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 UBER還能撐多久? 一窺UBER的下一步

獨家報導企畫製作:張淯、賴宛佐|文:賴宛佐、葉惟禎|攝影:彭級鋒

2015年虧損超過20億美元、募資失敗的Uber,在全球擴張腳步頻頻受阻,未來,Uber會就此消退,還是重整再起?

現階段的Uber來說,如何與當地政府取得共識,修改法令讓Uber的營業模式合法化,力圖在當地站穩腳跟,爭取長遠經營的機會,否則再多的創新也是枉然。
如同台灣Uber近日發起連署,目標5萬人,向行政院表達落實修法納管的意願,讓Uber可以繼續留在台灣,期盼讓共用經濟新模式成為運輸法規管理的核心價值。而Uber推出連署之後,短短不到31小時即獲得5萬人回應。
然而,另一方面,獨角獸之王Uber的麻煩事接踵而至,成立5年多以來,至少成功完成8次募資,每次募資都讓市值屢創新高,但第9次卻募資失敗,2015年更虧損超過20億美元,究竟Uber神話還能撐多久?!
先不論從Uber普遍被詬病的法律規範與安全問題,其實Uber目前的經營模式與財務狀況,已經可以看出經營的險境。
為了扭轉困境,Uber必須斷尾求生,除了果斷退出虧損逾10億美元的中國市場,更設法與相關產業進行策略聯盟;同時搶攻運輸相關產業,擴大Uber媒合平台的服務利基,為Uber的未來找出路。

Uber決心重金投入並加快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一旦無人駕駛汽車問世,勢必將會改變整個行動叫車市場。

與豐田合作 讓沒車的駕駛也能來開Uber

Uber等叫車應用程式愈盛行,表示未來願意買車的人可能變少,因此豐田決定加入這場大戰,此舉象徵汽車大戰已經在另一個戰場上開打。
相較於歐洲第一大汽車公司大眾,早就投資歐洲打車應用Gett達3億美元,豐田現在才決定投資Uber,其實起步已經算晚。
除了以上二者,蘋果投資滴滴出行,樂視投資易到用車,谷歌早期投資Uber,顯然未來汽車業與科技公司們的結合,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
為了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給乘客,Uber想盡辦法,持續不斷增加平台上的汽車數量。
一開始,Uber招募已經有車的司機加入,接下來,他們為了吸引「會開車但還沒有車」的司機,因此為他們提供金融服務,助他們一臂之力可以買車,Uber還特別成立租賃業務部門,並與汽車經銷商合作,以提供融資服務的方式,協助司機買車。因此豐田和Uber合作,並且為Uber司機提供專屬的汽車租賃方案。
其實打車應用平台上的司機,就是一批潛在的購車族群,豐田與Uber合作,可以更有效的取得銷售訂單。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在Uber平台上,數量最多的車種就是豐田車。
Uber創新商業模式的崛起,已經逐漸改變相關產業的生態。

開發無人駕駛車 規避法律風險

Uber的司機在世界各地頻頻被抓,讓Uber決心重金投入並加快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2015年,Uber宣布與卡內基梅隆大學(CMU)合作,聯合開發先進的地圖、車輛安全與自動駕駛技術。
從 Uber目前的商業模式來看,逾7成的營收來自擁有汽車的客戶,一旦無人駕駛汽車問世,勢必將會改變整個行動叫車市場。
搶食運輸市場大餅

貨運、快遞、外賣都是囊中物

私家車的媒合,只是Uber提供服務的原型,現在,Uber更不斷在相關業務上,大舉創新與擴張。
‧Uber外賣服務「UberFRESH」(Uber生鮮):只要10分鐘,UberFRESH就幫你把餐點送到家。Uber用戶只要在指定餐館中點餐,10分鐘後即可到樓下取餐,方便又快速。
‧Uber快遞服務「UberRUSH」(Uber快遞):「試想看看,你有多少次跳上車,只是為了去載送雜貨、生活必需品,或是星期天夜晚的外帶餐點。這些小跑腿看起來無害,但其實無形之中造成不少負擔。」這是UberRUSH在網站上的服務簡介。
現在,只要透過UberRUSH平台,讓司機到府取件,並且再告訴司機地點即可。由於APP上有公開透明的資訊,包括司機的身份,以及導航可監控路線,對需求者來說,不用擔心物件在半途送丟。
Uber的模式,勢必將廣泛運用到與運輸相關的領域,未來,類似搬家、購物等注重時效性的短途運輸業務,都將成為Uber強勢進軍的目標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