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心牆 釋放情緒 專家建議這樣做

製作人:張淯 社長|文:邵正宏|圖:編輯部|責任編輯:張澔軒|核稿編輯:林淑妙

在現代高度繁忙的社會裡,親子之間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以致彼此間情緒日趨緊張,父母不知如何管教,兒女也不知該如何回應,關係的疏離,已經成為現代家庭在親子之間處理情緒時,必須面對的最大課題。

緒,是每個人貼身的朋友,它像是隱藏在內心的閨密,不時便跑出來逗你、酸你一下,讓你整天都被情緒耍得團團轉。
但是情緒所造成最大的影響,是所展現出的行為。如生氣時哭鬧、憤怒時吼叫,或者悲傷時自殘等。這類行為所引發的後果,往往叫人無法承受,而這樣的情況又以親子之間最顯而易見。
現代家庭中,最常見親子衝突,多半因電子產品所引起。父母沒收孩子的手機,或限制孩子使用電腦的時間,造成彼此爭吵,久而久之,關係疏遠,無話可說。然而,親子溝通為何越來越陌生?情緒又在這當中扮演甚麼角色?

語言要脅易有裂痕

無論是父母或是子女,常用情緒當作武器。親子之間的溝通情緒,通常在3種情況中出現:

  1. 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
    父母對孩子的期許過高,常和他人比較。在孩子未達自己心中的標準時,父母說話口無遮攔,如「怎麼那麼粗心?怎麼那麼笨?這麼簡單你也不會?」類似這樣的語句,容易讓孩子失去自信,心裡暗自決定,再也不想跟父母說話了。
  2. 孩子沒有禮貌:
    見到長輩不問安,喜歡頂嘴,態度桀驁不馴,耍酷等情況,看在父母眼裡,簡直大逆不道,心裡的情緒被挑起,一發便不可收拾。孩子不是關門進房間,就是開門而逃,親子溝通瞬間畫下句點。
  3. 親子之間沒有話題:
    父母若習慣用獎品禮物來表達讚美,久而久之便會技窮,好像除了送禮物,再也不知如何鼓勵讚美,因此在閒暇時,缺乏共同話題,彼此說不上話,儼然成為陌生人。

陪伴鼓勵作好朋友

戴爾卡內基曾說:「當我們處理與人有關的問題時,要切記自己並不是與有理性的被造物互動,而是在與充滿情緒的被造物互動。」

可見情緒隨時會出現,它是跟著某件事的發生而啟動的,因此只要處理好事件本身,情緒自然不會失控。
記得在我孩子還小時發生一件事,讓我感受到一個作爸爸的無力與孤獨,那真是令我記憶深刻的親子經驗。

那天參加孩子學校管弦樂團的期末個人驗收,為了鼓勵他的好表現,便心血來潮問他:「下午要不要去騎腳踏車,走河濱公園來回繞一圈?」「好啊!」他爽快又興奮地答應。

河濱公園單車道已經騎過好多次,路況很熟悉,沿路有幾處地方可以停下休息或駐足玩樂,十分愜意。

改變眼光看待意外

騎到碧潭後,逛老街、買零嘴、喝無糖飲料,看街頭藝人的演出,然後滿足地回程。

天色還亮,經過陽光公園時,心想再休息一會兒,讓兒子在公園玩。誰知意外事發生了!
我的單車在停車之後,突然「」的響聲,後輪整個爆胎,糟糕,怎會這樣?許多人跑來關心,但卻無人知道附近哪裡有修車店,我們只好推著車去找。兒子充滿同情地看著我,很有義氣的說:「爸爸,沒關係,我陪你走。」

且推且找車店,突然間我又想到,糟糕,方才出家門時,只帶了5百元,吃吃喝喝之後,身上只剩2百多,要修車鐵定不夠怎麼辦?突然覺得,這個下午,怎麼這麼不順?車壞了,找不到修車店,錢又不夠,心情頓時有些無助。

但想想,還好我們雙腿還有力,還好剛才點心吃得挺飽,所以即便眼前看似不順,總是有體力可以走回家。

接納失落和樂釋懷

那天整段路程,小兒陪著我一路推著車,沒有半句怨言、喊一聲累,我問他:「可以嗎?走得動嗎?累不累?」他總是自信點頭說:「不累」,其實我知道他餓了,只是沒說出來。

一路上經過車水馬龍的街道,我頻頻回頭看他,不時怕他被後車擦撞,但小帥哥總是抬頭對我笑笑,且還會說一句:「把拔,小心喔!」說實話,那當下我感到安慰,只是心裡突然有種虧欠感跑出來,怪自己怎麼沒照顧好孩子?怎麼沒讓孩子有個完美的騎車經驗?

好不容易推著車到家附近,問好修車狀況,再回家拿錢。修好車、付了錢,我問小帥哥:「餓不餓?」他說:「剛才不餓,現在很餓!」「好,我們去吃你最愛的麥當勞。」那天我終於弭補了心裡對孩子虧欠的「做爸爸的孤獨」了!

上述是我的親子小故事,在發生的過程中,有好多情緒跑出來,但是孩子反而給我安慰,讓我不致情緒潰堤,可見情緒是不分年齡大小或是長幼尊卑的,但是人人都可學習管理,讓情緒成為我們的好朋友,你的幸福感必然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