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臺灣義勇兵的組建

文:吳崑玉|圖:編輯部

日國防部要求教召行軍應落實野營,自行野炊,不得買便當,又引起網友議論。吾人以為,國防部在組建後備部隊一事上,觀念應大幅調整,可參考吳怡農與李喜明之文,與網友連署提議建立義勇兵制度的若干建議。

首先,後備部隊與義勇兵的概念並不相同。後備部隊是正規部隊的補充兵,但義勇兵卻是受軍方節制的半獨立部隊,類似中國以前的鄉勇團練,或美國的國民兵。後備部隊僅有教召點召一種功能,但義勇兵編組平日便存在,隨時可以召集,平時可由縣市長或行政首長召集,協助民防、救災等任務。戰時則由總統及軍方召集,擔任小區域守備,阻截、遲滯敵軍的穿插滲透,亦可擔負後方民防維安、後勤支援、難民安置等任務。

其次,建置義勇兵的目標主要有二:一是平日協助政府需要大量臨時人力的事務,例如救災或防疫。二是應對對岸垂直登陸後方的威脅。對岸近日積極發展以直升機為主的岸對岸垂直攻擊能量,企圖繞過灘岸守備,滲透打擊我軍後方後勤、砲兵、司令部、水電設施等戰術要點,進而包圍我軍,圍點打援,阻援打點。以現今有限正規部隊加後備部隊量能,不可能守備每一個要點,而且備多力分,更易變成處處漏洞。所以,我們可以先假設每五萬人設立一個營(五百人)的義勇兵部隊,一旦臨戰,地方義勇兵就地召集,就地守備,類似外島獨立作戰,反能讓正規部隊專心迎擊敵軍主力。

第三,義勇兵的裝備,除槍枝、彈藥、軍服等軍事裝備須由軍方供應外,其餘生活裝備如睡袋、護具、繩索……;交通裝備如汽車、機車、自行車、拖車……;工作裝備如小山貓、電鑽、木工、電工、土工工具……;電子設備如手機、基地臺、電腦、遙控設備、無人機……等,皆可由士兵與地方自行徵集或購置,戰損則由國家補償。如此,各項裝備平日不會閒置,戰時也可立即調用,使用者早已熟悉裝備,必要時戰場改造也不是問題。而且在救災與戰訓過程中,義勇兵單位可以因地制宜,山區多偽裝,平地多機動,還可立即發現那些裝備好用或有那些缺點?立即更換或調整。同時簡化與提高了後勤效率,不會像軍購那麼僵硬和麻煩,更不會千年不動,萬年不補。

第四,正因各地義勇兵裝備有因地制宜的彈性,也就允許各地區義勇兵產生自己的特色,專長於某方面軍事任務,甚至可以協助正規部隊運作。例如:雙北外送員是巷戰主力,物流營由小七等單位負責後勤,竹科營專精電子戰與資訊戰,建工營以營造廠為主力,工業區的兵工營可以協助產製、改造、維修裝備……。不論救災或作戰,各營之間可以交互支援,迅速完成任務。

第五,因為各義勇兵營各有特色專長,才會讓敵軍搞不清楚我軍特性,無法統一戰法,只能逐個應戰。而且正規部隊一向看不起民兵,而這種鄙視常讓正規部隊陰溝裡翻船,美國獨立戰爭就這麼打贏的。美國海軍《議事錄》(Proceedings)雜誌,今年一月份就有一篇專論「小、敏捷和多」(The Small, the Agile, and the Many),認為以往美軍喜歡昂貴大傢伙的觀念需要改變,現在應該多元彈性的發展各種小型、便宜的新裝備,因應快速改變的世界。作者舉例說,二戰前美軍迷信主力艦,但海軍仍有些「避險計劃」(hedge strategy),類似Plan B,造了幾艘航母和潛艦,後來二戰三大主力是航母、潛艦和陸戰隊,不是主力艦。

第六,義勇兵的彈性建置,讓更多民間企業與工業技術得以參與到國防工業裡面來,軍民結合更為順暢,而且斷絕少數軍火掮客壟斷軍方生意的弊端。義勇兵的軍事裝備由軍方管理存放,戰時仍由軍方號令,人員來源是志工義工性質,平日受地方政府及一般法令警政監管,不必擔心這些單位變成尾大不掉的治安隱患及地方軍閥。況且,長年來軍方壟斷軍事的結果,是使得國軍觀念保守,裝備老舊,行事僵化,引進不同思維的民兵部隊激盪刺激,讓現代管理習慣進入軍隊,對國軍是件好事,對腐化官僚則是件壞事。

最後,義勇兵制如能落實,讓更多人參與到保家衛國的事業之中,自然能讓更多人成為懂得軍事戰略原理的傳播管道,對全民國防的宣導與落實有所助益,也可消解長期以來民眾對國軍的誤解和敵視。而且,由於義勇兵部隊的幹部多來自民間,可以快速引進現代管理機制,對於國軍體質現代化很有助益。與其讓國軍限於經費、場地、與人力,牛步般慢慢改進後備訓練與裝備,不如思考建置義勇兵制度,快速擴張後備軍事人力,因應隨時可能到來的威脅。

其實,在綠營一片讚美防疫如何成功之外,兩年來的防疫工作,凸顯了我國各級政府根本沒有後備動員的概念,面對突發狀況總是手忙腳亂一陣,才逐漸步入正軌。現在理所當然的防疫旅館、防疫計程車、刑警協助疫調、民間實驗室協助PCR篩檢、離職醫護協助擴張醫療體系處理量能……,無一不是動員民間力量才得以完成任務。吳伯雄講過:「政府資源有限,而民力無窮。」他當年創立的義消、義警,現今已是兩岸皆奉為典範常規的協力制度。在同樣概念下,從醫療、救災、到民防、軍事,我們都可以組建民力來協助政府完成各項緊急任務,而臺灣人的熱心與民情,都很願意在國家社會有難時出一份力,只差政府臨門一腳,有效組織,讓這些力量用在刀口上。

在一個民主自由的公民社會中,子民式政治文化下的萬能政府,只會是個宣傳辭令,而且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參與式政治文化」讓有心人能有機會參與政府工作與社會服務,才是民主政府應該思考與努力的方向。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