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拜習會後 美中軍事對話「言和不言戰」

在APEC峰會期間,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後,雙方宣布同意恢復高層軍事會談並重新開通總統熱線。
在APEC峰會期間,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後,雙方宣布同意恢復高層軍事會談並重新開通總統熱線。

蔡裕明/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

在APEC峰會期間,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後,雙方宣布同意恢復高層軍事會談並重新開通總統熱線,特別是《美中國防政策協調會談》(U.S.-China Defense Policy Coordination Talks)與《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Military Maritime Consultative Agreement)。拜登在會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強調,雙方的誤判可能性對中國或其他大國造成真正的麻煩,因此恢復軍事對話至關重要。

去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斐洛西(Nancy Pelosi)於訪問後美中兩國中斷軍事接觸,並且就在今年2月初時,被質疑為中國的間諜氣球飛越美國領土的指控,使得中國國防部門拒絕直接與美國國防部門進行對話,同時連帶影響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訪中行程。

與此同時,中國持續在台灣周圍進行軍事演習,從10月以來中國的海上民兵與菲律賓的海岸警衛隊船隻在被稱為第二湯馬仕島礁(Second Thomas Shoal)、阿雲金島礁(Ayungin),或中國所稱的仁愛礁附近發生「碰撞」衝突。這些軍事行動均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特別是美國。

因此,美國一直希望恢復高層軍事通訊,以期減少可能導致意外事件之風險。中國之後表示「中美在平等尊重基礎上恢復兩軍高層溝通」,美國方面進一步表示,作為協議的一部分,美國高階軍事指揮官,包括駐夏威夷太平洋部隊的指揮官,將與中國將領進行接觸。

和平共存並管理戰略競爭

軍事交流可視為兩國關係發展的「晴雨計」。長期以來,美中軍事交流一直受到兩國政治氣氛發展影響。美中軍事高層互訪歷史可追溯至1980年1月,當時美國國防部長布朗(Harold Brown)訪問北京。然而,在過去的40餘年期間,美中軍事交流已多次因政治因素而中斷,包括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1996年的「台海危機」、1999年的「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誤炸事件」、2001年的「南海軍機擦撞事件」、2008年與2010年美國宣布對台軍售以及2022年斐洛西訪問台灣等。

今年6月3日,一艘中國軍艦在台灣海峽突然橫越美國軍艦船頭,幾乎發生中美軍艦相撞狀況。並且5月31日時,一架中國戰鬥機在南海空域對美方進行不安全的攔截動作。這使得美國五角大廈方面認為需要建立更多危機管理機制,以因應不確定性,這凸顯兩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和潛在危險。這些事件強調兩國迫切需要更好的溝通和危機管理機制,以避免意外事件升級為更嚴重的衝突。

根據美國國防部今年10月所公布《中國軍力報告》(CMPR)指出,在去年與今年的部分時間當中,北京「否認、取消或忽視」與五角大廈的軍事交流和會議。這使得美國方面憂慮,缺乏軍事對話「會增加行動事件或誤判演變成危機或衝突的風險」。更在去(2022)年10月時,美國公布《國防戰略》、《核態勢評估報告》和《飛彈防禦評估報告》等文件,直指印太地區為21世紀地緣政治的中心,並且中國對美國構成「步步進逼的挑戰」(pacing challenge),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也表示,中國是「這一代人的挑戰」(generational challenge),正因北京試圖「改變基於規則的國際體系」。

而隨著從美中貿易戰、斐洛西訪台、中國的圍台軍演到中菲海上衝突迄今,兩國間之高層官員接觸有所減少,特別在軍事部門方面,並引起一些重要問題。首先,軍事互動可以預防誤解或錯誤判斷升級為全面衝突。在緊張局勢下,倘若兩國軍事部門之間的溝通管道被中斷,可能會出現誤解,進而導致危機升級,甚至爆發衝突。

其次,軍事的實質互動還可讓兩國更為理解對方的意圖與行動,從而降低衝突乃至於戰爭之風險。此外,此種互動管道可在危機發生時提供溝通平台,讓雙方能就危機進行及時的溝通和協商,從而減少誤判和衝突的可能性。

因此,軍事對話不但可當作關係發展的指標,亦可以作為管控戰略競爭的手段。特別在台海關係發展上應避免誤判和衝突升級的風險,或降低某一方的「邊緣戰略」風險。華府和北京都需要明確了解彼此的紅線,並建立危機緩解機制,以防止危機甚至戰爭的爆發。

儘管軍事對話或熱線無法完全消除國家間的不信任和懷疑,但它可以幫助領導人與各自戰區指揮官建立臨時信任,以抵消不信任感,使兩國能夠在危機時專注於解決問題,而不是單方面的利益。

當前的現實政治狀況正在對談判產生影響。中方要求美方展現誠意,強調必須採取具體行動而非僅空談,包括停止對台灣的武器供應,並減少對其進行近距離情報收集和航行自由行動(FONOP)的頻率。然而,美國認為單方面放棄這些行動可能會被解讀為軟弱的表現。

習近平的「三不」與美國的「五不」原則

即使兩國軍方間之溝通有所改善,華府與北京根源的信任差距也不太可能改善,危險事件仍有可能發生。因為它們並非源自誤解和溝通不良,而是源自於對「國際秩序」和戰略利益的更深層分歧。

習近平在會晤中指出對美關係的「三不」原則,「中美不打交道是不行的,想改變對方是不切實際的,衝突對抗的後果是誰都不能承受的」。習近平並且呼籲「中國從不賭美國輸,無意挑戰和取代美國,呼籲美國也不要賭中國輸,不要干涉中國內政」。

同時,拜登也認同美中關係需保持穩定,防止衝突,管控分歧,並在符合雙方利益的領域開展合作,有助於兩國更好應對各自和共同面臨的問題。他重申在峇里島會晤中作出的五點承諾,即:美國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

習近平強調避免對抗的重要性,拜登也強調美中關係的穩定性和防止衝突的重要性。儘管中美之間存在分歧,但雙方都認識到避免衝突和保持穩定的重要性,並表達了願意通過外交和合作來解決問題的意願。除恢復軍事對話外,華府與北京也確認以下對話項目,包括,人工智慧政府間對話;成立中美禁毒合作工作組,開展禁毒合作;同意明年進一步大幅增加航班;擴大教育、留學生、青年、文化、體育和工商界交流。這些已對於領導人的承諾和合作意願為未來的關係發展提供一個積極的基礎。

穩定關係能夠維持多久?

此次的拜習會不會、不應也不能視為根本上改變美中關係基本上競爭的性質,但卻已開啟接下來兩國增加對話的範圍與頻率。然而,拜登在拜習會後稱習近平為「獨裁者」(dictator),並且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也旋即表示,美國會依照《台灣關係法》採取必要作為,協助台灣獲得自我防衛的手段。這樣的發展意味著美中關係仍存在明顯的緊張局勢,一方面,拜登使用「獨裁者」的語彙形容習近平,表示美國仍對於中國的治理與人權問題表示憂慮,而承諾協助台灣的自衛,表示符合華府長期以來對於台灣的安全政策,來應對來自中國的威脅。

於是,這種暫時的穩定關係能持續多久?華府也不能確定中國是否正試圖實施穩定的戰術或短期策略,還是真誠地致力於改善長期與美國及其他盟友和夥伴關係?而且,美國馬上將面臨2024年的總統初選與大選,讓北京的行動與意圖可能成為華盛頓方面政治討論的重要焦點。

美中兩國關係的轉變有多大程度上有助於緩解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進而影響南海的整體情勢?但更重要的是相關周邊國家的認知與反應,包括美國在印太地區日本和韓國兩個盟國,以及中國能夠吸引多少外資?

在短期內,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基利諾(John Aquilino)將與中國東部戰區司令林向陽進行對話,這將開啟後續的美中軍事對話。希冀在短期內實踐美中密切的軍事交流可能並不切實際,但避免大國之間的海上糾紛,或因意外事件而導致的衝突升級是合理的目標。

在戰略上,美國可能期望先化解在印太地區可能發生衝突的引信,特別在台海地區,再擘劃解決俄烏戰爭與以哈衝突。在這樣情況下,隨著美中關係的回穩與軍事交流的重續,台灣在三邊關係可能趨於不利地位,台灣則需要關切美中軍事交流對於台美軍事交流所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及早因應相關發展。但美中關係的和緩,應對台灣也有正面意義,台灣需要一個穩定與和平的發展環境。

(作者蔡裕明為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獨家報導》同步刊登)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