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三黨不過半國會 恐難制衡少數總統

我國總統採公民直選以來,由於是相對多數選制,團結的民進黨五勝三敗,更不可能同意修憲改成絕對多數選制。
我國總統採公民直選以來,由於是相對多數選制,團結的民進黨五勝三敗,更不可能同意修憲改成絕對多數選制。

獨家報導 古明章/評論

早在2023年11月國民黨和民眾黨之間「藍白合」破局,造就三腳督的選局,就注定下一任總統是少數總統,賴清德繼2000年陳水扁之後,再度成為得票率不到五成的總統,這就是1997年國民大會草率修憲的結果,當拿掉閣揆同意權之後,我國早就是不折不扣的總統制,雖然很多政治學者還是堅持仍為「半總統制」,但至少也是高度向總統制傾斜,然而總統完全掌握行政權和至少7000多個職位,國民黨中有人雖認為是國會第一大黨沒有輸,但沒有贏得總統大位就是輸,總體而言,2024總統大選民進黨還是大贏,國民黨輸不到百萬票,保有再起的元氣,總統選舉落居第三的民眾黨則是大輸,沒有組織、地方派系實力、大眾傳播媒體關愛,光靠網路空戰、自媒體宣傳,內參民調甚至選前還認為位居第二,還有可能逆轉勝,最終選舉結果仍不敵藍、綠傳統勢力夾殺。

相對多數選制 造就少數總統

2024大選更凸顯以下諸多問題,首先因為我國總統選舉採取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在一輪選舉下,如果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候選人互不相讓,最後就是玉石俱焚,有人主張總統選舉應改為像法國、奧地利、波蘭、立陶宛、捷克等歐陸多數國家採用的絕對多數制,但如今依照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修憲困難,甚至是不可能,連18歲公民權,這種最沒爭議的修憲都沒通過2022年的公民複決,而這次藍白合,由於副總統只是備位元首,沒有政黨候選人真正願意屈居副手,加上2004年國親合作,連戰、宋楚瑜的連宋配也沒有贏的前車之鑑,柯文哲認為在侯友宜之下搭配,侯柯配也不一定會勝過賴蕭配,所以寧可一拚,而不願意成為副總統。

而國民黨連三次以現任直轄市長參選,2016的新北市長朱立倫、2020年高雄市長韓國瑜和2024年新北市長侯友宜,「落跑市長」包袱先輸一半,造成侯友宜在新北市得票率還輸賴清德,該黨必須真正確實檢討提名問題。2028年一定又會有人拱台北市長蔣萬安出馬,會不會第四度推現任市長猶未可知,但是地方縣市長選舉和總統大選只差一年一個半月,市長一就職馬上就要參選總統,雖然侯是第二任,但市政和選務分身乏術,國政準備時間不足,又連兩屆面臨郭台銘攪局,郭想參選而不可得,黨內提名遊戲規則,未能公平公開公正,讓他與支持者不服氣,造成黨內整合更困難,在我國總統採公民直選以來,由於是相對多數選制,團結的民進黨五勝三敗,更不可能同意修憲改成絕對多數選制。

藍綠涇渭分明 南北差異更大

其次立委選舉,原本綠營執政的基隆、桃園在地方首長換國民黨執政後,出現大翻轉,藍營盧秀燕主政五年多的台中,也由藍營選將逆轉,甚至雲林也在海區打敗民進黨老將蘇治芬,藍營可說在中部以北大勝,然而綠營仍在南部全贏,台南從2008年以來,連續16年綠軍全壘打,高雄、屏東、嘉義縣市也持續全面是民進黨戰將勝出,我國地方幅員少,在2005年修憲,立法院改成單一選區兩票制後,形成的是「藍區更藍、綠區更綠」,當年朝野因為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領軍的公民運動,力主國會減半,在我國第七次的2005年修憲後,改為113席,實在有所不足。

以我國2300多萬的人口數,與台灣相近的荷蘭眾議院是150席、澳洲眾議院是151席,所以我國立法院合理應該要有150席上下較適中,尤其現六都直轄市很多立委選區比市議員還小,且一區只能選一人,造成藍、綠長期在優勢選區「一黨獨大」的局面,以我國國情應改為中選區,都會區每區像山地原住民和平地原住民選區,一個選區各選三席,才較合理可行,可解決像下一屆立法院桃園沒有民進黨立委,高雄、台南沒有國民黨立委的涇渭分明局面。

第三黨的空間 常常愈走愈窄

再來綜觀2024年民眾黨在柯文哲參選總統的氣勢帶動下強勢崛起,但區域立委掛零,靠不分區立委政黨票,一舉拿下8席,一如當年的宋楚瑜參選總統,讓親民黨突破5%門檻,以「太陽花運動」形成的第三勢力政黨時代力量在下一屆走向泡沫化,來剖析第三黨還有沒有空間,2016、2020年兩屆都有國會議席的時代力量在2024年選舉的得票率連3%都不到,不但沒有國會議席,連政黨補助金都沒有,面臨熄燈命運,民眾黨表面上是關鍵少數,但能不能走出柯文哲「一人政黨」陰影才是關鍵,2000年宋楚瑜小輸陳水扁30多萬票,排名第二,但宋楚瑜在2000年創下人生最高峰後,宋與親民黨後來反而是越選越少票,在2020年以後走向泡沫化,這次得票率連1%都不到。

時代力量有總統大選門票,但連續兩屆都放棄提名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形勢比人強,沒有總統候選人的政黨在總統、立委合併選舉下,很難突破5%門檻,已成為宿命。過去台聯黨在沒有推出總統候選人,也沒有李登輝加持下逐漸走向泡沫化,時代力量在前主席黃國昌投靠民眾黨後,失去明星光環下,更無法走出小綠格局,終究難以成為第三黨,台灣在當今選舉和憲政制度下,民進黨、國民黨「僵固性的兩黨制」確定是難以突破,一旦柯P的號召力不再,民眾黨前途堪慮,但民眾黨代表全體國人仍渴望有非藍、非綠的第三勢力,這股力量永遠會存在,民眾黨若不要走向親民黨、新黨、台聯黨和時代力量的前車之鑑,確立理念、價值、政策,台灣才有真正穩定的第三黨。

不需閣揆同意權 國會有多大空間

最後是三黨不過半,然而行政院長在1997年修憲後已經不需要「閣揆同意權」,2024年選舉國民黨也非國會絕對多數,法國馬克宏總統在2022年連任後,雖未能掌握國會絕對多數,但因為在野黨也未能形成多數聯盟,執政黨仍能少數執政,半總統制下行政權並非能夠自動「換軌」,部分學者期待的聯合政府恐難實現。

尤其是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三條第三款,「立法院得經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一以上連署,對行政院院長提出不信任案。不信任案提出七十二小時後,應於四十八小時內以記名投票表決之。如經全體立法委員二分之一以上贊成,行政院院長應於十日內提出辭職,並得同時呈請總統解散立法院;不信任案如未獲通過,一年內不得對同一行政院院長再提不信任案。」

以上這條提出不信任案和解散立法院的條文,自1997年修憲以來就從來沒有用過,早就形同具文,在立委選舉所費不貲下,不可能有立法委員敢提出不信任案,造成立院被解散,除非民進黨政府民意非常低落,在野陣營有十足把握能在改選中大勝。

賴清德新政府若有難題要解,最有可能是爭取民眾黨合作,綠、白合讓51席加8席共59席,形成穩定多數執政,但這要看民眾黨願不願意。民進黨會釋出多少資源,但民進黨、綠營支持者和柯文哲恩怨情仇,長期累積政治宿怨,是兩黨能否攜手的最大變數。

其次是議題式的爭取合作,有時是綠藍合、有時是綠白合,視議題、政策而定,一般民生法案最有可能以溝通取代對抗。

然而也可能效法陳水扁政府,以利益、資源、職位爭取國民黨立委倒戈,這不是不可能,國民黨立委凝聚力一向鬆散,比如當年國民黨立委陳明文退黨,然後「帶槍投靠」民進黨,從此徹底改變嘉義縣的政治結構,以國民黨目前脆弱多數,不無可能出現像去年初高雄、台南、基隆等市議會部分國民黨議員「投綠」 的先例。

此外,我國還有監察院分割了西方國家國會的調查、彈劾、糾正和審計等職權,憲政制度的先天缺陷,2月1日要成立的下一屆立法院,三黨不過半國會能不能確保國會多數監督的力量,實在值得國人長期的觀察。

(作者古明章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獨家報導》同步刊登)


更多《獨家報導》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