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陽羨的真滋味

古稱陽羨的宜興,遠自唐代就以陽羨茶入貢著名。

獨家報導文、圖:吳德亮

江蘇省宜興市向有「中國陶都」稱號,傳承數百年歷史的紫砂壺早已名滿天下。不過更早就名列唐朝貢茶之首的陽羨茶,台灣民眾卻大多感到陌生,名氣遠不及同屬江南的杭州龍井與太湖碧螺春。

實古稱陽羨的宜興,遠自唐代就以陽羨茶入貢著名,每年貢茶萬兩,由於鮮紫色芽形似筍,而又稱「晉陵紫筍」或「陽羨紫筍」。以七碗茶詩傳頌千古的唐代詩人盧仝,曾寫下「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名句,可見陽羨茶在唐代早已名重天下。西元七百五十多年的肅宗年間,有山僧進陽羨茶,還被茶聖陸羽品為「芬芳冠世產,可供上方」,其珍貴可以想見。

今年穀雨前後,筆者受邀在宜興大覺寺舉辦的2013素博會與陽羨茶文化博物館兩地,擔任兩岸名茶名壺PK活動主持人兼評審,經由茶博館王亞明館長的熱心導覽與解說,我對陽羨茶總算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話說唐代茶葉的型制本為「蒸而成團」,陽羨茶也從最早的一芽一葉或二葉初展的茶樹嫩芽,經過蒸、搗、拍、焙、穿、封、幹等工序製成的圓形片狀餅茶,到明太祖朱元璋廢團茶改散茶,歷經唐朝烹茶法、宋代點茶法乃至明代以降的瀹茶法等數度更迭,始終受到騷人墨客的喜愛。例如北宋時首選貢茶已為北苑茶(今福建省建甌)所取代,大才子蘇軾依然留下「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泉」的名句。邁入21世紀的今天,則以綠茶類的陽羨雪芽、太湖雪眉與荊溪雲片,青茶(烏龍茶)類的陽羨青茶,以及紅茶類的陽羨金毫、金乾紅、百歲紅等最為著名。

宜興綠茶以湯清、芳香、味醇等特色而聞名;青茶則有花香、果香等豐富的蓋香層次表現。而條索緊結秀麗的小葉紅茶則具湯色紅豔透明,沖泡後芳香濃郁,飲之則回味醇厚等特點。PK當日,無錫市茶葉研究所許群峰所長還特別取出一款尚未上市的大葉紅茶參與,不僅紅濃透亮的湯色與口腔內飽滿的茶氣特別突出,開湯後蘭花香尤其明顯,讓我大感驚奇;趕緊問個明白,果然是鐵觀音茶樹與在地野生種多次交配研發而成的新品種。

筆者(中)受邀在陽羨茶文化博物館演講「台灣茶200年」。

陽羨博物館聞茗香

坐落宜興雲湖風景區內的陽羨茶文化博物館,占地42畝、耗資5,000萬人民幣(約台幣2.5億元),集收藏、研究、展示、茶藝表演於一體,以山水園林式布局的茶文化廊,將整個區域相互銜接,讓人從中體悟陽羨茶文化、宗教禪文化,以及紫砂陶文化三者的深厚底蘊。

六年前,從一片荒山野地,經由王亞明館長帶領同仁篳路藍縷、一磚一瓦建設而成的陽羨茶文化博物館,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一為主樓,共分為序廳、千年茶史、唐貢焙茶、茶詩流韻、名山名寺、泥紫茗馨(紫砂名壺展示)、千年茶館、盛世茶業等七個專業展廳,以及一個臨時展廳,透過文字與展品等形式,以極盡聲光與3D特效的高科技,詳細展示陽羨茶的形成、傳承與發展的歷史進程。其二為風情茶苑,以三座各具特色的茶館,包括英國館、日本館與台灣館等,供遊客休憩品茶。

從大門進入,開宗明義的序廳以模擬的茶樹、綠竹,加上手繪背景凸顯茶園與竹林共舞的繽紛。緊接著第一展廳則以「千年茶史」為主題,以雕塑展現茶聖陸羽薦茶的場景,更以3D影片呈現當年陽羨茶成為貢茶的歷史情節。第二展廳則以豐富的圖示、雕塑與繪畫,詳細說明唐代貢茶的製作工藝與器具,頗為可觀。

第三展廳為歷代詠陽羨茶的詩詞歌賦,包括盧仝、蘇軾、梅堯臣、文徵明、陳維崧等歷代名人雅士。而阿亮受邀在館內以「台灣茶兩百年」為主題演講,臨去前王亞明館長還特別要我當場揮毫,留下一首詩做為館藏;在先賢詩文薈萃的氛圍中,以台灣詩人藝術家的身份為陽羨茶寫詩,儘管不免忐忑惶恐,卻也深感榮幸了。

最吸引民眾目光的莫過第六展廳的「千年茶館」,以擬真的手法,具體呈現宜興在唐宋與明清時期茶館興盛的狀況,包括茶局巷、茶亭以及宋代鬥茶、明清茶舖茶擔等。話說茶樓茶館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飲茶品茗的專門場所,例如唐代茶樓酒肆尚未全然分家,但已可供文人雅士聚會,或作為茶宴之用;民間且有「店鋪投錢取飲」,如後世之大碗茶。宋時茶館已專門化,從北宋張擇端所作「清明上河圖」畫中即可略窺一二。至明清兩代,茶館達於鼎盛,且上至達官顯要,下至販夫走卒等皆各有所好;據說當時僅宜興四大鎮內就有茶館七十餘家。今天市區不僅隨處可見庭園風格的大小茶館,也完整保留了明代以來的茶局巷、茶亭等茶文化遺蹟,見證陽羨茶曾有的輝煌歷史。

陽羨茶文化博物館以生動的雕塑、圖示與繪畫呈現唐代貢茶的製作工藝。
陽羨茶文化博物館以擬真的手法呈現宜興在唐宋與明清時期茶館的盛況。

千年貢茶也要有機

陽羨茶在盛名千載之後,明清兩代一度中衰,直至近二十年才逐步復興。今天宜興號稱「茶的綠洲」,茶園高達7.5萬畝、年產茶葉6,500公噸,在江蘇省排名第一。茶葉主要產於蘭山、銅官山、太華等山區。其中太華山區山高林密、竹清水秀,茶葉兼具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

一般茶商或茶農在開墾山坡茶園的同時,為拓展更多的種植面積且便於管理,多半會將原有的樹林砍伐殆盡,造成水土的大量流失。乾元卻保留了大量的香樟樹,放眼望去偌大的茶園為濃密的樹林所環抱,雲南少數民族稱為「山頂戴帽」。綠浪推湧的茶園內不時可見取代農藥噴灑的捕蟲燈,啁啾唧唧的鳥鳴且不絕於耳,茶樹叢中還可驚喜發現鳥巢與尚未孵化的卵,生氣勃勃的景象讓人心曠神怡。

這是我看到乾元有機茶園的第一個深刻印象,座落在群山環抱、林茂竹盛的太華山,嚴整有序的廠房建築與職工宿舍矗立其間,彷彿歐洲城堡般守候著這一大片無污染的淨土。董事長湯卓敏告訴我,這裡日照充足,形成了得天獨厚的自然小氣候,使得乾元茶場的明前春茶(清明前採摘)較省內其他茶場早個半月至二十天;追問之下,原來拔得頭籌的茶園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唐貢茶區,讓我頗有「踏破鐵鞋無覓處」的驚喜。湯董表示乾元現有茶園八百多畝,周邊基地茶園2,000多畝,年產茶葉可達25公噸左右,所開發的陽羨雪芽、乾元紅茶、白茶等都深受消費者青睞。

值得稱道的是,在追求「自然、有機、健康」已成為消費者飲茶共識的今天,始建於1978年的乾元茶場,已成為宜興市頗具規模的無公害基地茶場,在栽培、製作、加工、倉儲等,每一個環節流程都有完善規範,年年經國家檢測中心檢測均符合有機茶標準。其中陽羨雪芽曾於1988年榮獲中國杭州國際文化名茶獎,並勇奪連續八屆「中茶杯」名優茶特等獎與金獎。

我特別喜歡乾元茶場的「金乾紅」,拆封後細看那金琥珀般潤澤的細芽,彷彿瞬間開懷的歡喜笑眉,將緊直肥壯的條索全都化為金毫明顯的眉鋒。而開湯後紅潤透亮的湯色,伴隨馥郁的香氣溢滿整個室內,鮮爽醇和的滋味在口腔內徐徐釋出,入喉後更有深遠的回味甘甜,口感及餘韻也絕不遜於福建近年紅透半邊天的金駿眉。湯董頗為自得地表示,那是累積三十多年的傳統製茶工藝,從每年清明前後,採摘飽滿的茶樹嫩芽所製成,說是江南紅茶的極品應不為過。

宜興紫砂壺 名家最愛

大陸作家吳達如在2001年出版的《親近紫砂》一書曾清楚表示:「昔日的宜興,燒造紫砂的只有蜀山及周圍的幾個村莊,從業人數並不多,在宜興眾多的陶瓷門類中只能稱的上一個小弟弟。等到改革開放後,特別是台灣時興茗壺泡茶並競相收藏,看誰數量巨、名人作品多,以此鬥富、逞雄時,宜興的紫砂壺行情忽如一頁春風催開千樹萬樹梨花,一下子冒出了許多製壺手」。而一代大師顧景洲生前訪台時所說「紫砂藝術能有今天的光彩與成就,最要感謝的是臺灣玩壺的藏家」,一語道盡了紫砂壺在台灣近三十年來發燒的盛況。

但曾幾何時,舊的收藏者對數十年遲未推陳出新的宜興壺漸感厭倦;新的收藏者則對同一等級的工藝師壺作,價位上有數萬元落差,以及作品真偽難辨等現象感到惶惶不安,而注漿量產或化學原料染劑充斥的山寨壺,更讓喜愛小壺泡的消費者不知所措。盛極一時的宜興壺因而在1996年前後在台灣一度崩盤。

不過,大師級尤其是清末民初以前的名家壺作品,受喜愛的程度卻從未退燒,尤其在中國經濟快速崛起的今日,台灣收藏家手中的名壺透過台商或藝品拍賣大肆回流。如明代的董翰、時大彬、惠孟臣;清代的瞿子冶、陳鳴遠、邵大亨;或民初與近代名家顧景洲、王寅春、范洪泉、汪寅仙、朱可心、呂堯臣、徐漢棠、施小馬、郝大年等人的作品,價格也始終居高不下,中國嘉德拍賣甚至曾出現每把千萬人民幣的天價紀錄。

事實上,宜興紫砂壺獨具的風貌與淳厚深邃的內涵,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都稱得上獨樹一格的奇葩。可惜今天多數人所關心的,並非宜興壺的藝術美學等相關議題,而大多專注於如何從胎土、作工、形制、款章等判定入手壺器的真偽,以及價格的飆漲炒作,反而戕害了宜興壺藝的正面發展。
所幸宜興近年有一群新生代壺藝家,不斷從傳統中脫繭而出,無論胎土質感、造型創意、實用功能、多元材質的融合與視覺表現等,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例如在網路上被評為「很有新意的一位大師,大巧若工」的范澤鋒,以及他的同門師兄張利峰;還有紫陶軒的魯文琴等。

儘管早已在網路上看過不少范澤鋒的作品,卻一直到今春兩岸名壺PK活動才初次相見:看來謙和有禮且頂著光頭的他,若非身著新潮唐裝而非袈裟,還以為見到的是充滿般若智慧的年輕僧侶。數度交談後發現他不僅才情橫溢且個性鮮明,儘管近年創作的聽香、般若、造像等系列充滿佛家的梵音禪語,卻能不受限於傳統而不斷化古創新,為紫砂壺藝注入新活水。看他的器型力度以及動感美學的展現,渾厚的功力融入工藝與恰如其分的藝術表現手法,明顯可感覺由傳統技法脫穎而出的現代張力,將創作提升至形、神、氣三者兼備的境界,令人激賞。

話說宜興壺傳承已久的擋胚拍身筒成形的製作方式,本與台灣常見的拉胚或手捏成形明顯不同,二者相較儘管技法迥異,但胎土與釉料的先天表現,或經打磨拋光;或因電窯、瓦斯、柴燒等不同燒造方式,甚至陶藝家刻意留下的筆觸等,都會影響茶器外觀的不同質感。對普洱茶情有獨鍾,且擅長雕刻書畫的張利峰,卻喜歡在茶壺上表達詩情畫意的禪境,刻鐫或飛舞或沉著,拙趣或隱或顯,玄機妙趣盡在不言中。正如與他交談時,言語間往往不經意透出的濃厚人文氣質,將「我思故我壺」的情懷投射至禪機無限又「不可說」的畫面,大氣中不失明快的節奏,很能讓人重新喚醒年少文青的浪漫遐思。

宜興紫砂壺名家范澤鋒的作品「般若」系列。
宜興紫砂壺名家張利峰的雕刻書畫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