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仆者有之 後繼乏人哉?

圖/獨家報導製圖
圖/獨家報導製圖

文:楊正寬 博士|圖:楊正寬博士提供

別來倏忽已三年,相見扶桑豈偶然?

異國江山堪小住,故園花草有誰憐?

蕭蕭細雨連床話,煜煜寒燈抵足眠。

病體苦炎歸未得,束裝須待菊花天!

——敬錄林獻堂先生〈壬五月下旬喜少奇由臺灣來訪勸余歸臺〉

是民國41(1952)年5月28日,葉榮鐘(字少奇)先生代表彰化銀行同仁赴日本問候臺灣先賢林獻堂先生,獻堂先生感動之餘,流露出「赴日觀光變久留」的無奈與似乎有意在秋天返臺的心境。先生名朝琛,諱大椿,字獻堂,號灌園,以字行。清光緒七(1881)年誕生於阿罩霧庄(今臺中市霧峰區)的臺灣望族霧峰林家,民國45(1956)年卒於日本東京,享年七十六歲。獻堂先生在二二八事件後出任「臺灣省通志館」館長,翌年通志館改組為「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獻堂先生又出任首任主任委員,不但是我曾服務的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前輩,更是臺灣人的社會領袖與精神標竿,堪稱「臺灣人之魂,阿罩霧之光」,只要是臺灣人,就都家喻戶曉的一位臺灣偉人!

文化活動在霧峰林家花園的萊園,也是一所古典優美的古蹟學校——明台高中的五桂樓及飛觴醉月亭展開序幕。

今年就是臺灣民主先驅,議會之父——林獻堂先生(1881—1956)一百四十歲華誕,以及1921年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一百週年紀念,值得大家一起關注省思。日前(12月11日)霧峰林家就特別隆重精心舉行紀念文化活動,來紀念這位臺灣民主先驅,議會之父的林獻堂先生,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內容,將臺灣文化協會一百年及獻堂先生一百四十週年華誕,銓釋得淋漓盡致。除了典禮儀式及學生精彩的表演節目外,還安排古蹟學校明台高中的「校園文化古蹟巡禮—走讀林獻堂博物館」、林獻堂故居(頂厝),包括景薰樓及蓉鏡齋巡禮,以及在國際會議廳邀請對林獻堂先生行誼很有研究的學者做三場專題演講。

霧豐林家花園新近落成啟用的林獻堂博物館,有系統的典藏獻堂先生文物,彌足珍貴,歡迎參觀!

第一場主題「林獻堂與他周遭的人士」,是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許所長雪姬教授演講。許教授為了詮釋這個主題,將林獻堂先生一生分為1881—1895晚清時期、1896—1936投入公務、農商業與政治運動、1937—1945戰爭時期、1945—1949戰後的困境與掙扎、1950—1956再見臺灣。許教授還介紹了林獻堂先生身邊的同志陳炘(1893—1947)、蔣渭水(1891—1931)、楊肇嘉(1892—1976)、蔡培火(1889—1983);以及日本官僚田健治郎總督(1885—1930)、田川大吉郎(1869—1947)、清瀨一郎(1884—1967)、伊澤多喜男(1869—1949)、宮原武熊(1874—?)、長谷川清(1883—1970)、安藤利吉(1884—1946);中國官僚陳儀(1883—1950)、李翼中(1896—1969)、嚴家淦(1905—1993),可謂都是「各領風騷數十年」的歷史風雲人物。

專題演講前很高興見到久違的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許所長雪姬。

第二場主題「林獻堂先賢與臺灣文化協會」,是由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陳翠蓮教授演講。但後來講臺上螢幕亮出來PPT檔的題目是「林獻堂與臺灣政治社會運動」,與請柬列印的主題不同。陳教授先以摘自《海上唱和集》林獻堂先生所撰〈述懷〉的片段來開場:「……未甘久雌伏,一奮沖霄翮,糾合諸同志,上書請變革,臺灣宜自治,議會應採擇、帝京冒風雪,歷訪官紳宅,力說重民意,猜疑未能釋……」其實摘錄這段話,已經能夠體會林獻堂先生爭取臺灣人民主的心境了。

中場休息與即將接任董事長的林獻堂先生曾孫承峰兄(中)及蘆洲李友邦將軍長公子李力群董事長(右)合影。

第三場主題「林獻堂先生的奮鬥與堅持」,是由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廖振富教授與也是林獻堂曾孫、加拿大建築科學博士的明台高中林副校長承俊兩人共同演講。

林獻堂先生孫媳婦林芳瑛董事長致詞,並説明舉辦此次系列文化活動的目的與意義。

今天紀念的另一個主題是1921年10月17日於臺北市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今靜修高中)由蔣渭水、林獻堂、蔡培火等人發起成立的一個文化與政治團體,並選出林獻堂先生擔任總理的臺灣文化協會,到今年剛好是一百年,成立後為長久被壓制的臺灣人,傳遞了進步的理念與價值觀。由於歷經分裂,且日本警方強制解散,雖然不幸於1931年瓦解,但是短短十年間,卻發揮了在文化上啟蒙了臺灣人,反抗日本殖民教育的作用。協會同時向日本殖民政府爭取臺灣人民的自由和權益,以及獻堂先生的議會請願運動,對臺灣之後的民主發展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其一脈相承自臺灣同化會、新民會,且協會另一重要人物蔡培火提出了「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蔣渭水更隨後創立「臺灣民眾黨」,進一步主張政治經濟和社會自由。

會場設在萊園湖中的飛觴醉月亭,別具特色,發人思古又醒思!

兩個主題的紀念活動,連想在一起就容易持疑,到底是「英雄造時勢」?或者是「時勢造英雄」呢?雖然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十年,是不爭的事實;可是像獻堂先生一生,人格高超,知識廣博,自日治至戰後,咸被尊崇為第一等愛臺灣的社會領袖,也是有目共睹,不爭的事實。但是他生前,為爭取臺灣人的民主,申張臺灣人的尊嚴,卻備受戰前與戰後政府的壓抑,終而情何以堪地避居他畢生抵抗的日本東瀛,甚而不得落葉歸根(逝世後才由家人請靈返鄉安葬萊園後山),令人不勝唏噓!

霧峰林家花園的「萊園」,古典優雅,「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是1893年獻堂先生父親林文欽先生中舉後,為感激其母羅太夫人育養之恩,興建供母親頤養天年,並以「老萊子綵衣娛親」典故,取名「萊園」,園區內有木棉橋、五桂樓、飛觴醉月亭等十景。
林獻堂博物館就在明台高中巍峨校門的左方政光科技大樓二樓。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特別是有幸被邀參加了臺灣文化協會一百週年與臺灣民主先驅,議會之父林獻堂先生一百四十歲華誕紀念文化一系列活動之後,尤其感慨萬千。看到當前沸沸揚揚,擾擾嚷嚷的政局,到底有誰在真愛臺灣?誰能踵繼獻堂先生的「臺灣魂」?頓時心情澎湃不已,百感交集之餘,不禁慨嘆「前有古人,後無來者」乎?或曰「前仆者有之,後繼者乏人」哉?

會後主辦單位除安排參觀林獻堂博物館之外,還分兩梯次參觀林獻堂先生頂厝故居、景薰樓、蓉鏡齋書院,讓與會者豐富了一趟感性、知性兼具的深度之旅。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