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政策真相:金門事件,民進黨也許要試探美國?

金門撞船事件發生後,民進黨當局最終,接受大陸漁民家屬三條件中的兩條件,賠款與道歉,對第三個條件即懲罰肇事者,依然強硬迴避。圖為大陸海警船。
金門撞船事件發生後,民進黨當局最終,接受大陸漁民家屬三條件中的兩條件,賠款與道歉,對第三個條件即懲罰肇事者,依然強硬迴避。圖為大陸海警船。

獨家報導 周忠菲/評論

金門撞船事件發生後,大陸方面與台灣陸委會長達三天的處理過程中,民進黨當局的姿態是拖延、遲緩,不決。最終,接受大陸漁民家屬三條件中的兩條件,賠款與道歉,對第三個條件即懲罰肇事者,依然強硬迴避。撞船事件發生後,對大陸「登船檢查」台灣遊船30分鐘的舉措,陸委會的表態是:對此類事件「不主動介入」。

事件程序中還有種種「不尋常」。如美國國務院發表講話,呼籲「維持現狀」,要求「停止升級」,美國國會在金門撞船事件前後,連發三個涉及武器售台以及美軍事人員進入台島的文件,金門撞船事件期間,美國會議員訪台,與蔡英文、賴清德、韓國瑜等人見面。

網上各種議論。台灣有深藍資深人士指責蔡英文當局的目的,是要為賴清德上台執行「事實台獨」路線,提供「挑釁性彈藥」。有知名媒體人士,就民進黨「隱藏證據」,「吹哨人問題」,「要求公布證據」。這些「追討真相」的窮追猛打,實際要求,「乾貨」不多。嚴格說,追討「真相」,應該是追討「政策真相」。這樣,如台灣軍方對金門撞船事件表態為:「避戰」,「不介入」。民進黨當局對大陸海巡船對台灣遊艇的「30分鐘登艙檢查」表示:對這樣的事件「不主動介入」等現象及其決策背景,才能浮現。

另一種對照是,對這次事件,激進的民調很快爆發,但很快就沉寂了。撞船當天,綠營的網軍們衝出來,大呼「開工了」。這種蓄勢已久的表達方式,立即引起大陸網民的一番追殺。有大陸網友曬出:「30分鐘登船,勝過30年對台政策優惠」,「民進黨企圖激發台灣民眾對大陸的仇恨」,「撞船的目的是要逼迫大陸武統」等,這些過激和不加思考的言辭,充斥網路,嚴重傷害兩岸關係。

撞船事件究竟是「意外」還是「必然」?這在民進黨的「天花板」上,也許還要等待多年。建議從「政策真相」出發,進行一些分析。由於事件本身涉及背景複雜,本文提一個觀點:即金門撞船事件的政策真相之一,也許是民進黨當局存在「試探美國」的需求。

這可從下面幾方面分析:

其一,民進黨的政黨特徵,就是「實現台獨」。民進黨在台灣,從生存到發展,主要依靠國際干涉勢力的扶持。國際格局走向與大國關係的變化,如最大的美國因素,深刻影響民進黨的重大決策。

目前世界發生的三件大事,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民進黨當局。一是世界高度關注的,俄烏衝突步入第三年後的走向。現狀是,美國已經不再能夠單獨掌控俄烏戰爭。如烏克蘭在軍事上所處的軍火供應的不利狀態,7國集團除了日本,全部與烏克蘭簽訂了安全條約。準備用來作為烏克蘭軍費的,被凍結的約3000億美元的俄羅斯中央銀行在海外的資產,這些資金並不是由美國一家(大約100多億美元),而是由歐盟、英國、加拿大、日本所扣押(歐盟大約2070億美元)。不論戰爭是否繼續,是否朝歐洲內戰方向發展,局勢已經不是美國一家可以說了算的。

第二件是去年10月爆發的巴以衝突,對美國戰略形成牽制。最近,拜登政府宣布在今年9月以前,將從中東撤出美國部分軍事力量,說明在是否捲入海外大規模武裝衝突方面,美國戰略進行了調整。這樣,美國在是否有能力同時兼顧歐亞兩個戰場,對俄烏戰爭是否能夠「禍水東引」,在亞太地區所謂的「台灣烏克蘭化」設想等,都需要重新定位。

近日,美國政治學家米爾斯海默從批評美國外交政策理性的角度,將美國在世界「戰與和」問題上的被動處境,委婉地表述為:「我認為俄烏戰爭實際的戰鬥,不會持續到2025年以後」。他估計最終結果,將表現為衝突的凍結。指出「凍結的衝突,即再次成為熱點衝突的危險,始終存在」。還有一個例證,就是韓國總統尹錫悅對朝鮮半島緊張局勢罕見地表態說,「如果美國不能保護韓國,美國就不配做世界的領導」。

其三,中美緩和給民進黨帶來壓力。這就聯繫到第三件大事。今年一月以來,泰國「王蘇會」後,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蘇利文在美國外交協會的演講中,提出「美國不再試圖改造中國」,中美緩和的趨勢,引起世界強烈反響。

這次金門撞船事件後,美國駐北京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近日在北京就美中關係發表談話,提出中美之間必須保持「和平」,「共同生存」,同時還要管控競爭(中國大陸僑報網: 2024-02-26)。強調對華關係是「美國在世界上最重要、最具競爭力以及最危險的關係」,說「他相信這種情況不會很快發生改變」,「如果中美放棄過去幾十年建立的深厚的經濟關係,不可能成為一種選擇」。顯然,美國表述的,未來美中關係的走向,一定會傳遞到兩岸關係的發展上。這是民進黨必須應對的壓力。

其四,為什麼說民進黨要「試探美國」。民進黨要「試探美國」,主要為自己現在陷入的困境「尋求解套」。估計集中在兩點:

首先,美國在東亞介入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在美國的東亞戰略中,台海衝突的定義,或者台灣安全,處在什麼位置?

其次,中美緩和是否影響美國對台海衝突「介入」,「不介入」,或者所謂「繼續保持模糊」立場(美國軍方公開而持續表述的立場是,「努力將中美兩軍發生衝突的可能性降至最小」)。

裴洛西訪台後,台灣安全的架構就是民進黨挑釁,大陸強烈反制,美國提供武器。這種模式是民進黨自設的。兩岸關係作為台灣安全的因素之一(國民黨的主張),被民進黨的「抗中保台」取代。

國際局勢的激烈變化,台灣安全的定義到了必須回答的時候。但民進黨又不敢把台灣安全模式的實質講穿。而且民進黨還試圖保持「台獨」的挑釁能力,即陳水扁時期顯示的,民進黨執政下,所謂「決戰境外」的能力。

金門的敏感位置,眾所周知。所以,在金門撞船事件上,民進黨既要表達「親美抗中」、「以武謀獨」、「倚美不變」、「不能疑美」、「抗中保台」的政策傾向,又企圖在維持民進黨的執政,在民進黨定義的台灣安全問題上,「試探美國」,走一步,瞧一步,再做打算。可見分析金門事件的決策真相,是有意義的。

台灣的安全就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安全。這個問題,容不得民進黨魚目混珠!何況,民進黨已經忐忑不安了。

(作者周忠菲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更多《獨家報導》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