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國打造茶器王國 陶作坊閃亮世界舞台

三十年前以台灣土製作的一把宜興風格壺,今天以老岩泥素材原樣重製命名為「思源壺」。

獨家報導文、圖:吳德亮

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台灣館深受矚目,其中精湛的茶藝文化展演更令人印象深刻,當時提供贊助的廠商正是近年以茶器聞名兩岸的「陶作坊」。創辦人林榮國原本畢業於台灣師大工教系、主修陶藝製作,卻沒有「專心」當一位陶藝家,反而在1983年創立陶作坊,專業於茶器與生活陶藝的開發,歷經三十年的努力,如今已建立一套完整茶器架構的王國,不僅深受兩岸茶人喜愛,更揚名日本、韓國、東南亞、歐美等十數個國家,讓台灣茶器閃亮世界舞台。足以印證台灣茶器由藝術家帶動創作風潮,進一步成就相關產業的鮮明案例。

話說林榮國學校畢業後,在朋友的鼓勵下開始製作茶器,即明顯區隔宜興壺的製法與風格,矢志打造台灣特色的茶器。就在1983年台灣茶藝風氣達於鼎盛之時,從客廳設立工作室拉胚開始創業,作品逐漸受到肯定後才正式設廠。

楊興生在1980年創作唯一的人體畫線條肌理分明。

不過林榮國畢竟出身於科班,年輕時當然也曾深入研究整個中國茶器的源流與演進發展,也曾不斷揣摩已經有七百年輝煌歷史的宜興壺文化,並試著以不同於宜興壺擋胚成形的方式,以台灣土、手拉胚,燒出帶有宜興紫砂風格的一把壺。三十年後的今天,儘管陶作坊已成為兩岸茶器風潮的引領者、台灣文創產業的模範生,林榮國仍不忘飲水思源,特別再以老岩泥素材原樣重製,並命名為「思源壺」,不僅大受茶人喜愛,也可看出他充滿感性的一面。

陶作坊榮獲中國「海利金灶杯」最佳原創獎的薪火相傳系列。

從1993年汐止廠設立至今,台灣包括新光三越、太平洋、遠東、統一阪急百貨等在內,共有十四家直營店、形象概念館或經銷點。大陸除了設於北京朝陽區的總部外,在上海、青島、威海、煙台、保定、石家莊、天津、無錫、常州、蘇州、成都、重慶等各大城市也設有專櫃或專門店近四十家。2003年以「薪火相傳系列」,榮獲中國「海利金灶杯」全國茶具組合藝術大獎賽的「最佳原創獎」;2012年再以「老岩泥尊爵茶具組——太湖遊」獲中國國際年度ILC風尚大獎。

林榮國說,台灣的茶藝文化約在三十年前開始蓬勃發展,有感於當時所使用的茶器具幾乎不外乎藝術家作品、一般陶瓷工廠製品與大陸宜興的製品三種。他說陶藝家的作品雖有創意,但由於多係手工拉胚,不僅單價過高且無法大量製作。而陶瓷工廠製品雖可大量生產,但創意和品質可能有待加強。林榮國當時就告訴自己,台灣茶藝文化所使用的器具,若能使用台灣自己創作開發的器具,才能更完整地呈現吧?

由於自己本身專攻工藝、工業設計與陶藝創作,也曾至陶瓷工廠實習,可說兼具了量產的技術以及藝術創作的能力。因此在內外環境的配合下,林榮國毅然創立「陶作坊」品牌,試著將陶瓷藝術與技術結合,從事茶器具一系列的創作、開發以及製作。產品介於手工與量產之間;價位則介於量產與陶藝家之間,因此不僅深受茶人與文化人的肯定,更能深入一般家庭,成為品茗或居家生活的一部份。

三十年來一路走來,陶作坊從最早的一個人、兩個人,到現在近百位同仁;從創作、開發、生產到銷售、行銷設點、自創通路,陶作坊的成功絕非偶然。

陶作坊早期原料大多為台灣陶土與日本瓷土調配;煮水器則使用特殊調配的低膨脹耐熱陶土,注入人文的意涵。而2006年採用天然岩礦結合陶土調配而成的「老岩泥」,更將陶藝與茶具回歸最原始的呈現,胚體呈現樸拙、千變萬化的質感,以及自然粗獷的窯變拙趣。由於老岩泥壺導熱較慢,醇厚的茶湯能安然穩於壺內,茶香更能在老岩泥的包覆與氣孔流動中瞬間爆發。而近年推出的懷汝系列,則呈現傳統汝窯官瓷釉色,施釉不厚,且成色均勻,讓茶人能充分感受汝窯的特有色澤與風采。

陶作坊以老岩泥成就的龍年品茶組最受愛茶人青睞。

在兩岸發燒,為了讓一般民眾也能輕易貯藏完整筒包的七子餅茶,陶作坊也特別研發了一組以老岩泥燒造的茶倉,容量從原本半斤、一斤裝的中小茶倉,到可以放入含外包竹筍葉殼整筒圓茶的大型茶倉,堪稱完備的藏茶組合,尤其大型茶倉在容納整筒後尚留有兩片的空間,讓收藏者可以在完整收藏之餘,又能每隔一年半載取出單片茶餅品嚐歲月造成的變化,同時享受藏茶與品茶的樂趣。不僅能避免受潮或異味、白蟻等侵入,更兼具入倉(加速陳化)與退倉(去除霉昧與雜氣)的優點,對於去除熟茶的熟味尤其有效。可以說從自然倉到技術倉之後,更提升至「藝術倉」的境界。

我曾將相同的普洱圓茶分別置於架上、一般陶甕以及老岩泥茶倉內做比較,發現三者所貯藏的茶品,無論轉化速度、茶香與沖泡後的喉韻與口感,均以老岩泥勝出。尤其倉味稍重或明顯受潮等本已受傷的茶品,置入半年後多能獲得改善,令我大感驚奇。

老岩泥茶倉一炮而紅,林榮國更大膽在陶作坊鶯歌重慶店設置「泊茶院」,以大小不同的老岩泥茶倉,提供民眾存放手中藏茶,包括普洱茶與近年炙手可熱的台灣老茶在內,一年後再取出品賞,果然大受歡迎。

至於茶則、茶杓、茶挾、茶漏、茶匙、茶船、茶盤等竹器與木器生產,也從早期OEM的方式演進為今日ADM的專業分工。林榮國舉例說,陶作坊曾有好長一段時間,致力於電爐的研發,卻在臨門一腳時喊卡,因為他認為,陶作坊的專業在陶而非電,找專業的創意公司來承做,產品才能更具特色,也才更有競爭力。

林榮國特別強調「陶作坊的專業在『陶』」,因此繼孟宗竹緊壓成形的茶盤系列後,近年也以老岩泥製作推出「濡茶行方」,堪稱簡潔、明快而又充滿人文氣息的茶盤。特別的是不慎滴落的茶湯或水漬,在茶盤上能迅速被吸附乾淨,呈現品茗時的簡潔、雅緻、禪意與情趣。可以說,「濡茶行方」不僅能保持泡茶環境的乾燥清潔,也能賞玩,一次次茶湯吸入陶坏內產生的變化趣味,如同在醞釀一件自己創作的作品。隨著不同茶葉、不同濃度與不同的使用習慣,產生不同的驚喜效果,有如養壺般的情趣。

陶作坊懷汝系列思古用今開創汝窯釉色呈現的茶具。
陶作坊產製的茶器由簡入繁可說應有盡有。

今日陶作坊作品最大的特色,在於將實用及原創性的陶藝表現技法,加上人文的意涵,應用在茶器具上。造型簡潔、典雅,釉色溫潤。可以說,林榮國的理念即是注入傳統茶文化精神為內涵,以茶器具作為媒介,提供人文、雅緻,且兼具品味與實用性的藝術生活精品為創作宗旨。尤其為了讓茶文化往下紮根,除了茶藝講究的行方茶承、薪火相傳等系列作品外;林榮國所精心設計開發的同心杯組等系列,即便繁忙的上班族也能以簡單而精緻的茶具為自己泡出一壺好茶。

上海世博會台灣館的成功,不僅為台灣贏得極大榮耀,也使得最大贊助廠商的陶作坊從此一飛沖天。林榮國回憶說,當時只想到為台灣爭口氣,從未考慮企業的利益,從世博開始提案時就下定決心不惜血本、全力配合。例如現場的四位泡茶師,原本可以在江南就地徵才,無論薪資、食宿、交通等都可省下大筆經費,他卻毅然從台灣遴選,派出最具台灣風格的泡茶師前往。而在世博會期間,台灣館所需茶葉也全都由陶作坊提供,每天四千人的飲茶量儘管驚人,他也在所不惜。正因為這樣的「無我」,才能成就今天陶作坊所向披靡的氣勢吧?

累積三十年的茶器具設計經營開發經驗,陶作坊將形、色的外顯淋漓盡致發揮,今天更跳脫產品意象,提出「以器皿形塑生活美學」概念:藉陶瓷專業與深植茶器界的能量,將資源有效透過設計,結合東方文化意涵,轉換成時尚表現。因此繼2011年「台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展現新東方美學形象、在「2012台北世界設計大展」推廣多元茶席派對Tea Party,邀請八位國內知名設計家,集中為台灣茶陶產業提出全新的台灣元素,引起各界廣泛迴響後。又再次以融合傳統意境與當代生活美學的概念,在「2012上海台灣名品博覽會」文創區,以「取法於中國自然哲思,彷彿置身天地間」,聚焦於「用設計,將茶帶入生活」品牌精神的傳遞;甚至取法山水名畫北宋范寬《谿山行旅圖》圖中佈局,讓現場有山有水,呼應「陶作坊」的作品取材於大地,創作出具有文化底蘊的茶器皿,藉引入自然界雲水山氣的意象,烘托茶器設計的文化底蘊,令人激賞。

陶作坊在「2012台北世界設計大展」推廣多元茶席派對Tea Party,邀請八位國內知名設計家提出全新的台灣元素。

林榮國說,陶作坊的作品首重人因工學的執握力度,考究工法與用途間的琢磨,「每一分毫的取捨,都在乎握執的人,那一秒鐘的接觸感」。作品造型線條取決於當代簡約美感,形象輪廓則承襲時代的雅致意境,厚植文化底蘊,讓茶具有了返古今用的韻味,喝茶入口的瞬間,滿足靈性與玩物的結合。正如每一家門市都可看見的大型海報「以器引茶」:瓷清、岩醇、陶樸,讓傳統又親切的茶藝,能以全新的生活美學面貌呈現,散佈陳列在所有展位空間中。

簡單、方便、實用是陶作坊茶器的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