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創造新局面

獨家報導文:丹尼斯|圖:取材自網路

年(2012)下半年,至少有15部國片將陸續上映;剛剛成立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以「璀璨國片讚出來」為台灣電影產業出聲。電影產業的創意與人才培育是台灣的命脈,如何讓「電影產業與國際接軌」是未來國片應該要面對的走向。

文化部長龍應台表示:電影可以從城市進入鄉村,能跨越語言障礙、社會階級,使台灣人的情感與共同記憶,透過影像、讓國際友人看到台灣美好的一面。

電影產業前端的創意與人才培育是命脈,絕不能斷。在談判如何進入大陸及華文市場之際,因大陸有思想控制這一面,我們應思考有什麼方法讓電影產業直接與國際接軌。

近一、兩年來國片再度復甦,預計未來半年將有15部國片上院線放映,不同類型、不同導演創作出新的電影,真的讓人躍躍欲試,「國片真的復甦了」?值得期待。

然而,國片絕對不能光靠政府的力量,而是得依賴所有電影從業者的努力,從導演、演員、編劇、燈光、道具等劇組的團隊力量,讓觀眾花錢、買票進戲院觀賞,隨著影像一同歡笑、一同哭泣,將看國片成為一種「全民運動」。

創造上億票房

吉時娛樂成立以來,以2011年《雞排英雄》,開春首部破億國片(1.3億台幣)。2012年《陣頭》春節率先票房破億國片(3.2億台幣),搶先《痞子英雄》及《愛》榮登「票房億元俱樂部」。

近來一場「電影行銷及創投結盟」發表會,創下台灣新商業模式;期許電影結合企業、消費者、廣告商及文創投資「五贏」的空前效應。參與此會的中、外優質企業,如:統一、遠雄、南僑等企業者近50人,經香港商群邑公司總經理盧怡玫,以電影《不可能的任務》和快遞公司結盟的例子,整合出品牌精神與商品開發的最佳效果。

吉時娛樂孫國欽董事總經理則分享《雞排英雄》及《陣頭》成功的祕訣,以動人、生活化的故事,拍出「平易近人」的電影,與他們的團隊:製作總監徐錫彪、創意總監范健祐及製作經理周俊鴻共同努力下,創造出上億的亮麗票房紀錄。

未來幾年,將延續『雞排英雄』及『陣頭』的台灣.人.情系列,陸續推出新作品;《逗陣ㄟ》、《叫我第一名》和新開發的熱血青春系列《YOUNGS GUNS 青春戰士》。這三部電影開始籌備,準備投入台灣電影市場,將開放台灣優質企業一起結盟,共襄盛舉。

導演制?製片制?

台灣拍電影的環境並沒有太多改善,然而有些製作公司拍片的心態已做調整,改變以往的思維,本著好萊塢標準的行銷作業模式,從開發、前製、製作、後製、上片行銷等環節,等於是一個團隊的操作,有效的掌握製片、預算,方向明確、精準,甚至上片時的行銷怎麼做,製片都在開拍前即掌握。

現在台灣電影要從導演制走向製片制,將一部電影完整呈現,真正的起頭是製片不是導演。以幾部票房成功的國片來看,因為類型分明,行銷目標明確,透過預告片、海報等宣傳方式,觀眾一目了然。

以往台灣電影以導演制拍出來的電影,著重導演個人美學為主,卻無法有效掌控預算,電影難以成為商品並且產業化。製片制則能兼顧預算高低和電影內容,團隊的方向精準、做好電影行銷。從商業角度來看,製片制的電影內容較貼近大眾生活、易於產生共鳴,有助國片行銷,更能滿足消費者需要。

2012年台灣電影一片美好前景下,在廣告商、台灣優質企業及文化創投公司加入國片行列,以英國、韓國發展文創產業成功的先例,期許台灣電影也能促使全民參與電影創投,為台灣文創產業打下穩固基礎,營造新的經濟契機,開創新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