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血腥政變 紅軍踐踏冬宮

文:格奧爾基|圖:格奧爾基提供

羅斯於1917年3月8日發生二月革命(Феврал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俄皇尼古拉二世(Николай II)遜位,俄羅斯帝國滅亡,臨時政府成立,政府總理是克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Керенский),辦公地點就是大名鼎鼎的冬宮(Зимний дворец)。它是埃爾米塔什皇家建築群六座主要建築之一,原來是俄羅斯帝國皇帝的宮邸,建於1721至1762年之間。宮內收藏著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等收藏的名貴畫作及世界各地的藝術珍品。從1915年起,冬宮不再是俄羅斯君主制的城堡,那時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舉家搬出冬宮,住到皇村的亞歷山大羅夫宮。列寧領導的十月政變爆發前,冬宮已改為俄羅斯第一次世界大戰軍人野戰醫院,裡面住滿了前先撤回的傷患和為他們服務的醫務人員外。

1917年11月初,俄羅斯首都彼得格勒局勢不穩。軍區司令波爾科夫尼科夫(Георгий Полковников)上校在給臨時政府的報告中寫道:「彼得格勒街頭布爾什維克分子演講和宣傳增多,儘管尚無暴動跡象,但據情報,他們已制定了奪取政府機構,車站和其他重要樞紐的計畫……」果不其然,7日清晨,聖彼德堡的華沙、尼古拉耶夫和芬蘭火車站、俄羅斯國家銀行及中央電報局被布爾什維克紅軍攻占。午後2點35分,列寧已在距冬宮不遠的斯莫爾尼宮(Смольный институт) 發表暴動演說,臺下紅軍、水兵和工農赤衛隊荷槍實彈,摩拳擦掌,還打出旌旗橫幅助威。原來,列寧當天早晨聽說臨時政府的部長們仍躲在冬宮拒絕投降,感到非常氣憤。於是,他下令立即成立軍事指揮部,責成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波德沃伊斯基(Николай Подвойский)發動紅軍、水兵和工農赤衛隊等奪取冬宮。

1917年11月,列寧的武裝起義總部斯莫爾尼宮正門。

波德沃伊斯基馬上任命安東諾夫-奧夫謝延科(Владимир Антонов-Овсеенко)組建軍事指揮部,並出任總指揮,命他坐鎮與冬宮隔河相望的彼得保羅要塞(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ая крепость),集結兵力,準備戰鬥。波德沃伊斯基還親自組織紅軍在冬宮廣場周邊警戒。16時,安東諾夫-奧夫謝延科乘汽艇沿涅瓦河(Нева)行駛到尼古拉耶夫橋(Николаевский мост)旁,登上停泊在那裡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Аврора),告知艦長波列諾夫紅軍攻佔冬宮以阿芙樂爾號鳴炮為號。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屬於俄軍波羅的海艦隊,艦長124米,寬16.8米。它1903服役,1905年曾參加對馬海戰,是日俄戰爭失敗後,唯一逃回俄羅斯的沙俄軍艦。阿芙樂爾號返國後即改為訓練艦,不再配備實彈。因此,當晚艦長波列諾夫下令開炮時,阿芙樂爾號射出的是無彈頭的空包彈。俄羅斯學者米列克(Альфред Мирек)在其著作《紅色海市蜃樓》(Красный мираж)中寫道,11月7日,「阿芙樂爾號」開到尼古拉耶夫橋畔,並在21時45分開了一炮。而列寧的布爾什維克軍隊,已在開炮一個多小時之前進攻冬宮。事後,艦長波列諾夫被布爾什維克政權逮捕,罪名是不按規定時間開炮,擾亂列寧「武裝起義和攻占冬宮」進程。波列諾夫未經審判就被投入監獄,直到1957年才獲平反昭雪。

阿芙樂爾號。

再說11月7日17點,效忠布爾什維克的部分紅軍部隊,從彼得格勒以西30公里的喀琅施塔得(Кронштадт)港口,趕到瓦西裡島碼頭集合,準備進攻冬宮。根據俄羅斯聖彼德堡國立大學教授斯塔爾采夫(Виталий Старцев )博士的著作《進攻冬宮:文獻筆記》(Штурм Зимнего: Документальный очерк)所述,紅軍部隊中水兵2,762人,士兵934人及船夫一千餘人。18點,紅軍部隊完成了對冬宮和冬宮廣場的包圍。安東諾夫-奧夫謝延科離開阿芙樂爾號巡洋艦,返回彼得保羅要塞召開戰前軍事指揮部會議,最後一次討論實施攻占冬宮計畫的細節。根據《進攻冬宮:文獻筆記》記載,布爾什維克的計畫是,以彼得格勒預備團的兵力正面進攻冬宮,凱格斯格爾姆皇家近衛軍和波羅的海水兵進攻左翼,巴甫洛夫皇家近衛軍和紅色近衛軍進攻右翼。喀琅施塔得水兵分隊和納爾夫斯基及瓦西裡島地區的紅色近衛軍,從冬宮橋和亞歷山德羅夫花園發起進攻。

1917年11月7日,紅軍進攻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

冬宮的臨時政府守軍也不想坐以待斃。7日上午,彼得格勒工程兵軍官學校的幾個連,在校長阿納尼耶夫中校的帶領下增援冬宮防衛,頓河第十四哥薩克團隨後也趕來效忠臨時政府。當日,臨時政府任命慈善部部長基什金(Николай Кишкин)負責冬宮防禦,具體實施人是安南涅夫上校等人。根據《進攻冬宮:文獻筆記》記載,冬宮的防禦,開始部署將士官生部隊守衛面對冬宮廣場的東側一樓,後來又調整為將他們部署在冬宮正門街壘,並在那裡設置機槍火力點。女子營和哥薩克團駐守冬宮一樓陣地。一輛由美式拖拉機改裝的裝甲車「阿赫德列茨」號(Ахтырец)部署在大門旁,它的裝甲鋼板厚達6.5毫米,炮塔上安裝了2挺「馬克沁」重機槍和一門76毫米尾炮。阿赫德列茨號是由俄羅斯軍事發明家古裡凱維奇(Николай Гулькевич)改裝的,它在俄羅斯武器史上,被稱作俄羅斯第一輛坦克。除此之外,冬宮院子裡還配置了6門1902年產的76毫米野炮。

1917年11月7日,臨時政府調集軍校士官生守衛冬宮。

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波德沃伊斯基在回憶錄中說,革命軍事委員會在下令進攻冬宮之前,向臨時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臨時政府限時解散議會,逮捕部長和高級軍官,解除下級軍官和士官生的武裝,他們都應向革命軍事委員會投降。列寧只給臨時政府20分鐘的考慮時間。列寧說,他們若不答應,立即開火。

但臨時政府拒絕了最後通牒。於是,列寧命令開火,消滅臨時政府。安東諾夫-奧夫謝延科奉命從彼得保羅要塞向冬宮開炮,紅軍部隊立刻發起了進攻。紅軍的炮彈呼嘯著飛向冬宮。一發炮彈炸碎了冬宮三樓一扇窗戶外牆上的雕飾,窗上的玻璃被震碎。紅軍部隊隨著大炮的轟擊呼喊著口號和唱著歌曲發動進攻。他們邊衝鋒邊胡亂地朝冬宮守軍陣地開槍,冬宮正門街壘上的女子營和哥薩克當即開槍還擊。阿赫德列茨號上的馬克沁重機槍開始狂吐火舌,沖上來的紅軍士兵開始中彈倒下。士官生博洽爾尼科夫在回憶錄中寫道:「女子營的表現令人稱讚,她們在作戰中有人犧牲,一直戰鬥到最後,直到被武裝暴動部隊完全包圍。」美國籍的作家理德(John Silas Reed)曾親歷始攻打冬宮。他雖同情革命,但同時也指出,紅軍攻克冬宮後,女子營的士兵集體被俘,至少有三名女兵遭到紅軍強姦。

米列克在其著作《紅色海市蜃樓》裡說,紅軍午夜兩點前後,抓獲除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之外的所有部長,冬宮的陷落標誌著臨時政府的倒臺和列寧十月政變的成功。紅軍攻克冬宮後,便開始在這座享譽盛名的宮殿裡四處遊逛,大肆褻瀆。他們闖入沙皇家庭專屬東正教祈禱堂的祭壇,搶走銀飾聖物和金質十字架,有人竟在教堂牆角便溺,神聖殿堂被紅軍搞得臭氣熏天。還有的紅軍在宮內酗酒和吸毒,將酒瓶和垃圾遍地亂扔,有人竟跑到瓷器庫,掄起槍托將架子上的德法精美瓷器砸得稀碎,邊砸邊說:「以革命的名義砸爛資產階級文化!」

1917年11月7日,聚集在冬宮附近的紅軍。

紅軍還闖進了冬宮的「金鑾殿」。他們雖未遇到任何抵抗,卻仍在宮內開槍射擊和用刺刀亂捅,有人竟用刺刀將名畫割下卷走。冬宮管理員發現金鑾失竊,趕緊向革命軍事委員會報案。紅軍憲兵奉命在宮內尋找,結果在角落裡發現了一些金鑾碎片。紅軍憲兵說,竊賊因為金鑾過大無法偷走,便將它劈成若干塊裝在箱子裡偷運出冬宮。話說1917年11月7日晚至8日淩晨,紅軍攻打冬宮時,列寧並未在暴動現場,而是躲在彼得格勒郊外他的革命女友麗季婭家。當他得知冬宮已經攻克,連俄皇的金鑾被毀被盜,便立即起身前往斯莫爾尼宮發表演講:「同志們,金鑾失蹤了,這是人民幹的!」隨著紅軍進入冬宮的還有一位法國攝影師,名叫庫別謝克。他在回憶錄中寫道:「俄皇亞歷山大二世的家庭教室遭搶劫。檯子上和箱子裡的東西都被翻過。檔、圖片、課本、石膏像被拋得滿地都是,上面有軍靴踐踏的痕跡,整個房間一片狼藉。冬宮被占領後所丟失的金銀餐具,古玩飾品和珍寶幾乎無法統計。」

1917年11月7日至8日,列寧下令組建紅軍憲兵隊,保護冬宮等文物單位財產不受侵犯。可是,正是這些紅軍憲兵帶頭破壞和偷竊文物。8日淩晨,一隊全副武裝的紅軍憲兵闖進彼得保羅要塞,撬開庫房大門搶劫,把從庫房搜出來的文物打包裝箱運走,還有的憲兵竟然當眾將文物揣進袋裡說,這是革命的見證。要塞工作人員忙打電話求救憲兵隊總部,但根本無人理會。紅軍士兵還砸開皇家酒窖,盡情狂飲。很多人手握兩瓶酒狂喝,最終喝得面如豬肝,爛醉如泥,倒地不醒。要塞工作人員只好再叫來另外一批紅軍憲兵,將喝醉的憲兵像死豬一樣拉回軍營。學者米列爾在《紅色海市蜃樓》裡寫道,8日晚,彼得保羅要塞至少有六名紅軍憲兵因酒精中毒而死。冬宮陷落後的幾日,彼得格勒民眾見紅軍搶劫皇家酒窖,便也洗劫了全市七百多家私人酒窖,全城陷入空前的醉酒騷亂,犯罪率急速攀升。列寧眼看彼得格勒局勢失控,忙於11月18日起草發佈《告市民書》,呼籲停止醉酒騷亂,維護秩序,但他的話無人聽信,列寧只得下令部隊軍管酒窖,關閉酒廠,至12月醉酒騷亂才有所緩解。

攻占冬宮。

11月8日夜,布林什維克(Большевики́)紅軍攻入冬宮,逮捕臨時政府官員,發現總理克倫斯基在逃。原來,克倫斯基在紅軍沖進冬宮時,化妝成傷患藏進冬宮士兵醫院。後有人為紅軍報信,紅軍前去搜查,克倫斯基又從士兵醫院逃出。他沿途碰到的臨時政府的部隊都拒絕聽從他的命令,幸虧有位海軍官兵救他一命,幫他化妝逃到芬蘭。之後,他輾轉返回俄羅斯,躲身莫斯科。但是俄羅斯的情形每況愈下,克倫斯基只得喬裝打扮取道摩爾曼斯克港口,乘船去英國組織俄羅斯流亡政府,投身抵抗布爾什維克運動。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