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快訊/貪心鬼遮眼 虛擬幣詐騙為何爆不停(莊嘉宏)

圖/刑警局預防科提供
圖/刑警局預防科提供

獨家報導 莊嘉宏/評論

即便在虛擬幣圈內的人都知道,民國107年後要再炒作虛擬幣的難度顯著提高,但仍絡繹不絕地有幣圈新手投入交易,這些企圖一夕致富但對虛擬幣到底是甚麼東西一知半解的新人們,最後的結局也大多相仿,認賠殺出,淪為圈內人所稱的「韭菜」。

因為虛擬幣具有讓人不易理解的神秘性,且並未如股票交易市場有每日漲跌幅的限制,虛擬幣交易漲跌幅可能在一日之內達到數倍的漲幅或跌幅,這種既神秘又可能讓人一夕致富的特性,讓心有貪念的民眾唯恐落於人後,也讓詐騙集團嗅到「商機」。

圖/刑警局預防科提供
圖/刑警局預防科提供

近期刑事警察局發現被害案件中以虛擬貨幣為詐騙目標的案件有顯著提升,伴隨112年美國立法納管穩定幣及113年初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批准通過比特幣現貨指數股票型基金,多種利多消息容易讓民眾對於虛擬貨幣投資趨之若鶩,什麼阿貓阿狗都想要透過虛擬幣投資發跡致富、分到一杯羹。

簡單的說,美國將虛擬幣定性成「證券」,但虛擬幣在台灣目前妾身未明(筆者實不知金管會在忙什麼),在美國是投資工具的虛擬幣,在台灣則按照用途,用在支付的,可能是代幣;用在投資的,可能是證券;用在產品履歷上的,則可能是足以佐證生產軌跡的證明。投資人真的知道所投資的虛擬幣是什麼嗎?遑論跟虛擬幣相關的周邊概念繁多,區塊鏈、挖礦、節點、白皮書、出金、入金、交易所、錢包,甚至NFT這種看起來很像但與虛擬幣根本不一樣的新科技產物…。

圖/刑警局預防科提供
圖/刑警局預防科提供

據警政署刑事警察局預防科提供的案例顯示,北部地區一名30歲林姓女子(下稱林女)為1名從事自由業者,於112年11月中使用臉書時,收到名為小熊的非好友私訊,並以交友名義攀談,後續雙方加LINE進行更密切聯繫。經過1個多月的朝夕問候,林女開始對小熊產生信任,故於同(112)年12月中旬小熊向林女提議一起學習投資虛擬貨幣,小熊表示他有多年投資虛擬貨幣的經驗,並指示林女透過MAX APP、實體幣所購買比特幣,再轉成泰達幣存入imToken數位錢包,起初林女有些遲疑,起初將現金新臺幣50萬至實體幣所交易,惟過程中小熊不斷遊說及不時寄送咖啡、禮品,逐漸讓林女卸下心防,相信對方與自己真心交往。林女陸續照小熊指示向好友借款投入,最後換了30多萬顆的泰達幣存入錢包。小熊再向林女表示有購置礦機經營雲端挖礦,並遊說林女將虛擬貨幣給他操作挖礦,最終林女於12月底將自己數位錢包的泰達幣全數匯至小熊指定錢包,另於113年1月中旬林女向友人分享虛擬貨幣投資經驗及小熊照片,始知小熊冒用韓國網紅照片,再質問小熊後遭封鎖才知遭到詐騙,損失30多萬顆泰達幣。

圖/刑警局預防科提供
圖/刑警局預防科提供

另一名40多歲從事業務的柯姓女子,於112年9月初透過交友軟體認識網友智豪,兩人都對於投資資訊十分感興趣,相談甚歡之下進一步加LINE教柯女以現金至實體虛擬貨幣交易所購買泰達幣共計10次,並有簽署需貨幣買賣合約書,當下手機數位錢包也確實有購買紀錄。智豪後續再提供柯女交易ZENEX平臺網址,稱該交易平臺獲益比透過其他交易APP還更高,柯女使用後該平臺客服請她先將欲交易的泰達幣先轉入特定錢包,起初柯女依指示匯出9,700顆泰達幣到對方特定錢包,也順利在一週內出金94顆泰達幣,故深信平臺投資能帶來財富。陸續再轉出16次泰達幣至同樣的指定錢包,後續在113年1月初想獲益了結,透過該平臺操作時,豈料客服回復要先繳納稅金及平臺抽成,聽從指示繳納,再於112年11下旬接到該平臺轉「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通知,表示柯女資金來源不明涉嫌洗錢,並依規定繳納投入資產(約46萬顆泰達幣)的15%核查保留金以此最為自證資訊配合審查肅清,柯女始發掘有異,再聯繫智豪已遭封鎖,損失約46萬顆泰達幣。

上開兩個案例均指向同一個發生被害的原因:被害人對區塊鏈或虛擬幣到底是什麼根本不知道,進行所謂的虛擬幣投資只是基於信任朋友而不是了解產業。舉個簡單的道理便能理解這種心態有多荒謬,在野外肚子飢餓,看到沒見過的果實會直接吃下肚嗎?可能對這些無知又懶惰的被害人來說,錢財真的是身外之物而較無關緊要吧…。

隨著國外FTX交易所倒閉等新聞陸續從國外傳來,主管機關金管會仍然牛步,虛擬貨幣納管的相關指導原則從2018年初就研議到現在,仍然還在研議階段。於是只能靠刑事警察局苦口婆心的不斷宣導、勸告民眾,虛擬貨幣詐騙有幾個相關特徵:投資帳號不會是個人帳戶、投資專員不會到府收款、提供不明虛擬貨幣平臺可能為假幣商、教導臨櫃匯款話術為:「房屋修繕或裝潢、生意周轉、購車等」。

刑事警察局要言不煩的提醒百姓上述特徵,希望不要「說者諄諄聽者藐藐」。而高獲利伴隨高風險更是千古不變的定理,來源不明的投資管道,如網友提供連結、非正規投資顧問等,凡事情看起來古怪的則多半有詐,有疑慮請動動手撥打165或110詢問,多問兩句,方可免於受騙上當。
(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


更多《獨家報導》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