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一個王朝的背影在金門

獨家報導文:楊樹清 (金門燕南書院院長,報導文學作家)

2016年7月中旬,一連三天,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推出「兩岸南明史蹟與宗族文化論壇」,不確定的海峽,值此兩岸關係詭譎多變之際,大陸卻釋出善意,讓百人代表團出席赴會,允為台灣政權交替後的兩岸歷史文化交流盛會。南明活動系列,內容豐富多元,包括了家廟文化巡禮、兩岸宗親謁祖會親、陳氏與黃氏等宗親祭祖、兩岸族譜交流展、金門南明史蹟踏勘、南明史蹟研討會等。

兩岸南明史蹟論壇

兩岸選在過去作為反清復明基地的金門聚焦南明史,「南明史蹟與宗族文化論壇」中,台灣學者提出的論文內容有〈漢影雲根摩崖石刻新解:一代末路王孫的悲情〉、〈后豐港洪旭宗祠古厝龍脈傳奇〉、〈盧若騰故宅及墓園〉、〈周全斌事蹟〉、〈南明技藝在金門:以博餅文化為例〉、〈開漳聖王‧雲霄‧天地會〉、〈金門南明史蹟介紹〉及〈南明往事:閱讀金門古官道歷史人物與文學地景〉等。
來自大陸廈門、漳州、泉州等地的學者提出的論文內容有〈古銅安印記:南明時期的地名〉、〈鄭彩、鄭聯廈門史蹟考略〉、〈金廈兩地南明遺老遺少〉、〈南明在廈門的遺跡及人物〉、〈漳台明遺民研究〉、〈南名背景下早期洪門活動〉、〈魯王與鄭成功的恩怨糾葛〉、〈南明鄭氏政權鑄錢考析〉、〈從譜諜等資料看晉江四位宰輔的結局〉、〈晉江縣志中的南明使敘述〉、〈從泉州南明遺跡看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晉江族譜修編情況調查與建議〉等。

南明往事話興亡

「南明往事話興亡,魯王舊墓桂花香。」1960年代,在兩岸文化大革命、中華文化復興對抗的氛圍下,處在戰地、軍管環境的金門,〈古崗湖畔〉,島鄉孩子多能朗朗上口的一首歌謠,也意外浮現南明與國族、與金門的土地情懷。歌謠之外,寫在民族精神教育讀本裡的「滿清入關,中原失統,錦繡河山,淪為異族,明室一般孤臣志士,不甘臣虜,紛舉義旗,撐持半壁,是曰南明」則又是另一則末世之重了。
滿清與南明產生糾結的存亡之秋,金門人被迫作出要跟明鄭往台澎出走,或隨歸降清廷的施琅北上遷徙的兩難抉擇。這個時局的金門人與中原的臍帶相連情感,在南明與清廷對抗的政治氛圍下,硬生生被扯裂了。重現南明史,不僅是金門史的一部分,更是國族史發展一個重要章節的轉折,因為這段歷史造成的大遷徙,亦影響了澎湖、台灣的族群、歷史發展。金門,作為南明政權與清廷鬥爭的中心,活動在南明土地上的人物、故事、地景,都是重要的歷史遺產。

南明歷史地圖再現

「南明」,是一個模糊、難界定,也充滿想像的俠義、奇情時代。楊雲萍教授在《南明研究與台灣文化》書中,指出崇禎甲申(1664年)3月19日,毅宗自縊於煤山,明亡;5月15日,福王由崧即位於南京,以明年乙酉為弘光元年,「南明」的局面由此開啟,「自弘光即位至鄭氏滅亡,前後40年,我所指的『南明時代』,就是這40年」。 南明40載,因著魯王朱以海,也因為延平郡王鄭成功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金門意外化身為南明的某個「中心」點。魯王短暫的45載人生,卻是一生的漂流,不能落定;崇禎十七年,28歲的朱以海在山東獲冊封為魯王,冊封使者未到,明朝已亡。隨後清兵攻至,魯王南奔;兩度入閩,先是在建立政權的浙江給鄭彩接到廈門軍營作為政治號召資本,再為鄭成功迎至金門藉以穩定軍心。監國八年、永曆七年(1652年),魯王在金門,疏謝監國號,落得「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景況,與金門人一起吃番薯,致民間封他為「番薯王」;與魯王同在金門者,還有寧靖王朱術桂、明室遺臣王忠孝、盧若騰、沈佺期、徐孚遠等。
南明,中國歷史最沈重的一頁;魯王,題於金門獻台山上的「漢影雲根」石碣因地質鬆動、崩塌,「根」字已失。埋藏近三百年,今世得以重現的「皇明監國魯王壙誌」,南明的重量,也盡埋在這塊質屬玄武岩的壙誌間。
2008年,卓克華教授在《古跡‧歷史‧金門人》寫魯王這一段,從古蹟的視角切入金門人的歷史與人文,史學與文學的碰觸交融,讓卓氏在冷峻的歷史之眼下又帶感性的土地詠嘆,嚴肅考察魯王朱海留下的「漢影雲根」摩崖石刻後,收筆前,忽又忘情地揮寫著,「驀然驚見一個落寞身影沒入蒼茫海天之中,遠遠地,悠悠地,傳來一聲廣遠的嘆息!」 「廣遠的嘆息!」 一個末代王朝的背影、一個末路王孫的悲情,盡在「番薯王」朱以海的「漢影雲根」裡承受南明歷史的載重量。
兩岸被冰凍的政治氛圍下,金門文化園區與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跨兩岸推出「兩岸南明史蹟與宗族文化論壇」,以金門為中心,重現了南明地圖,也提供了我們再次探索、玩味一個王朝歷史背影的難得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