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畫馬

獨家報導文:何念丹(知名旅美畫家) | 獨家報導1148期(12月份)

代畫馬名家徐悲鴻於一八九五年出生於江蘇省宜興市的一個濱河小鎮,逝於一九五三年九月,享年五十八歲。他在法國學西畫,後來卻以中國水墨畫畫馬而馳名畫壇。
徐悲鴻的父親徐達章自幼喜愛畫畫,因家貧請不起老師,完全依靠著刻苦自學,成為當地知名的一位畫師。徐悲鴻六歲跟著父親讀書時便想學畫,父親不准。九歲時讀完了《詩》、《書》、《易》、《禮》、《四書》、《左傳》,父親才開始教他每天臨摹一幅人物畫,還叫他畫父母兄弟鄰人乞丐,所以父親是他進入藝術殿堂最早的啟蒙老師。

法國巴黎學美術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教育部派遣留學生去歐洲公費留學,徐悲鴻是受派赴法國留學生之一。徐悲鴻在家鄉的元配妻子早逝, 於是他偕同第二任妻子蔣碧薇在一九一九年五月中旬到達巴黎,進入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
徐悲鴻剛開始進入素描班,很快升入油畫班。學校下午都沒有課,他就常常去馬場畫速寫,並精研馬的解剖, 累積畫稿上千張。這為他後來創作各種姿態的馬,如立馬、飲馬、奔馬、群馬,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禮聘齊白石授課

一九二九年九月蔡元培推薦徐悲鴻擔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徐悲鴻親自去拜訪木匠出身的畫家齊白石,三十五歲的徐悲鴻院長與六十七歲的齊白石老先生一見如故,徐悲鴻懇求三次才請動齊白石擔任北平藝術學院教授。
上課第一天徐悲鴻親自坐了一輛馬車來接齊白石到學校。齊白石穿了一件寬大的長袍,拄著一根手杖,和徐悲鴻一同登上馬車。馬車穿過胡同,走向繁華的市街,停在校門口,學生早已列隊鼓掌歡迎。課後徐悲鴻再以馬車送齊白石回家。

創作《九方皋畫》

徐悲鴻創作過巨幅的水墨《九方皋畫》。九方皋是二六○○年前春秋時代秦國的相馬師,複姓九方,單名皋。秦穆公請伯樂推薦跟他一樣好的相馬師,伯樂力薦九方皋。徐悲鴻很喜歡這個故事,因為他本身畫藝經歷過伯樂賞識,他更希望有才華的人材都能被伯樂發掘。
這幅《九方皋畫》寬三五一公分、高一三八公分。九方皋正在聚精會神地觀察面前的那些馬,一匹黑色的雄馬彷彿遇到了知音,發出嘶鳴,揚起馬蹄躍躍欲試。擅長畫馬的徐悲鴻一般都是畫奔放不羈的野馬,從來不戴韁轡,但是《九方皋畫》中的黑色雄馬卻戴上了韁轡。徐悲鴻說:「馬也和人一樣,願為知己者用,不願為昏庸者制。」

赴印度為甘地速寫

一九四○年春對日抗戰期間,徐悲鴻應印度詩哲泰戈爾之邀,赴印度國際大學講學,也面見了印度聖雄甘地先生,為甘地畫了一幅速寫畫,甘地在畫上簽了名。徐悲鴻也去了大吉嶺,遙望喜馬拉雅山,創作了國畫《愚公移山》、《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之山林》、《喜馬拉雅山之晨霧》。
徐悲鴻曾騎馬在印度的荒野,一直漫遊到喀什米爾。他陶醉於騎馬的樂趣,更加深刻了解到馬的馴良、勇猛、忠實、耐勞、無怨的美德。徐悲鴻成了馬的知心朋友,從此他畫的馬更加雄健。
他用水墨寫意或兼工帶寫,塑造了千姿百態的馬,有昂然佇立,有回首長嘶,有騰空躍起,有四蹄生烟。他借馬寄託自己的悲哀、憂鬱、希望和歡樂, 因此他筆下的馬也人格化了。

馬車伕愛馬

徐悲鴻在四川成都與第三任妻子廖靜文乘坐馬車遊覽,車伕是一位和善健談的老人。車伕很愛護這匹馬,不用鞭子,只是吆喝指揮,或快或慢。車伕說:「不要以為牠是畜牲,其實牠什麼都懂,有時候比人還明白。我今天拉了你們有了生意,牠比我還快活。我就靠這匹老馬過日子,牠也靠我過日子,我們倆,誰也離不開誰。我什麼都賣了,就沒賣這匹馬。有時候自己挨餓,也要餵飽牠;自己凍著,也不能讓牠受凍。牠要是歪著腦袋,我就知道牠不高興, 什麼也不讓牠做,我自己用肩膀去扛活。」
徐悲鴻非常感動於老車伕愛馬,下車後他先付了車資,便伸手愛撫著馬的背脊,像是對一位親切的朋友說:「謝謝你。」然後從手提皮包中取出一幅折疊起來,尚未裝裱的奔馬畫,送給了馬車伕。這畫是昨晚剛畫完,準備回程時拿去裝裱的。徐悲鴻特別告訴馬車伕:「這張畫的價錢比你這趟車錢多得多,你可不要隨便給人呀,知道嗎? 」
徐悲鴻告訴妻子廖靜文為何要大方送畫給一位不相識的車伕, 他說:「因為我愛馬,也愛善待馬的人。這個車伕既能非常熟練地駕馭,又能視馬如親人。他對馬的愛打動了我的心,使我感動,何況他的生活很艱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