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聖母 媽祖婆 護國祐民顯神蹟

台灣是媽祖重要信仰中心,超過百年的媽祖廟比比皆是。

獨家報導文:沛希|圖:中華堪輿道派、中國正統民俗風水教育協會 提供

祖是台灣的主要信仰之一,許多人相信媽祖能保佑他們平安,也有人凡事都要先問過媽祖。不過你知道媽祖其實有三種樣貌嗎?這三種樣貌的由來又是什麼呢?就讓台灣風水命理界的教父謝沅瑾老師告訴你媽祖婆的故事,以及一個較不為人知,如何在廟中求平安的方法!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妃娘娘、天上聖母等。原本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所信仰的神祉,隨著中國文化外傳,逐漸擴展至東南亞,甚至在歐美也因為唐人街的建立而出現媽祖信仰,從中國的五代十國開始,發展至今千餘年,媽祖已經成為華人文化中最重要的信仰之一。

媽祖對於觀音菩薩等神明來說,屬於中國本土起源的信仰,而且媽祖在未昇天成仙前,即有許多事蹟流傳,因此對許多華人來說,是屬於更為貼近民間的神祉。隨著媽祖的信仰者不斷增加,歷代皇帝也不斷加封,媽祖的地位也達到極高的境界。

媽祖自小即有神力

相傳媽祖乃是由白衣觀音大士所賜。在媽祖出生的當時,天上佈滿祥雲,房中也充滿香氣,突然一道紅光由天際射下,媽祖便在此時出生。由於媽祖從出生後到滿月從未曾啼哭,因此便被叫做林默娘。

默娘在四、五歲時與父親從故鄉湄州一起乘船到觀音信仰的重要起源地普陀山。當時默娘在看到觀音大士像後,心裡即有感應,從此便具有神力。

民間另有說法認為,媽祖在十六歲時出遊,在一井邊看望井水時,突然有一班神仙從井中出現,傳授一對銅符給她,自此媽祖便擁有神力。

默娘成為海難救星

默娘具有神力的消息傳開後,附近鄉民都紛紛前來問事治病,也有人為自己的親人祈福,原來因為當時天氣預測與漁船建造技術並不先進,因此遇到大風浪便容易出事,但自從默娘有神力後,因為海難而溺死的人便越來越少。而且許多人在翻船落海時,見到一名紅衣少女把遇難者救上竹蓆,回家後才知道家人都曾經祈求默娘保佑他們平安。

林默娘在廿八歲時的重陽節前一天跟家人說想要登高,在登上山頂後,便有仙樂飄揚,白雲洞開,默娘便在五彩祥光中飛昇而去,正式名列仙界。

從夫人到聖母

昇天後的林默娘,依然持續地救助因風浪受困海上的人們,這之中也有官員,因而也開始被歷代皇帝冊封或加封。

宋徽宗時,出高麗大使允迪在海上遇大風浪,在危急時想起林默娘的傳說,便跪下祈求保佑,沒想到風浪馬上變小。宋徽宗知道此事以後,便賜「順濟」匾額,這是最早的朝廷賜號。

到了宋高宗時媽祖受封為「崇福夫人」,宋光宗紹熙晉封為「靈惠妃」,此時媽祖也陸續出現解除旱災、協助捕盜、甚至預防災難的神蹟,已是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依賴的神明了。

元世祖年間,媽祖因為護航漕運有功,加封為「護國天妃」。而到了明太祖時,更因護送運糧有功,再加封「昭應德正靈應孚濟聖妃娘娘」。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時,先封媽祖為「天后」,最後又封「天上聖母」,後者成為媽祖流傳至今最常使用的封號。

媽祖有分三種面色

民間供奉的媽祖神像有三種型態,此三種型態以面色不同為最大區別。一般認為粉面的是大媽,金面的是二媽,而黑面的是三媽,不過關於大媽二媽三媽也有其他觀點的說法。而民間更有四媽、五媽、六媽的說法。

「粉面媽祖」是指廿八歲前尚未得道昇天的媽祖,此時的媽祖已經心懷慈悲,因此面容慈祥憐憫,亦有紅面媽祖之稱。

「金面媽祖」代表的是媽祖成仙後的面容。而另外也有說法認為,金面媽祖是官方所祀奉的媽祖,故以金箔打造。

「黑面媽祖」代表媽祖救苦救難時的神情。也有認為這代表香火鼎盛,連臉都被燻黑了。

(左起)「粉面媽祖」、「金面媽祖」、「黑面媽祖」。

千里眼與順風耳

千里眼(上)與順風耳(下)。

「千里眼」與「順風耳」是媽祖身邊的得力助手,以過人的眼力與聽力,一起協助媽祖拯救因海難受困的人們。

不過這對兄弟是怎麼成為媽祖的部將呢?相傳在殷商時,兄弟同為紂王部下,哥哥叫高明,弟弟叫高覺,由於能觀察到千里之外的軍情,因此成為大將。不過他們在與周武王作戰時戰敗而死,兄弟倆魂魄同登湄州西北的桃花山,成為厲鬼。

有一次媽祖路過桃花山,被有眼不識泰山的兩兄弟相中(一說是為了拯救被兩兄弟抓走的姑娘),居然不自量力地聯手向媽祖逼婚,結果不敵而戰敗,因而心悅誠服成為媽祖的部將。

兄弟倆在成為媽祖部將之後,哥哥千里眼自封為金王兼大將軍,而弟弟順風耳則自封為柳王兼二將軍,共同護衛媽祖。

在廟宇中所見到的千里眼與順風耳雖然面貌各有不同,但必定為一紅一綠,通體綠色,左手舉及額前做向前觀望狀的即為千里眼,而通體紅色,右手置於側耳作凝神聽音狀的即為順風耳。他們有時也會攜帶武器,千里眼右手持叉,順風耳左手持戟,一左一右共侍媽祖。

台灣的媽祖信仰

台灣很早就有媽祖信仰傳入,由於四面環海,漁業興盛,因此對於能保護討海人的媽祖,信仰非常堅定,歷史超過百年的媽祖廟比比皆是。

像是歷史超過四百年的有澎湖天后宮、鹿港天后宮。歷史超過三百年的有台南大天后宮、北港朝天宮。歷史超過兩百年的有松山慈祐宮、大甲鎮瀾宮。歷史超過一百年的有新港奉天宮。

每到媽祖誕辰,各媽祖廟都會盛大舉辦各式慶典,像是舞龍舞獅、傳統藝術表演等,藉以展現對媽祖的虔誠。台灣俗諺「三月瘋媽祖」指的是農曆三月媽祖誕辰時,人們整個月都忙著舉辦或參加各項廟會慶典活動。

其中尤以媽祖信仰遶境活動,規模之盛大,參加人數之多,歷時天數之久,與天主教梵諦岡的耶誕彌撒,以及回教麥加的朝聖之行,共同名列全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是台灣最有名的媽祖遶境活動,全程共9天8夜,經過80餘座廟宇,長達300多公里。

銅鐘悠揚 鎮宅避煞

一般人拜媽祖多半都是求平安,因此謝沅瑾老師也在此特別為讀者介紹一項傳統民俗上求平安的方式,也就是「銅鐘蓋運」法。中國傳統上「銅」被視為具有避邪鎮宅的功能。在帝王宮殿裡,銅器被大量使用,即是因為銅除了堅固耐用、容易製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具有避邪作用,可用來鎮壓宮中可能出現的不清淨的東西。

廟宇通常設有鐘與鼓,規模較大的廟宇,甚至有專屬的鐘樓與鼓樓,早晚敲擊。銅鐘的聲音比其他材質都更為洪亮悠遠。在古時「暮鼓晨鐘」除了是寺院內活動的定時機制外,莊重的鐘聲與鼓聲,也常被引申具有警示人心的意味。

傳統命理上對銅的運用很廣泛,特別是制煞物品,銅製制煞物品能在本身具有的特定功用以外,增強避邪、化煞功能,使功能更為全面。因此在古代國運興盛時製作的銅錢,在風水上也被視為具有制煞作用。

銅鐘蓋運 否極泰來

民間認為銅鐘能夠蓋住厄運,所以將寫有個人資料的紅紙貼在銅鐘裡,象徵此人厄運得以被蓋住,而達到轉運的效果。

廟宇裡的鐘因日日受神明、佛法的薰陶,效力又更強,因此廟宇的銅鐘能達到較佳效果,也有廟宇特別提供這項服務。

信眾只要從紅包袋剪下的紅紙,寫下個人姓名、出生年月日時間,以及現在居住的地址後攜至廟宇,先向主神誠心拜拜,稟告來意後擲筊,獲得主神同意後便可將紅紙貼在銅鐘內部。接著再向神明致謝後,視心意與能力自行添加香油錢。另外,紅包若是從喜慶場合得來,則效力更佳。

銅鐘蓋運 否極泰來

謝沅瑾老師要特別提醒讀者的是,在進行銅鐘蓋運時,建議到有提供此類服務的廟宇,而且一定要先問過廟方,獲得同意後再來按照程序進行,切忌偷偷摸摸進行,或甚至硬來,因為這樣除了失去祈福的意義,更可能有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