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 美食與岩砂壺共舞 鐘向吉 打造 銀杏森林 人間勝境

銀杏與茶園,農舍與杉林構成的歐洲田野風情。

獨家報導文.圖:吳德亮|責任編輯:陳益郎

全台最大的銀杏造林地座落鹿谷鄉與竹山鎮交界處,深秋貴如黃金的銀杏林與滿山翠綠茶園愜意共舞,農舍、茶廠與杉林點綴其間,極富歐洲田野風情,教人著迷,也為地方產業打開了高知名度。

溪頭齊名的杉林溪風景區,向以自然森林美景聞名全台;而擁有如詩如畫的夢幻景致更是當地茶區的最大特色。尤其近年快速崛起暴紅的「銀杏森林」,深秋金晃晃的銀杏與滿山翠綠茶園,相約在海拔1,300~1,600公尺之間共舞,每天總是吸引無數海內外遊客不遠千里而來,或漫步雲端觀賞山嵐千變幻化,或登木棧道遠眺中部四縣市壯麗景觀,最後再悠閒地坐下來,享受火鍋美食在舌尖味蕾之間跳躍,或用山靈之氣灌頂的茶香,漱去紅塵滾滾的腦滿腸肥,最是愜意不過。

銀杏森林由雲海、茶園與銀杏樹交織而成的人間勝境。

翠綠茶園與金黃銀杏共存

話說竹山鎮原名「林圮埔」,是南投縣最早開發的地方,自古即是著名的「入番地」,號稱「前山第一城」。早在八○年代就有照鏡山等地大量種植茶樹,目前茶園則已擴及至山坪頂、後埔、社寮、瑞竹、大鞍、軟鞍、流滕坪、杉林溪、延平、延山、羊彎以及龍鳳峽等處。

不過,座落鹿谷鄉與竹山鎮交界處的銀杏森林,行政區卻隸屬以「凍頂烏龍」聞名的鹿谷鄉,鄰近溪頭妖怪村、杉林溪與溪頭森林遊樂區,且與小半天風景線一脈相連。由於海拔高,終年雲霧繚繞,而成了杉林溪高山茶的著名產區。

驅車行走國道三號下竹山交流道,從通往杉林溪森林遊樂區的151縣道沿著十二生肖標示前進,經過鼠、牛、虎、兔等彎道一路蜿蜒,至「羊彎」時右轉,全台面積最大的銀杏林即映入眼簾。透過車窗鳥瞰如巨浪傾洩而下延伸的茶園與銀杏樹,以及點綴其間的農舍、茶廠與杉林,宛如置身歐洲田野風情。尤其每季茶葉採收期間,大塊渲染後的綠地毯翻越一個又一個山頭,沸沸揚揚的茶園綠浪在黃金樹海之間,採茶婦女彷彿悠遊搖擺的熱帶魚群,黃色、紅色、橙色、藍色的斗笠或草帽或頭巾或服飾或簍筐,相互交晃競豔,只能用「美呆了」來形容吧?

年輕的鐘向吉除了照顧茶園與打理餐廳,還擅於泡茶與製壺。

銀杏森林主人鐘向吉是當地著名的壺藝家,也是長年隱居鹿谷埋首創作的岩砂壺大師鄧丁壽的得意門生,聽說我要到杉林溪拍攝採訪,特別安排我前往銀杏森林用餐,還在門口架設了「歡迎吳大師德亮先生蒞臨」的看板,讓我感動得不知所措。

鐘向吉創作的台灣岩砂提梁壺深受遊客與收藏家的青睞。

鐘向吉說,銀杏森林是在2012年,由他與哥哥鐘一全共同創立,但銀杏卻是他的父親早於1992年所種植,因為當時遍植烏龍茶,怕傷害高山水土保持,因此配合政府施行混合造林政策,廣植五甲地的銀杏樹種,並在銀杏樹下種植高山茶,形成今日茶園與銀杏共存的美景。

杉林溪茶區一年採收四次,春茶約在4月中旬、夏茶在6月底、秋茶9月初、冬茶則在11月初,鐘向吉說由於海拔夠高,夏茶滋味依然甘醇飽滿,強烈的「山韻」也絲毫未減。至於被稱為植物界「活化石」的銀杏,僅適合栽植在高冷地區,且由於生長緩慢,多虧了父親當年的遠見,才有今天深秋貴如黃金、寒冬白如銀雪的銀杏林,且銀杏的壽命可達三千年以上,整個大崙山合計共有60~80公頃的栽種面積,而成了全台最大的銀杏造林地。

凡事親力親為 潛心壺藝創作

銀杏森林的亮麗景觀為地方產業打開了高知名度,周邊茶農也都順著地形將茶樹線條修剪得整齊有序,因此不僅深秋的銀杏教人著迷,整座山頂上圈圈環繞的茶園,伴著山嵐雲霧的飄渺意象也彷彿人間仙境。
鐘向吉說銀杏的種子即白果,是中國古老的中藥材良方,可治咳止喘、去痰、美顏等;近二十年來,歐美及日本醫學界還針對銀杏葉萃取物研發製劑,包括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老人痴呆症、抗痙攣、抗過敏及抗發炎等保健品,由於銀杏可食且味美,店內也推出「銀杏養生鍋」,深受遊客青睞。

「銀杏森林」僅營業午餐,每週四公休,除了有甘醇的杉林溪高山茶、充滿傳奇的「十八龍銀茶」,還有多款當地風味美食小火鍋、簡餐等,用自家耕種的天然有機蔬菜為材料,完全沒有農藥污染,加上令人垂涎欲滴的滷味,讓人不食指大動也難,因此儘管非假日依然人山人海,中午一時不到,大門就已掛上「食材售罄、無法供餐」的免戰牌。

以銀杏葉點綴的鍾向吉榮膺金壺獎的台灣岩砂壺。

鐘向吉年紀雖輕,除了照顧自家的「天佳祥茶園」,還得製茶、打理餐廳、泡茶、帶小孩,唯恐工讀生騎機車行走蜿蜒山路危險,每天還需耗費兩個多小時接送往返竹山市區,忙到深夜十二時才能就寢,壺藝創作更被壓縮至凌晨四時半至六時半,經常還得抽空下山找老師鄧丁壽傾囊傳授,卻絲毫不以為苦,創作的岩砂壺深受藏家喜愛,也頻頻獲獎,讓我深深感佩。

來到銀杏森林,腳步可得再放慢些,來盞香醇濃郁的咖啡,悠閒而傭懶地坐在太陽傘下,完全放鬆地觀賞千變萬化的雲海浮沉,聆聽山林鳥鳴的悅耳啁啾;在享受豐盛的有機風味餐後,別忘了前往泡茶區,欣賞鐘向吉用他手拉坯的台灣岩砂茶器,親自沖泡極品的杉林溪高山烏龍茶。

鐘向吉創作的台灣岩砂壺作品〈般若〉。

其實「岩砂壺」本源於1999年的鹿谷,震驚全球的九二一大地震後,陶藝家對大地反撲的省思,將台灣常見岩礦如綠泥石、頁岩、鞍山岩、蛇紋石、貝化石、磁鐵礦、梨皮石、麥飯石等,依不同比例研磨入陶所成就的「台灣岩礦壺」,只是開創者鄧丁壽帶領的中部弟子近年更名為「岩砂壺」罷了。鄧丁壽說長久以來,岩礦壺始終帶給茶人「粗獷有餘、細緻不足」的印象,因此決定從壺的外觀開始改變,以砂質的細膩取代礦石的顆粒,以柔和的紋路線條替代稜角分明的肌里,燒造為「兼具岩礦的張力與紫砂的細緻」的壺藝作品,外觀上表現較為幽雅婉約。

以鐘向吉的岩砂壺作品「般若」為例,隱約可見的佛寺古剎造型,以諸多礦石研磨、反覆試煉後成就的沈穩壺身,滿佈金星的光點在粉牆流星雨中閃爍,讓整個器型都鮮活了起來,最後再以黃金貴氣的壺鈕畫下完美驚嘆號,而壺嘴流暢出水與嘎然斷水的繽紛,更讓瀹茶多了一份浪漫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