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在夙昔—《賴和手稿集》序

賴和手稿集全套五冊(楊正寬)
賴和手稿集全套五冊(楊正寬)

獨家報導【楊正寬/中台灣教授協會常務監事兼交通觀光組召集人】

在臺灣文學史的這條道路上,無疑地賴和先生是一個重要標的,他於西元1926年所發表的白話小說〈鬥熱鬧〉,被視為發軔於1920年代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進入成熟期的代表作品,雖然賴和並非臺灣第一位發表白話文作品的新文學作家,但由於他對臺灣新文學的貢獻及影響,得有「臺灣新文學之父」的稱譽。

賴和,原名河,又名葵河,清光緒20(西元1894)年生於彰化,同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隔年四月,乙未割臺,在此環境之下,賴和雖早歲即入公學校受新式教育,但自幼亦習漢學,曾於「小逸堂」從彰化宿儒黃倬其學詩,故舊學根底深厚,漢詩成為其寄興抒懷之重要媒介;西元1914年,賴和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916年回到故鄉彰化,開設「賴和醫院」,展開懸壺濟世的一生,其仁心仁術,在當時甚至有「彰化媽祖」之美名。

賴和手稿集全套五冊(楊正寬)
賴和手稿集全套五冊(楊正寬)

1921年賴和加入臺灣文化協會,成為新文學運動的推手,從1925年發表第一篇隨筆〈無題〉到1935年〈一個同志的批信〉,賴和透過文學作品來批評時政,關懷弱勢族群,更藉由編輯《臺灣民報》、《南音》、《臺灣新文學》等機會栽培後進;1939年,賴和與友人陳虛谷等成立「應社」,1941年賴和再度入獄,後因病重出獄,1943年心臟病發逝世,得年僅50歲。賴和一生堅持以漢文寫作,他的抗議精神與寫作技巧,對當時臺灣文壇有深刻的影響,而他的人格與風範,誠如其好友陳虛谷〈哭賴雲兄〉一詩所表達的「留得身後名,與人傳一世」。

賴和先生肖像(楊正寬)
賴和先生肖像(楊正寬)

邇來「臺灣史」的研究已漸為顯學,「臺灣文學」對本土文化的關懷也日受重視,許多塵封的早期臺灣文學作品,再度受到大眾的賞析。個人在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就讀時,即對臺灣文學深感興趣,但苦無選修是類相關課程機會,如今國內中國文學系、所開設臺灣文學欣賞與習作課程,甚至成立臺灣文學系、所之大學,所在多有,甚是羨慕。以文學是人類情感的表達,相當程度地反映出時代的印痕,賴和先生的文學作品,表達的不僅是日本帝國殖民下臺灣人深沉的無奈,其內涵的人道思想及悲憫精神,更是超越時代而存在。今欣見賴和手稿已經整理完成,也即將傳世,得以先行拜讀,環誦至再,直有「典型在夙昔」之感,令人愛不忍釋。

賴和作品手稿 (楊正寬)
賴和作品手稿 (楊正寬)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職司徵集、整理及編輯臺灣文獻,成立超過一甲子以來,累積不少成果,個人自忝掌會務以來,更深切體認到為因應未來臺灣文史研究及推廣之所需,本會應從單純的文獻業務,趨向更多元化的經營,以「立足文獻,擁抱鄉土,傳承臺灣歷史文化」的組織目標,與同仁共勉。非常高興有機會與賴和文教基金會及長期以來投注心力於賴和研究的成功大學歷史系林瑞明教授合作出版《賴和先生手稿集》,得以透過前賢的影像,親炙前賢的作品手跡,所要的並非僅是給後人的憑弔,唯有對前賢開拓精神的深刻體認,以及更新視野的研究,才是對臺灣歷史文化傳承具有意義。出版前夕,敬申淺見,是為之序。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 楊正寬謹識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