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新主流 自慢堂玻璃茶器創五感新體驗

自慢堂自行設計開發的瓷茶器。

scoop文:吳德亮 | 圖:吳德亮 攝影 | 獨家報導1152期(10+11+12月份)

相較於陶、瓷茶具,需依各式茶種遷就不同泥料,讓初學者望之卻步,玻璃茶器晶瑩剔透的特性,因兼具置茶精準、湯色一覽無遺、清濁度立見分曉等優點,近年來逐漸成為愛茶人士的新寵。
自慢堂走過30年,結合台灣首屈一指的玻璃工藝,以1400℃高溫塑形、烈火逐一拋光,成就出耐熱度高達400℃的精緻茶器,不僅征服日、韓,近年更前進景德鎮,欲結合兩岸工藝精粹,再創茶器經典。

台灣著名的茶人邊正,因手中藏有不少陳茶與名壺,平日對品茶也極為講究,30年前在愛茶人之間,已可謂小有名氣。但他卻在10多年前投入玻璃茶器的產製,與愛妻劉若榛一路打拼至今,茶器先從台灣紅到大陸,再從大陸紅回台灣,看似簡單的玻璃茶器儘管所費不貲,卻往往賣到缺貨,外銷日本、韓國也始終紅不讓。
30多年前,當茶藝在台灣剛剛興起時,邊正就在台中開設「養心堂」茶館,一頭栽進茶的領域,並在1992年投身茶器的研究、設計與開發,建立「草堂」品牌開發手工玻璃茶器。幾年前,再加入瓷茶器的開發與生產,並更名為「自慢堂」,結合玻璃、陶、瓷、竹、木、金屬等各種媒材,開發實用、美觀、觸感與視覺相應的茶道具,並在2012年於北京成立中國直營店,在兩岸都擁有響噹噹的名號。

強調產品的原創性,堅持以原始手工工藝塑造茶器經典。
強調產品的原創性,堅持以原始手工工藝塑造茶器經典。

琉璃茶具,讓原味重現

提到玻璃,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超市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平價器皿,事實上,玻璃自古就是一種工藝的代表。
話說,中國古稱玻璃為流璃或琉璃,且早在唐朝就有琉璃茶具的製作,至元、明兩代已有大型琉璃作坊出現;清朝康熙年間更設有宮廷琉璃廠,可惜多半只產製琉璃藝品,琉璃茶具始終未能量化而無法形成規模。
今天台灣擁有首屈一指的玻璃工業,新竹市也有座漂亮的玻璃工藝博物館,玻璃器皿與茶具在日常生活中早已隨處可見。由於玻璃質地透明且可塑性大,製成形態各異的茶器可以呈現不同風貌,尤其能在沖泡過程中觀看茶葉的舒展舞動,因此近年逐漸受到消費者的歡迎。而邊正在台中一手創立的「自慢堂」,尤以純手工製作茶器最為精緻亮眼。邊正表示,泡茶多年後,深深體認傳統工夫茶的難度高,因不同的茶種必須遷就不同泥料的陶壺或瓷壺,往往讓初學者卻步。
但玻璃茶器除了清香茶品最能淋漓盡致表現香氣,聚香效果明顯外,沖泡其他茶品也都能有80分以上的表現,失分率較低。
尤其,玻璃晶瑩剔透的特性更可以精準置茶,而不致有置茶量太多或太少的失誤;湯色也可以一覽無遺,清濁度立見分曉,茶品若有雜質也無所遁形,因此邊正強調,玻璃茶器能充分讓茶品原味重現的特性,這是一般陶瓷茶器無法全然做到的。

玻璃茶器接上側柄後,以金水呈現璀璨的貴氣。
玻璃茶器接上側柄後,以金水呈現璀璨的貴氣。

前進景德鎮,自慢堂再創新典範

坊間常見量化的玻璃產品,除了價格較低、精緻度也明顯不足外,與自慢堂的純手工茶器究竟有何差異?邊正表示,在設計完成後,首先得嚴選膨脹係數低、不易碎裂或質變的高硼硅玻璃,裁取無氣泡、無雜質的精華部分,並以1400℃的高溫塑形,置於560℃的保溫爐內10小時後再退火,並逐一以烈火拋光,才能成就亮麗璀璨的茶器。因此不僅可以在瓦斯爐、電爐上燒煮,耐高溫達400℃,泡茶後也不會殘留茶垢或水垢。

堅持以創造品牌的概念設計精緻的玻璃茶器。
堅持以創造品牌的概念設計精緻的玻璃茶器。

35年前從茶館起家,今天在台中旗艦店2樓的茶空間,無論擺設、展示或茶席設計,都令人驚艷,能感受一種悠然自得的慢節奏生活。曾有大陸的愛茶人評論自慢堂的茶器如「繡花手絹,入目謙和、掬之溫潤」,認為茶器能與茶人一見如故,源自邊正對細節的挑剔與對使用者的體貼。
而女主人劉若榛也不諱言,自家最引以為傲的產品之生產基地都在對岸:玻璃茶器在天津、瓷器則在景德鎮,但全都自行設計,且實際監督每一個細節。她說:「自慢堂以創造品牌的概念設計茶器,才會在意細節與核心。」她強調產品的原創性,並堅持以原始手工工藝塑造茶器經典。
邊正更自豪地表示:「20年精緻典雅茶具設計經驗,透過五感與器具真實交流,因此儘管始終不缺乏模仿者,卻難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