寶寶如我者,把我想要問的答案早已經有條不紊地記載下來,因此我努力廣泛蒐集與臺灣遊記的詩、詞、散文等,包括志書蒐羅的古籍文獻。結果滿滿書架豐富的文獻讓我放心很多。接下來就得靠我去努力耙梳、閱讀、分析、歸納,然後再筆記下來,成為你有求於古人答覆你、滿足你好奇心的古早老臺灣,那美麗的景像與印記,也更突然發現這竟是彌補COVID-19疫情警戒期間,不能隨意外出旅遊的遺憾,以及構建了另類「神遊」的創意觀光旅遊方式。

實則所謂「觀光」(Tourism),亦可稱為「旅遊」(Travel),最早可見於《易經.觀卦》六四爻辭:「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象辭〉又說:「觀國之光,尚賓也」,今引申為到某地觀賞風光,瞭解地理、歷史、文化、民情、風俗、動物、植物等自然及人文景觀,亦即「旅遊」或「旅行」也,這也是當時我為《獨家筆陣》提供《觀國之光》專欄名稱的由來。而類此神遊當然也是歸類為「觀光文學」或稱之為「旅遊文學」、「記遊文學」,統稱之為「旅遊文學」,只是必須專注於閱讀中國古典文學中,古人到臺灣旅行記事與心得部分的文獻,才能滿足我的好奇心,達成探索到老臺灣到底是如何的美麗。

嚴格來說,「古早老臺灣」的時間,應該是要定格在除了荷蘭短暫38年時期,屬於荷蘭文獻之外,包括從明鄭及清領前期,由有關騷人墨客或遊宦之士旅臺賞景,心有所感所記述古早老臺灣的山川風物,且都以華文為主,或曰是以中國文學形式,記述所有臺灣一地的文學,而不論中國或臺灣文學,必然包括甚多的詩、詞、賦、曲、散文、小說等的文學種類,記敘或創作出甚多的著作,包括抒情、議論、言事等的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又隨著不同時代、不同的人、時、事、地、物等情境,產生甚多唯美的、發人深省的,而且足資玩味的有價值作品。因此,在這個前提下,我的神遊範圍的邏輯概念,可繪如下圖所示。

探索「Formosa」美麗之島到底有多美麗的邏輯概念圖 (楊正寬繪製)

接著對於「老臺灣」一地的界定,當然是採歷史上清朝時期的臺灣本島,以及澎湖列島為限,不包括目前政府統治管轄範圍,包括金門、馬祖所稱的「臺灣地區」。臺灣是一個移民的社會,因此旅遊文學則包括不論作者是臺灣本土亦或中國大陸內地各省流寓、遊宦之士,只要作品是描寫或記述清代以前臺灣景觀、見聞,以及旅遊心情;而其文學作品則包括詩、詞、賦、散文、日記、竹枝詞等所有中國傳統或古典文學,均在我的探索之列。而清代以前的經、史、子、集,甚至地方志書等古籍文獻有關臺灣的記載,雖無法證明其作者是否為實地旅臺見聞,然確有文人雅士記遊文字記載臺灣景物為主,不至於因執著清領時期,而忽略以前古籍的陳述,致有探索失誤及落差的感覺。

但因臺灣於清祚未滿,即於光緒21年(西元1895)年割讓給日本,文學的發展進入不中不西,不舊不新的所謂「皇民化」殖民地文學,雖然在此一殖民時期,漢文化仍被民間私下流傳維護,亦有不乏寓遊記文學於抒發感懷受異族統治之苦,悲憫人生之佳作,但為符合目前學界臺灣文學發展史的分期,並反映臺灣的歷史事實,因此不得已,只得止於西元1895年乙未戰爭臺灣淪為日據時期為斷限,並藉以彌補目前臺灣文學界「輕舊重新」的不足。

此外,因遷就臺灣歷史事實而以清代文獻較多,係因受限於明朝治理臺灣,或漢文化影響臺灣較短,自明永曆14年(西元1661年)4月30日鄭成功率軍登臺驅逐荷蘭人開始,至明永曆37年(清康熙22年,西元1683年)7月31日鄭克塽降清為止,明祚亦只不過短短22年而已,比起清朝自康熙22年(西元1683年),至光緒21年(西元1895年),長達212年,懸殊之比,當然較少旅遊文學及文獻流傳下來,故明代以前旅遊文學與文獻探索篇幅無法與清朝匹敵,形成明代篇幅少,而清朝篇幅多的偏頗現象,實非得已。

所謂「旅遊文獻」,意義已經非常明顯,凡是與旅遊有關的一切典籍,無論是文學或非文學,也無論是地方志書或文集,包括古今中外出版的書籍、期刊、電子圖書,甚至文物、史料,只要內容可供旅遊者參考,又具有導遊性質作用,增強旅遊心得與效果的典籍者,均將之列入為旅遊文獻。相信瞭解臺灣史的人,都知道臺灣歷史的斷代與中國歷史大不相同,當中國早在西元1367年時,就已是文明發達的明朝洪武元年,而臺灣那時仍屬海盜猖獗的東南蠻荒之島。雖然也有少數漢人渡海來臺,但真正大規模漢人來臺的紀錄,要一直到明天啟元年(西元1621年),才有顏思齊及鄭芝龍率眾來臺屯墾。而真正有官方治理,則是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4月,鄭成功由金門率軍至鹿耳門登陸,驅荷復臺,仍奉明正朔,開東都明京,設承天府。惟國祚甚短,僅22年就被施琅於清康熙22年(明永曆37年,西元1683年)攻克,翌年清廷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設府治於臺南,開始進入清代,當然比中國的清代少了22年,此一期間為了探討方便,所有旅遊文學作品,仍歸列入明代。

臺灣的清代與中國也沒有同步結束,當滿清末葉,國勢趨弱無能,而列強帝國則氣焰囂張之際,日本帝國早已染指臺灣,藉著「中日馬關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臺灣和澎湖只好割讓給日本,臺灣提早結束了清代,進入了異族文化與文學的日治時期,雖然也有漢文學暗自在民間流傳,也頗多旅遊文學佳構,但是因為已經改朝換代,在臺灣不屬清代,又是皇民化的日本文學,自然就是探索老臺灣的斷限了。茲就探索的時間範圍概念,繪如下圖所示。

探索老臺灣的時間範圍概念圖(楊正寬繪製)

我的探索「Formosa」美麗之島到底有多美麗的時間範圍,就是上圖網底顯示的明、清時期,斷限則是止於清光緒21年(日本明治28年,西元1895年)。但是我決定探索「Formosa」美麗之島到底有多美麗的工程,前後斷斷續續、拖拖拉拉,大約也進行20年之久,但真正日起有功,得以密集完成探索任務,則是就在疫情爆發的這三年,所以我還得真心感謝COVID-19,那是因為疫情期間不能出國旅遊,雖綁腳,卻沒綁手,讓我更能定下心來與古人對話,滿足好奇心,完成探索的艱鉅任務。

探索的工程好不容易終於竣工,可以撰寫成書,不知道是否意味或示意著COVID-19隨著要付梓而終結,心想果真因著拙作要付梓問世,而讓大家都傷腦筋的COVID-19應聲下架,從此也可以開始不必綁手綁腳,放心規劃翱遊世界的計畫,那我的探索任務似乎也可以列入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1922民眾疫情通報與諮詢服務中心,記上小功一次吧!為了將所有探索心得,能有深度感,因此特別取《臺灣古典旅遊文學與文獻》(如下圖)為書名,並規劃了下列章節架構呈現出來,最後我把自己沒努力看完的文獻,全部放入「附錄」,提供有興趣或有志一同的朋友,慢慢咀嚼:

緒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古典旅遊文獻呈現的老臺灣
第三章 明代古典旅遊文學的發展
第四章 清代臺灣古典旅遊文學的重要文獻
第五章 《臺灣輿地彙鈔》為旅遊經典文獻
第六章 臺灣古典旅遊文學掃瞄
第七章 臺灣古典旅遊文學發展特色
第八章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臺灣古典旅遊文學與文獻》的封面(楊正寬拍攝)

最後我要特別強調,也是要跟大家抱歉的地方,就是我有一個不知道是好或壞的習慣,既不「自序」,也不央請達官顯貴「賜序」。我覺得赤裸裸地將內容呈現,避免誤導,好讓讀者客觀地用自己的角度去閱讀、感應與評價,比起自吹自擂的「自序」,或無病呻吟,隔靴搔癢似地央人「賜序」要好得很。但是我卻發現出版商竟然在書背頁,根據閱讀完我的書之後,寫下了這段好像蓋棺論定的話,拍下來希望大家不會受到影響才好:

《臺灣古典旅遊文學與文獻》的書背頁(楊正寬拍攝)

註:根據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指出,「觀落陰」又稱「關落陰」、「觀靈術」或是「關三姑」。是一種通靈法術,藉由會操持符咒的法師協助,使參與的信眾可以靈魂出竅到靈界,探望往生者,明瞭往生者處境與需求。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