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位色焰 李錫奇游藝人生

獨家報導文:楊樹清 (金門燕南書院院長,報導文學作家)

藝一甲子,揮灑六十年。出生於烽火金門,崛起於台北藝壇,有「畫壇變調鳥」,又有「媒材魔術師」之譽的當代重要藝術家李錫奇,《本位‧色焰:李錫奇八十回顧展》,2016初夏在國立歷史博物館一樓盛大展出,展覽匯集畫齡逾半世紀,包括版畫、水墨、漆畫等135幅代表作,展現多元媒材技法,繁複多變美學內涵。堅守東方本位,豐沛、旺盛的創作力,李錫奇的藝術與人生,就是一場色焰的盛宴。

失了歸期,翻轉人生

1938年出生於金門的李錫奇,飽經烽火離亂的島,他也歷經日據失鄉,古頭戰役毀村、亡家,九三砲戰遷校,及至八二三砲戰有家歸不得的曲折、翻轉人生。
渡海來台,台北師範藝術科求學畢業之後的1958,人與行李都已來到基隆碼頭準備候船返鄉教書了。一段在異鄉初萌的戀情,莫名翻滾的思緒,讓少年李錫奇猶豫、踱步,遲了一班船。這一延,前線爆發新戰事。八二三砲戰,流亡潮再起。他從報紙版面一小角,看到民間信仰中心,太武山的千年古剎海印寺毀於砲火,18羅漢下落不明。失了歸期的畫家,入畫室作出一張黑白相間,半具象的木刻版畫,命題《劫後海印寺》。濃重的黑色構圖,頹落與滄桑,又有著一股亙古的寂靜之氣,在畫面上流淌。黑,自此騷動了畫家的創作靈魂。
黑色的記憶,自島鄉植入畫家心中、筆下。從早期的《失落的阿房宮》、《落寞的秦淮河》,再到後期的《拓印》、《時光行》、《寂墨》等系列,版畫而漆畫,「黑」,始終是畫家李錫奇不變的創作基調,他甚至直接將一個創作系列命題《鬱黑之旅》。
獨鍾「大黑」,亦喜「大紅」,特別是漆畫作品中,民間喜愛的大紅大綠,常是李錫奇畫布上選取的色彩,「但正是作為作品底蘊的這個『黑』,才在色彩的強烈衝撞中,奏響出喜氣的紅和綠來」。劉登翰在《色焰的盛宴》書中描繪道,「黑」是畫家發揮最淋漓盡致的色彩語言,「既是色彩,也是精神的」。

東方精神,堅持本位

因八二三砲戰滯留台灣,1958年,李錫奇與陳庭詩、楊英風等人共組「現代版畫會」,亦為「東方畫會」中後期重要成員。做為一位創作者,也曾經營畫廊,拓展國內現代藝術展出的環境與機會,讓台灣藝術家與兩岸、國際間可以交流擦出火花。
留駐台灣半世紀,李錫奇因緣際會趕上現代藝術運動熱潮,不斷的自我創新挑戰,被詩人畫家楚戈譽為「畫壇變調鳥」,但他一路走來,不變的是堅定「東方本位」,追求的是「民族的現代精神,現代的民族形式」。
李錫奇80回顧展策展人、藝術學者蕭瓊瑞以「亂搞」、「搞出大局面」,指出畫家從出道以來,始終在大傳統和小傳統之間找尋靈感,發掘新意。細數他一路走來使用的媒材和技法,木板、降落傘布、賭具、書法、牌九、蠟燭、拓印、絹印、噴槍和生漆等,在蕭瓊瑞眼中的李錫奇是「媒材的魔術師」,也是「新技的開發者」。

時光長卷,生命風景

一甲子游藝人生,自稱不愛讀書,沒好好唸過幾年書的李錫奇,卻以超越教科書的個人敏銳藝術視覺、嗅覺,並靈活掌握形式、符號、材質,將方、圓的哲學思考,開創了《本位》、《再本位》、《後本位》系列,從西方抽象主義出發,又回到東方結合中國宮殿圖案造型,亦採集民間匾額、春聯結構的語彙,拆解書法的抽象美感、並置的符號圖象,以及融合匾額、春聯的形制結構,將牌匾文化「並融」成藝術家自由組合的語言。鮮明多變的創作樣貌,涉獵版畫、水墨、抽象書法、漆畫、複合媒材、裝置藝術等多重領域,成就了「畫壇變調鳥」色焰的盛宴。
國家文藝獎得主李錫奇80回顧展在國立歷史博物館開展之際, 《印刻文學生活誌》 2016年4月號專輯<翩然於時光長卷上的變調鳥>,以李錫奇為封面人物,禮讚他:「永遠都在探尋出路的開創者和藝術家,他在童年時期於金門被戰火殃及的慘烈經驗,到後來渡海來台,在師範學院中接觸現代藝術,時代的波折與人生的跌宕起伏從此有了轉化的可能。靠著藝術創作,他把自己的經歷和思緒情感付諸於各種媒材,是體現亦是更開展,眼中所望、心中繫念的生命風景」。
在異鄉發光發熱,但李錫奇始終未忘記孕育他的母島。他發起金門旅台藝文學會,推出兩岸三地金門文學之旅、詩酒會、詩酒文化節,他把兩岸三地的藝術家、文學家,一批一批帶到金門;他推動金門現代美術館、金門碉堡藝術展,也催生28屆亞洲金門美展,他又以國策顧問之尊向總統建言設置金門文化特區。心繫故土,以藝術力為浯鄉文化注入新活水,80回顧展,亦獲金門縣政府頒發第一屆文化獎。
游藝一甲子,揮灑六十年。向藝術家李錫奇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