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op文:社長 張淯 | 獨家報導1126期(9+10月份)

日,媒體自家上演兩件大事,其一是財經媒體「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專題,意外點燃澳洲打工留學究竟是「廉價勞工」或「青年壯遊」的筆戰;另一則自然是延燒已久的「米果大戰蘋果」,在戰況最熾的情況下,蘋果忽然丟出止戰牌,宣布將拋售含《壹週刊》和《蘋果日報》在內的平面媒體,兩大事件劇情之曲折、隔空交鋒之犀利與八卦指數,較任何影劇和政治新聞有過之而無不及。
前者,財經媒體為突顯由來已久的澳洲留學打工問題,及畢業生起薪連年調降現象,取了一個光譜最極端的案例做頭條,踩到學、官兩界痛腳,紛紛跳出來自清,也引發各界意見領袖討論青年世代在經濟窘況下應如何自處,或許本在意料之內。但隨著話題延燒,各界發現此一專題竟是一個「虛擬」的「故事」,即便媒體以「保護當事人,將三位打工者的故事加以濃縮」自清,已難挽救失去的媒體公信。
事實上,「新聞」等於「事實」的認知與價值,在台灣社會消失已久。當港媒舉著「嚮往台灣新聞自由」的大旗,砸銀彈靠著強大的行銷優勢,將小報的扒糞文化植入台灣,電子媒體每週三以二十四小時的高曝光量隨之起舞,試問台灣民眾有多少年、多少人在看著新聞時,心中還會有「真實」的期待?而後,隨著中時經營不善,投入米果集團懷抱,「媒體染紅」的指控或許過度,但「商人辦報」對中時文化的影響,卻是昭然若揭。
不過,如果全民只將《壹週刊》和《蘋果日報》的出售案,停留在蘋果、米果陣營的勝負,或「狗仔文化退出台灣」的樂觀預期,對於接下來即將在檯面下上演的另一場更大的版圖競逐與利益爭奪,將很難出現監督與制衡的聲音。
從遠一點看黎智英與蔡衍明的恩怨,許多有志之士已提出,兩造從一開始就是著眼於電視媒體,黎智英因蔡衍明殺出,錯失一舉獲得有線與無線頻道的機會,決定投入成立壹電視,卻因無法切入與地方勢力盤根錯節的有線電視系統而近乎彈盡糧絕,而另一方蔡衍明雖然看似有滿手籌碼,但在有線頻道的競爭是否能和各方勢力一較高下,還在未竟之天。
究竟,和平面媒體一樣垂垂老矣、已成疲態的電視媒體,到底有什麼值得競逐的理由?這個問題,或許跟我們的政治現況一樣都屬「各自表述」,對財團來說,系統台代表的是通路,是能清楚連結廣告利益的客戶數與收視率,比起平面媒體仍以游離的「零售」為大宗,顯然更有利可圖。
但對於傳統內容經營者來說,電視媒體更豐美,也更關鍵的利基,卻是在影音與影視內容的製作體系與人才,因為,在數位匯流已成必然趨勢的情況下,擁有優質的多媒體影音內容,才能在各國數位環境與法令齊備下,透過數位這條高速公路,快速攻城掠地。
本期封面人物「台灣女性人物的軟實力」專題中,雅虎在台灣成立新聞開發中心,柴智屏與蘇麗媚兩大戲劇界教母級人物,近幾年將台灣戲劇行銷海外的經驗,王雪紅入主香港TVB整併兩岸三地影視勢力,以及將日本七田真右腦潛能開發打造成台灣五大教學系統之一的陳秀桂等精采人物的動向,都是希望為這個看似不景氣,實則風起雲湧的二○一二年,抓出一些未來方向。
而新聞內幕「黃季敏涉貪背後的驚人內幕」、獨家大人物「錢復呼籲馬英九別把自己看太重」,則希望在獨家報導即將邁入二十六週年的前夕,為全新團隊提供一個自我檢視、持續省思的方向,以期重拾獨家報導二十六年前在報禁黨禁未解禁的情況下,也要言人所不敢言的「獨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