淯知產業/ESG是理想,也是商機(張淯)

圖/擷取自網路
圖/擷取自網路

文/獨家報導 社長 張淯

自從聯合國提出「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之後,社會對於企業推動ESG的呼聲也不斷升高。以台灣來說,金管會目前要求實收資本額20億以上的上市櫃公司,均需編製永續報告書,2025年更將擴大至20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

對部分企業來說,編製永續報告書本身,就代表成本的增加,更不用說為了投入E(環境)S(社會)G(公司治理)等面向,要額外支出的成本。但其實,ESG不是只有成本,更有許多潛在的巨大商機!

以台灣的消費習慣來說,街頭林立的手搖飲、便利商店、速食店及各式餐飲,提供了我們方便且多元的飲食需求,卻也帶來了環保災難。據環保署的統計,光是一次性的飲料杯,台灣一年就要用掉40億個!更不用說各類型、材質的外帶餐盒。

為了解決飲料杯的問題,政府和多家便利商店和速食業者,開始推行循環杯計劃,減少一次性杯具的使用。在部分企業門市提供循環杯租借站點,讓消費者能夠在購買飲品時選擇使用循環杯,達到減少廢棄物的目標。

這類重覆使用的外帶餐具,台灣還在初期發展階段。但在德國,已有一家專營可回收外帶食品容器的公司Vytal,透過數位化管理和大數據分析,創造出一個有效的商業模式。

Vytal的可回收餐具都配有二維碼,透過資訊化平台,預估合作的餐廳需要的餐具類型和數量,並且預測各回收點退還的比例,做到非常精準的餐具數量管理,讓內部的營運成本大幅精簡。此外,Vytal還將餐具的使用數據轉化為消費者行為分析,提供給合作餐廳,大幅提高了餐廳與Vytal合作的意願。

Vytal採用這樣的業務模式:每當合作夥伴將食物裝入可回收容器並交給顧客時,Vytal就會獲得一筆交易費,也成為公司獲利的主要來源;而Vytal的快速成長,主要也來自於社會的需求——解決大量外帶食品包裝產生的廢棄物,特別是在COVID-19流行期間,外送外賣餐點服務激增的背景下,更造成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成長。

目前Vytal在德國與超過3500家餐飲業者形成合作夥伴,並已配送超過32萬件可用包裝,而且服務範圍也從初期的科隆、慕尼黑和柏林等三大城市,逐步推廣到全德國境內,未來成長可期。

歐洲國家在環保意識和環保法規,一向獨步全球,但他們看到機會並且迅速切入的敏捷性,更值得我們學習。

事實上,Vytal的成功,有很大部分是應用數位轉型達成的,包括營運管理和大數據分析等等,而台灣做為資通訊產業王國,本身就有很大的數位發展潛力可以運用。看看這個例子,我們不妨想想,ESG除了責任之外,是不是還蘊含了極大的商業價值?我們可以利用台灣自身的優勢或環境,找到更多的創意嗎?


更多《獨家報導》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