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在後疫情效應下該何去何從?

文:王宏男 博士(國立金門大學通識與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圖:王宏男博士提供

2019年COVID-19(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大爆發,截至2021年11月止,已造成全球兩億人感染、超過四百萬人死亡;相較1918年西班牙流感,當時全球約四億人感染、超過兩千萬人死亡,僅次於黑死病(Black Death)。至於發生1347年黑死病又稱大瘟疫(Great Pestilence)超過7,500萬人死亡,在中世紀歐洲人約有30%至60%死於瘟疫,是人類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與流行病相異的是,一次世界大戰則有1,500萬人死亡。套句2020年1月來臺訪問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2021年著《末日》(Doom)所說的:「病原體要比戰爭要來得致命的多。」

時間拉到二十世紀末,在全球化席捲之下,各國門戶洞開,在自由與開放的市場,商業活動、人口、資本、投資與知識的流動與傳播迅速,國境間更加模糊,人與人連結更加緊密;數位化之後,更快加速全球化進程。國與國相互合作,貿易上的往來大於戰爭後的利益,帶來富裕的生活,至少現在的生活比起五十年前過得還要好,誰都不想因為國族間競爭而發動戰爭,將自己打回五十年前窮苦貧困。

照理說全球化應該有助於緩解中美掉進「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中美兩國都是全球化下受益者,它們在貿易依存度有多高?根據弗格森和莫里茨·施里克(Moritz Schularick)兩位學者投書於2011年5月25日《世界郵報》〈尼爾·弗格森:美中緊密結合的經濟是否岌岌可危?〉(The World Post “Niall Ferguson: Is U.S-China Economic Marriage on the Rocks?”),二人皆認為「這兩國的經濟實際上已經合而為一」,成為「中美共同體」(Chimerica)。

疫情下的影響

美國先是支持全球化,後來疫情川普政府卻是反全球化。然而2019年冠狀病毒,避免病毒擴散全球,各國紛紛開始閉關自守,國境的封鎖,似乎減緩全球化速度。在各國苦難、經濟受困、內政混亂,許多國家放棄國際合作轉而設法靠自己獨立復甦,特別是歐洲各國。但最明顯的例子是美國,根據美國國會預算局(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於2020年1月刊出的〈2020年至2030年的預算與經濟展望〉(The Budget and Economic Outlook, 2020 to 2030“ Trade Policies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January 2020)一項研究指出,在疫情延燒之際川普政府背叛了美國促進自由貿易的悠久歷史傳統,保護主義讓美國每個家庭額外支出大約1,300美元的稅金,卻幾乎什麼也沒得到,只能眼睜睜看著世界其他國家繼續加強經貿合作。

位於金門縣金城鎮莒光樓之幸福金金門。

反觀金門也無法逃離冠狀病毒摧殘,「小三通」在2020年2月10日宣布停航迄今已超過一年,未來兩年內要復航機會似乎渺小。小三通即是在全球化浪潮,地方居民破除疆界藩籬,兩岸經貿往來、宗教、觀光與文化交流密切的實例。中美貿易戰使得臺灣成為夾心餅乾,金門也受到掣肘,當民進黨政府向美靠攏時,則殃及金門小三通,不希望與中國大陸走太近;中國大陸戰機頻繁擾臺,同樣殃及金門小三通,挑起兩岸敏感神經。金門人何其無辜?

停航迄今超過一年,對金門觀光產生巨大影響。金門縣長楊鎮浯就曾指出金門觀光每年約一百萬人次,其中陸客自由行約佔六至七成,如同前述倘若每位旅客消費八千,以一年在金門自由行最低六十萬陸客計算,折合新臺幣48億元經濟損失。現今紓困措施,以及地方振興券、中央五倍券,只能救急無法治本。他助不如自助,未來這塊夾在中美的餅乾該何去何從?應可從政治上(或軍事上)與經濟上二方面提供建議。

可恢復徵兵制

首先在政治上,在2001年1月開啟小三通後,兩岸人民化干戈為玉帛,扁政府執政時期,兩岸朝向「化敵為友」(趙春山在《兩岸逆境》指出,至少不會出言刺激對方)盡釋前嫌,特別在馬政府執政時,更達到史無前例的緊密合作、廢除徵兵制與大三通;到了小英政府則是「化友為敵」(趙春山的兩岸逆境指出經常出言刺激對方)一切歸零、甚至倒退,是自1996年臺海危機以來,兩岸高度緊張軍事氣氛,甚至有外媒在2021年10月一篇名為〈2024年起臺海戰爭最高峰澳學者:恐觸世界大戰〉指出,2024年至2027年是臺海戰爭最高峰,恐觸及世界大戰。這塊處在左右為難的夾心餅乾,無論是臺灣亦或是金門該如何因應?

事實上,現在發生的危難,早在幾千年前就已有蛛絲馬跡可循。舊約聖經中的〈訓道篇〉(Ecclesiastets)就透露了:「往昔所有的,將來會再有;昔日所行的,將來會再行。」(第一章第九節)。故事要先從西元前500年古希臘斯巴達講起,斯巴達是奴隸制的城邦,以獨裁專制、軍國主義和嚴刑紀律聞名於世,與當時的雅典奉行民主體制形成明顯對比,舉國上下一切制度與生活充斥軍事色彩,將個人生死於國家興亡掛在一起。斯巴達從家庭到政府,全社會的組織原則旨在最大限度發揮戰鬥人員生命力和實力。

斯巴達當局只允許身體強壯的嬰兒活下來,男孩七歲會被帶離家庭,進入軍事學校,在那裡受到訓練、得到培養變得堅毅,以應對戰爭。男人二十歲才可以結婚,但必須住在營房,共同進餐和每天接受訓練。三十歲才可以活得完整的公民身份,與參加公民會議權利,直到六十歲才能除役。斯巴達公民把勇敢、英武和紀律等軍隊價值看得高於一切。正如普魯塔克(Plutarch)告訴我們的,當斯巴達的母親派他們的兒子去參加戰爭時,會告訴他們「帶著你的盾牌、或躺在上面回來」。(Plutarch, Moralia, 241)與1960年代兩蔣「反共抗俄」,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崇尚軍國主義,千萬別忘記當時對岸尚在發展階段,我方還有能力抵抗。

事實上可以考慮恢復徵兵制,同時效仿斯巴達全民皆兵,或許有存活下來的機會,否則身在前線金門就要有卸除武裝、撤軍,並加強海巡編隊的可能。在強欲與爭之下,前線金門無異於以寡擊眾、生靈塗炭,生存機會渺小。務必要說明的是時代背景已有所不同,今日的中國大陸已非1960年代的吳下阿蒙,國軍還有能力抗衡。中國大陸現在軍事有多強大?依據《2020中國軍力報告》軍事預算新臺幣5.1兆是臺灣的16倍,僅低於美國20.1兆。

金廈何去何從

至於在經濟上,「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網站裡的數據銀行(Databank)有篇研究報告<1990年至2019年的中國與世界的GDP> (World Bank Databank, China and World GDP, 1990 to 2019)指出,冷戰結束時,這個國家在全球GDP中所占的比例還不到2%,現在已達16%。已取代美國七十年的位置,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貿易國。又中美之間經貿關係,根據世界銀行一篇名為<商品進口(現價美元)>(Merchandise Imports (Current US$))文章指出,美國為滿足國內消費需要,對中國貿易赤字,每年高達3,000億美元,中國則幾乎都是用購買美國國債的方式來填補這個落差。

中國大陸會在哪一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經濟體系?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縮寫 IMF)以及哈彿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所寫的《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書中所述,使用購買力平價GDP預估2024年中國將以35,596十億美元超過美國的25,096十億美元,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霸主。

表1  購買力平價GDP (單位:十億美元)

項目 2004 2014 2024(預估)
中國 5,760 18,228 35,596
美國 12,275 17,393 25,096

資料來源:Graham Allison(2021),《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頁36。

與此同時兩岸貿易往來的發展?中臺之間兩岸自從2008年開放中國大陸赴臺觀光以來,從我所引用的2009年「表2」來看,近十年來兩岸貿易依存度可以發現,臺灣每年逐步升高對中國大陸經濟依賴。

表2 大陸與臺灣貨物依存度與貿易總額

年度 貨物貿易依存度 附加說明指標
大陸對臺灣貨物貿易依存度 臺灣對大陸貨物貿易依存度 對臺灣貨物貿易總額(億美元) 對大陸貨物貿易總額(億美元)
2009 4.81% 20.72% 1062.28 793.97
2010 4.89% 21.38% 1453.70 1142.05
2011 4.39% 21.52% 1600.32 1293.39
2012 4.37% 21.26% 1689.63 1240.98
2013 4.74% 21.63% 1972.81 1274.68
2014 4.61% 22.26% 1983.14 1339.92
2015 4.76% 22.71% 1882.05 1186.76
2016 4.87% 23.07% 1795.91 1178.70
2017 4.86% 23.11% 1993.75 1390.24
2018 4.88% 24.20% 2257.78 1506.01

資料來源:蔡為民(2020),《中國謀略》,頁170。

反觀金門在廈門灣與廈門一水之隔,後疫情效應下經濟上該何去何從?小三通人流雖斷,但「物流」仍然暢通。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2019年2月發表的《第43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的網友數量達8.29億人,為世界首位,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59.6%,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仍遠落後於網際網路已開發國家。互聯網時代來臨將加速「微商」在中國大陸發展,其新型商業模式可以在疫情之際帶來商機。「扎根金門、放眼大陸」應是一條未來可供金門商業選擇途徑。

左圖2016年於廈門火車站,右圖2017年港珠澳大橋。

夾縫求生之道

以友人為例,從事兩岸貿易將近十年以上經驗,主要以微商替代實體店面,其優勢可免除出租、人事、裝修、水電與庫存成本,以金門高粱酒販售為主,洋酒、地方名產與一條根為輔。在中國大陸有倉庫負責出貨,金門生產的高粱酒藉由物流運送到中國大陸,再分裝送到消費者手裡。口碑即是最好的行銷管道,若沒有口碑,商品品質極為重要,特別是草創時期,可能僅有親朋好友會成為忠實顧客群;一旦品質穩定、有了口碑,將一傳十、十傳百,信譽隨之而來,微商事業也將規模擴展,從點對點、點到線,到面對面。

創業之初,相當於產品導入階段,微商接到訂單後從金門發貨,接貨對象即為顧客,這些顧客可能只是同學及親朋好友,銷售量不高,打頂只能算類似「跑單幫」,是一種點對點投射;慢慢做出口碑,朝向點對線模式,即從金門發貨給中國大陸的店面,這時候數量相較於前者大,且供貨較為穩定,往來更為密切,類似產品成長期;最後達到經濟規模,也就是同時在金門與中國大陸設立倉儲供貨,對象從店面變為中盤商,這時候數量最為可觀,每年交易額都可超過兩億新臺幣,已經不是口碑,而是雙方在信任基礎下從事商業活動,通路較前二者更為寬廣,已經成了產品成熟期。就算停止小三通,也不受疫情影響。

揆諸上述,歷史顯示疫情較戰爭死亡率高,且從全球化可以為人類帶來富裕生活來看,此波疫情在各國關閉邊境似乎能減緩全球化速度,造成各國經濟減損不容小覷。與此同時中國大陸是少數在疫情下還能維持經濟成長國家,其崛起已影響美國霸主地位,甚至有研究將在2024年取代美國;臺灣在貿易上也越來越依賴對岸,若在不恢復徵兵制恐危及安全。又見到中國在經濟上突飛猛進,對岸廈門高樓大廈林立,中山路上燈紅酒綠,反觀金門荒草一片,1999年6月才有第一間便利商店、2018年6月才設立離島第一間家樂福。好不容易搭上全球化熱潮在阿扁時期化敵為友開放小三通,卻又中美貿易戰與疫情來攪和,現在也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微商或許是金門短期封鎖小三通解套途徑。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