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蔡英文時代的台灣產業新思維 從中國大陸十四五規劃談起(張淯)

文:張淯 社長|圖:編輯部

COVID-19疫情在全球持續擴散與中美貿易爭議蔓延,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對外貿易、外國投資等皆受到衝擊,但因後續疫情控制得宜,在防疫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無論生產或需求都迅速穩步回升,去年,2020年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少數GDP正成長的經濟體。

值此,中國大陸在2020年底發布「十四五規劃」,2021年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由於大陸現正面臨人口紅利不斷流失、大規模舉債導致投資效率偏低,以及COVID-19疫情與美中貿易戰擴及科技領域,加速跨國供應鏈遷出,在內外壓力下,「十四五」規劃比過去幾年更重視穩定與創新轉型。

中國大陸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3月11日甫於北京閉幕,大陸的十四五政策有三個大重點,首先是國家戰略強化科技與產業鏈升級,大陸要增強科技與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以因應美中貿易逐漸升溫的科技戰,並追求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科技創新;其次,十四五政策首提出「擴大內需」策略,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提升經濟整體效能,「雙循環」戰略將成為潛在經濟成長動能,也就是以中國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經濟發展,重點在於擴大內需、促進對外開放,構建以大陸為主的全球產業鏈布局。第三個政策重點是強調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反壟斷」成為中國經濟工作重點,大陸政府近期更重視加強金融監管,企圖化解大陸金融體系的「灰犀牛」風險。

另一方面,2020年在COVID-19疫情陰影籠罩下,台資企業逆勢加碼投資大陸,投資金額較去年同期成長了50.43%,一舉創下自2016年以來,連續四年下降的趨勢。一般認為,主要歸因於台商看好中國大陸「十四五」的商機。
申言之,在「十四五規劃」中,中國大陸將新基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要的產業政策發展方向,包括5G、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高科技領域,中國政府亦會將台商納入新基建的範圍內。
然而,台資企業登陸30年來建立的供應鏈相當完整,在當前美、中經濟逐漸脫鉤下,受到美中貿易戰和科技戰影響,台灣製造業在中國大陸市場布局近兩年有明顯調整,逐漸由過去的集中製造,轉為分散製造或短鏈供應鏈,高科技廠則鮭魚回流台灣,包括友達、和碩,大舉回台灣覓地,增建廠房;更因為去年疫情衝擊,台資企業加快供應鏈轉移以及設立智慧工廠。此外,台灣的高科技製造業更因「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影響,積極調整供應鏈布局。

台灣仰賴大陸的市場,不論是加入RCEP、CPTPP或台美FTA或BTA,入會難度都相對偏高,若台灣無法加入其中,因為關稅落差的現實因素,傳統產業為了生存與競爭力,恐怕不得不出走台灣、轉向RCEP成員國佈局投資。然而,中國大陸也需要台灣的科技與創新,尤其在研發創新及科技實力方面的表現,可以說是世界有目共睹。

在美中貿易戰的背景下,由於中國大陸的企業,一方面希望終止對美國的技術依賴,再加上因美國制裁而導致部分零件難以取得,開始轉向台灣進口電子零配件或半導體去組裝或製造成終端產品出口,促使去年2020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出現大幅增長。

2020年以來,COVID-19有如數位轉型的催化劑,像是遠端工作、視訊看診等無接觸趨勢,都加深了使用者對於網路通訊和新科技應用的需求。新興科技如5G、雲端、大數據、AI、IoT、晶片等技術,也不再各自為政,而是逐漸緊密連結及成為互相依賴的生態圈,並碰撞出更強大的運算效率和更多的創新應用。

台灣科技製造產業與中國大陸和美國市場都有相當深厚的連結,新變局下供應鏈轉移的重構效應,即便在美國大選之後依舊為新常態。因此,受惠供應鏈移轉及智慧工廠的建置,市場對製造產業機械設備的需求增加;而5G垂直應用快速發展及遠距商機的強勁需求,亦帶動訂單持續成長。

年初,美國總統拜登上台提出:「以符合美國利益的領域與中國合作」,美中貿易戰可望趨於緩和,原先中國大陸訂單轉向台灣或台商回流,均可能停滯。

近期,COVID-19疫情又有升溫的趨勢,去年2020一整年,2全球經濟成長率衰退近5%,美國、日本及歐元區等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多為負值;2021年則在全球工業生產及消費需求恢復下成長4.3%。OECD預測2021的今年將成長5.0%。
台灣經濟方面,受益於民間投資及政府支出穩健成長,加上半導體、資通訊產品在台產能大幅擴增,恰順應5G、雲端運算等新興應用與疫情帶動之遠距商機,促使出口穩定成長。去年2020的經濟成長率均超過1%。展望2021年。台灣製造業持續加速數位轉型的腳步,有效管理目前供應鏈的風險並提升營運效率,根據主要經濟統計機構的預測,2021年經濟成長率則預估可達3.83%。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大國美國新總統拜登(Joe Biden)就職第一天,美國旋即重新申請加入巴黎協定;中國大陸亦於聯合國大會中宣布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歐盟會員國近期也達成共識,2030年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55%,種種跡象顯示出,全球減碳風雲再起。然而,全球暖化的情況持續加劇,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永續」在去年2020年,正式從理念轉變為行動,成為各國企業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台灣作為國際供應鏈中的重要角色,低碳轉型在國家產業的永續發展中極為重要。除了透過購置綠電、提升能源效率等方式因應氣候變遷之影響,亦應評估氣候變遷之潛在衝擊,發展相關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調適策略。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