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洲十鹽埕

文:王宏男 博士(國立金門大學通識與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圖:王宏男博士提供

門舊名浯洲,位處九龍江口與中國大陸僅一水之隔。據王天源(2012)宋代熙寧元豐年間,金門才立都圖、納戶鈔,到了元代,金門的鹽場才正式納入政府管理抽稅,金門開始設場產鹽至今已經有一千一百年的歷史,正式「建場徵鹽」管理納稅時間,則有七百年歷史。

在民國初年金門建縣,轄下計五個鄉鎮分別是金城鎮、金寧鄉、金湖鎮、金沙鎮與烈嶼鄉。又據《金門縣志》〈經濟志〉記載:金門之建場徵鹽,始自元朝大德元年(西元一二九七年),場轄十埕,埕分上下,上埕轄永安、官鎮、田墩、沙尾、浦頭,下埕轄斗門、南垵、保林、東沙、列嶼。惟獨「金湖鎮」,如十埕位置圖 。

資料來源:浯洲場十埕位置圖於2022年3月22日西園鹽場文化館。王宏男提供
資料來源:浯洲場十埕位置圖於2022年3月22日西園鹽場文化館。王宏男提供

林烴(1981)在《福建運司志上冊》的〈浯洲場晒鹽灘團〉也有類似記載:本場計十埕,永安埕、官鎮埕、田墩埕、沙美埕、浦頭埕、斗門埕、南埕、保林埕、東沙埕、列嶼埕。名稱雖大同小異,但一致性高。易言之,當時在金門有10家工廠負責生產製鹽。時至今日,據其分佈,位處東北角的金沙鎮有八座鹽埕、島西的金城與金寧各一座,總共有十座鹽埕。

巡檢司城是明朝江夏侯周德興為抵禦倭寇興建而成的防禦據點,其中大金門就有四座、小金門(烈嶼鄉)一座。係構築位在舊金城千戶所外,為保存戰力,重要的防禦工事。早期五座巡檢司城,分別位在峰上、田浦、官澳、陳坑與列嶼,若與前述十座鹽埕相對照,將發現「官澳」與「列嶼」除了盛產食鹽更是巡檢司城處所,顯示當時居民以鹽維生及固守海疆位置的重要性。地方文史工作者從事鹽埕研究非常多,說法亦有所不同,以下將就十座鹽埕分別說明之。

照片:西園鹽場,2021年11月12日拍於西園鹽場。王宏男提供
照片:西園鹽場,2021年11月12日拍於西園鹽場。王宏男提供

一、永安埕

永安埕確切位置,黃振良(2003)永安埕即現今的「西園」聚落一帶,是截至目前為止,相較其他鹽埕保留最為完整鹽埕。在元代浯洲所設十座鹽埕並沒有西園,據黃(2003)說法,西園鹽場並非是後來增設的,而是在名稱上有所不同,也就是說元朝永安埕即為現今的西園鹽場;與接下來要說明的東沙有所不同,東沙從元朝地名沿用至今都沒改變過,斗門、浦頭也是。與此同時,永安埕是經過清朝兩百多年後,才慢慢被西園取而代之。

至於西園鹽史據目前所悉,可分別從三個時間說起,1949年兩岸分立對峙,國軍因應戰時所需而修建鹽場,供前線官兵使用;1995年面臨關場命運,直到2008年才復建西園鹽場文化館,目前紀錄最完整金門鹽業發展莫過於此,且鹽田、鹽坵隨處可見。值得一提的是,民國初年其餘九個鹽埕都已廢圯,僅剩西園鹽場還在。

林金榮(2003)在西園歷史沿革也有相關研究。1970年西園鹽場運鹽改為機械運輸設備、1977年精鹽加工廠設備完成;次年元月耗資二百餘萬,設精鹽加工廠,正式生產高品質精鹽。但在1984年鑑於食鹽生產過剩,無外銷經濟價值,乃將原十六至十九副鹽田,配合田墩海堤工程改闢為養殖池,開曬面積十二點四八公頃,鹽場的經營也漸出現負成長,直到1994年五月金門縣議會第一次定期大會,審查八十四年度預算時,認定鹽場虧損經營,無遠景可圖,終做成在一年內完成裁併的附議,隔年的七月一日,西園鹽場宣告關閉。與黃振良(2003)於1995年面臨關場命運相同。

照片:西園鹽務辦事處舊址,2021年11月12日拍於西園鹽場。王宏男提供
照片:西園鹽務辦事處舊址,2021年11月12日拍於西園鹽場。王宏男提供

二、官鎮埕

官鎮埕即今日的「官澳」。根據楊天厚、林麗寬(2018)指出,官澳村前的官鎮鹽業,是由元代的煎鹽起始,在過渡到明代的晒鹽,整個脈絡相當清楚。又據《金門志》知悉:官澳塘頭入潮,今沙壓成田,名「枋港」。文獻的枋港,官澳鄉親習稱「高港」。高港入海處淺灘即是官鎮埕鹽場所在地,高港附近的沙青路是當時交通運輸孔道,同是明代「古官道」必經要站。位在金門東北角之官澳塘頭入潮處,自然成為鹽業發展極佳之地。

照片:西園與官澳聚落,拍於2022年2月12日,王宏男提供。
照片:西園與官澳聚落,拍於2022年2月12日,王宏男提供。

三、田墩埕

田墩埕即今日的「田墩」聚落位在海堤與養殖區一帶。據黃振良(2006)位在養殖區的位置,幾年前有人在當地營造房屋,整地挖地基時,挖出一具船錨和一截粗大錠繩,才證實此地早年有鹽船在此停泊。

民國70年田墩海提尚未建立之初,西園與營山兩隻岬角,漲潮時海水由此進入金山灣,一股由金龜山南麓進入,沿著今日養殖區,在分成兩股,流入沙美形成沙美埕;另一股則流入斗門,形成斗門埕。還有一股,即由金龜山北麓流入,形成今日田墩埕,水在往左轉向北,右邊是浯坑鹽埕,右邊是後珩鹽埕。

照片:左位在金沙鎮沙美聚落、中為田墩聚落、右為斗門聚落。王宏男於2022年4月3日拍。
照片:左位在金沙鎮沙美聚落、中為田墩聚落、右為斗門聚落。王宏男於2022年4月3日拍。

四、沙美埕

沙美埕為今日的「沙美」聚落,確切位置應位在東美亭與金沙水庫一帶。如同前述,早期由金龜山南麓進入金沙灣的海水,可達斗門村前高陽路一帶。羅志平(2010)記載:「明朝統治時金門的鹽產業到達顛峰,因為鹽場多集中於沙美區,造就沙美老街萬商雲集與百業繁榮之極盛景況,沙美老街舊時更是各宗族間及沙美與金門、大陸、南洋等商業、產業、農漁產品買賣及感情交流之地,更是金門東半島之港都與歷史悠久遠的古鎮,目前沙美老街及附近古聚落幾成廢墟,嚴重阻礙沙美城鄉發展及經濟蕭條嚴重…。」其他關於沙美鹽埕,留下來的紀錄甚少。

五、斗門埕

斗門埕即今日的「斗門」聚落。據黃振良(2006)表示,由金山灣南麓進入的海水,沿著今日的田墩養殖區、金沙水庫流過環島北路,再分兩股,一股由左進入沙美村前,就是沙美埕的地點,再經今日的榮湖,經後浦頭到後水頭間,是為浦頭埕;另一股向右流到斗門村前,就是斗門埕的地點,其位置就在斗門村與高陽路間的平地。

六、浦頭埕

浦頭埕即今日位在慈德宮「榮湖」海堤一帶。榮湖原本是一片海域,於1972年由當時司令官侯成達將軍為解決民生用水,築堤而成湖泊,撥款1千餘萬元興建竣工,面積達十六公頃,蓄水量46萬立方公尺。據黃振良(2006)表示,浦頭當地人稱這裡為「漏埕」,深度訪談耆老,得知早些年在浦頭建築蓋屋時,還挖出晒鹽製鹵時木製「露井」,為鹽埕遺物。

照片:左位在后浦頭與后水頭的榮湖落款人為高魁元將軍、右為1974年3月立榮湖記記載榮湖興建始末。王宏男於2022年4月3日拍。
照片:左位在后浦頭與后水頭的榮湖落款人為高魁元將軍、右為1974年3月立榮湖記記載榮湖興建始末。王宏男於2022年4月3日拍。

七、南埕

南埕即今日「浦邊、劉澳與中蘭」三聚落之間。據何志強(2018)指出浦邊、劉澳與中蘭以前稱作南埕。南埕之意,即是鹽倉,放置鹽的場所。浦邊的鹽埕主要有二處,分別稱為「內埭」與「外埭」。位在何氏家廟旁邊前面池塘區域,過去村民稱為葉章湖,即鹽埕,俗稱內埭。外埭的遺址已遭破壞殆盡,不復存在。

浦邊當時除了耕稼,產鹽為主要副業,後來因競爭激烈,運輸成本與日俱增,加上經營困難,據知鹽坵已廢棄,然而鹽堤、控水閘、引水道、鹽炊與鹽墩仍隱約可見。

照片:左位在金沙鎮浦邊、中為劉澳、右為中蘭。王宏男於2022年4月3日拍。
照片:左位在金沙鎮浦邊、中為劉澳、右為中蘭。王宏男於2022年4月3日拍。

八、保林埕

據黃振良(2006)保林埕位在今日古寧頭與西浦頭聚落「慈湖」一帶。在1969年慈堤還未建立之前,位在湖下對面的保林埕即為現古寧頭聚落,其近鄰應為西浦頭、古寧頭或林厝一帶,在當時皆稱為保林埕。據悉,西浦頭一直到國軍進駐金門都還看得到挑夫執著扁擔晒鹽,直到前述1949年西園鹽場修復後,開始嚴禁私人晒鹽,才漸漸見不到西浦頭晒鹽。

照片:左位在湖下的慈湖、中位在金寧鄉西浦頭、右古寧頭村勇士拱門。王宏男於2022年4月3日拍。
照片:左位在湖下的慈湖、中位在金寧鄉西浦頭、右古寧頭村勇士拱門。王宏男於2022年4月3日拍。

九、東沙埕

東沙埕即今日位在「東沙」聚落。根據王建成(2018)東沙自元明以來即有鹽業發展,在元朝東沙溪谷當年是一個彎澳,彎澳淤積而自成一條東沙溪,成為一天然屏障而設置鹽埕,據知整條溪最多可停靠近40艘舟船。過去的鹽場幾經數百年後現已成農園,曬鹽的鹽炊被闢成農地,供農民生計使用,鹽田遺跡早已不在,僅存留東沙溪雛形。相關東沙鹽埕資料,皆引用前述林烴(1981)《福建運司志上冊》的〈浯洲場晒鹽灘團〉,並無太大差異。

說明:民國60年、80年、110年左右東沙,依序由左至右。蔡德和與王宏男提供。
說明:民國60年、80年、110年左右東沙,依序由左至右。蔡德和與王宏男提供。

據清朝於雍正二年《金門志》職官表記為雍正元年,置浯洲場鹽大使一員,管轄沙尾、永安、浦頭、南埕、保林、官鎮、田墩七埕,這時原本的「斗門」和「東沙」兩埕已不見,可知下埕東沙約在雍正元年清雍正年間,鹽場已廢圯,過去靠鹽維生盛況也不在。

十、列嶼埕

列嶼埕即今日陵水湖,位在「上林與上庫」等聚落之間。據民國十年《金門縣志》載:浯洲鹽大使廢署:「在金山宮,久圯。現鹽務辦公處設於陽田保之西園鄉,又列嶼下林鄉之鹽大使廢署,現為鹽務辦公事所。」可見明國初年鹽埕已遭廢除。

說明:左為上林、中為上庫、右為1963年10月時任部隊長韓卓環將軍設紀念碑。王宏男於2022年4月3日拍。
說明:左為上林、中為上庫、右為1963年10月時任部隊長韓卓環將軍設紀念碑。王宏男於2022年4月3日拍。

根據《金門縣縣定古蹟烈嶼秀才厝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指出,陵水湖一帶是整片的鹽田,吳秀才正是因販鹽而致富興建此宅。今日吳秀古厝,即是鹽埕舊址,可見當時鹽埕規模,除了提供民生必需之外,多出來的部分可以往外送,帶動整個聚落經濟發展,提升生活品質。

說明:左圖左下角紅色處為金門國家公園管理之陵水湖,右為1963年10月時任部隊長韓卓環將軍設紀念碑之陵水湖誌。王宏男於2022年4月3日拍。
說明:左圖左下角紅色處為金門國家公園管理之陵水湖,右為1963年10月時任部隊長韓卓環將軍設紀念碑之陵水湖誌。王宏男於2022年4月3日拍。

吳建意(2020)指出,民國初年由於對鹽業管理趨向嚴格,而且屬國營事業,因此上庫鹽埕停止生產,一直到民國26年日軍佔領金門時期,為了供應軍需,才又重新經營晒鹽,名稱也改為「上庫鹽場」。上庫鹽場因部隊鹽坵挖深築堤,大片潟湖形成內陸湖泊,鹽坵全毀,湖泊即現在的陵水湖。昔時有歌謠:「….. 上林蚵仔埕,上庫晒鹽埕,青岐大石埕…..」,可見鹽埕在當時對聚落的重要性。

照片:左西園鹽場拱門,右西園鹽場文化館,2021年11月12日拍於西園鹽場。王宏男提供
照片:左西園鹽場拱門,右西園鹽場文化館,2021年11月12日拍於西園鹽場。王宏男提供

金門鹽業在當時之所以如此發達源由?根據《金門志》:「夫浯、烈皆海中地,飛沙走石,耕種不足餬口;惟於海濱積沙潮到之處,砌石為坵,以晒鹽營生,故鹽直最賤。遇久雨,或終月不能晒鹽。」這是海島子民宿命,烈嶼及金門地脊人稀由不得不以此認命。至於金門鹽業始於哪一年代?迄今仍存疑。

值得一提的是,開閩聖王「王審知」是第一個在金門設立官辦鹽業機構。在治閩期間,設立完整的鹽業體系。從福建仙遊縣發現的一座銅鑄獅子爐上的填詞中得知,王審知之子王延瀚任過「鹽鐵出使巡官」,而王審知自己也曾擔任福建鹽業鐵使。閩國後期,僕射李仁遇也曾擔任過鹽鐵使。從當時五代閩國實行鹽業制度,鹽鐵使都是著名高官來看,鹽的收入在福建省財政佔有非常重要位置。

西元913年王審知任命陳達為承事郎,到金門管理鹽業。陽翟《浯陽陳氏家譜》指出:「始祖陳達公,年方十六,閩王王審知旁求元光後,公與兄通同往留通(從效)麾下,授節度史,加公承事郎,領王命,授鎮同安浯州鹽場。」換句話說,相較於前述「元代」才在金門發展鹽業,事實上早在「五代」閩國於金門即有鹽業,時間提前了近400年,有必要藉此以正視聽。

陳慶瀚2022年4月6日臉書上也有類似的說法,「一千一百零八年前,五代時期,閩王任命陳達為承事郎,於西元914年到浯州(即金門)管理鹽場。

陳達抵達金門後,卜居陽翟,並建設陽翟成為文教區,設書院、興教育、倡儒學,短短一百多年間培育出六位進士。距陽翟兩公里外,從沙美到西園沿海一帶則設立工商區,鼓勵鹽務生產和商業活動。至於承事郎的官府,則設於東浦到英坑一帶。陳達連同子孫共六代繼承承事郎官職,長達214年,以東浦、沙美、英坑為核心的金門東北角區域形成北宋時期金門的政治行政中心。每當我回顧這段族譜所載的片段文字,都不由得為先人的城鄉規劃的格局和識見而嘆服……。」

照片:王宏男受邀主持黃振良老師由金門閩南文化協會主辦之《浯江衍派》新書發表會,2021年4月20日拍。王宏男提供
照片:王宏男受邀主持黃振良老師由金門閩南文化協會主辦之《浯江衍派》新書發表會,2021年4月20日拍。王宏男提供

綜上,金門鹽業的發展,除黃振良老師費了非常多心思在研究外,在《金門村史》亦可以個別找到過去歷史足跡。截至2022年4月止金門縣文化局已出版37本,成果豐碩、得獎無數。但在資料搜集中發現「浦頭」、「田墩」、「斗門」、「劉澳」、「中蘭」等鹽埕聚落,尚未有村史產出。從《浯陽陳氏家譜》了解到金門鹽業從五代閩國開始設場,直到清朝末年與民國初年才漸漸廢圯,這些前人走過的痕跡,非常值得後人田野或口述研究,希以此文喚起更多有識之士發現金門之美投入地方研究。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