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Data是風險還是機會?

善用巨量資料,成為企業新課題

scoop文:莊盛祺(兆益數位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圖:編輯部 | 獨家報導1146期(10月份)

電腦與人們的生活結合得越來越深,生活數位化的結果,產生龐大的資料,稱為「巨量資料」,這些數據只是資料垃圾山、或是有待挖掘的數位礦脈?誰能掌握運用它的方式,誰就是下一個時代的贏家!

近大家都喜歡討論Big Data,有人說是「巨量資料」、「大數據」、或者是「海量資料」,不管中文名詞如何翻譯,都是在講日常生活或工作場所所產生的大量電腦數據資料。而目前探討Big Data的方式有很多種,大部份都是在談如何導入、使用大數據管理系統,或者是從提升資訊安全標準的角度出發,例如個人資料保護等。

海量資料的價值何在?

我們必須先釐清:什麼是巨量資料?一般的定義是:巨量資料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人工,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人類所能解讀的資訊。在總資料量相同的情況下,與個別分析獨立的小型資料集(data set)相比,將各個小型資料集合併後進行分析可得出許多額外的資訊和資料關聯性,可用來察覺商業趨勢、判定研究品質、避免疾病擴散、打擊犯罪或測定即時交通路況等;這樣的用途正是大型資料集(data set)盛行的原因。
所以,唯有當巨量資料能夠產生價值(Value),對我們或公司的經營有利,才是我們要使用的資料,否則就是一堆垃圾,不值得投入太多時間與精力去整理。從企業角度而言,巨量資料的價值就是要和企業的營運目標與策略一致;以一般資訊使用者的角度來說,就是要和個人使用需求一致。
最近一期ACFE Fraud 雜誌中刊出一篇「Big data」- Big risks require big data thinking(巨量風險需要巨量資料的思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思考角度。許多人都只針對眼前的認知,來思考事情的發生與解決方式,卻沒有進行全面性的探查,深入瞭解問題發生的面向,以及可能帶來衝擊的嚴重性。Big Data和你所面對的問題有什麼關聯性?這時就該由確認(Assurance)或稽核(Audit)或監督(Monitor)的角度出發,唯有如此,才能夠讓你免於遭受重大風險的衝擊!
因此,企業需要一個能夠看到廣泛風險的群組(Risk Group),其中包括更多的數據來源,並對不斷增長的資料量做即時分析,使企業的營運監控和法令遵循稽核計畫的制訂更有效率,並將焦點集中在企業營運容易有缺失、發生錯誤和舞弊欺詐的風險領域中,例如臨櫃交易、採購付款、退貨作業、客服中心等。

114611801

分析資料取得寶貴資訊

這裡特別舉出一家全球技術領先的藥品製造公司為例,他們運用「資料分析技術」(Data Analysis Technology)設計「監控模式」,來管理銷售代表與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在某些高風險國家所從事的交易活動、人員的交往互動與訊息交換,是否符合公司的政策和程序規範。
過去內部稽核或舞弊調查使用傳統的檢查方法,只考慮使用一個主要資料來源進行分析,例如差旅和交際科目資料,但現在公司可以採取更多不同思維的查核方法,例如加入「巨量數據資料」的思考方向,公司不僅僅是採用傳統的電子試算表(如Excel)和資料庫應用軟體(如SQL),它們加入了多個結構化與非結構化的數據資料來源進行整合,配合更先進的可視化分析(Visualization Analysis)和文字探勘(Text Mining)的應用,使得這些數據資料來源──包括演講活動資料、差旅和交際科目、產品樣本、銷售和客戶關係管理的資料、醫生互動資料、還有社群網路資料──被聯結,具體呈現在眼前。同時,公司透過新發展出來的分析方法,劃分不同的風險等級,利用互動式監控儀表板(Dashboard)提供的可視化圖表,來判斷異常交易、資料錯誤及員工舞弊等不法行為,大幅提高公司營運流程作業的透明度,同時降低財務上的損失。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來,若你心中沒有「Big Data」(巨量資料)的概念,依舊墨守成規,對經營環境的變化毫不關心,一旦公司遭遇重大災難或是舞弊事件,你仍然會被蒙蔽,無法真正瞭解問題發生的成因,更別提採取正確的補救行動了,於是公司的損失只會持續擴大。
當然,巨量資料同時意謂著許多的機會,巨量資料分析技術與科技的運用,對具有多重職能身份的高階主管進行決策時,有極大的幫助。除了察覺員工舞弊詐欺的異常交易,提供具體解決方案,更能利用巨量資料彙整不同來源的資訊,進行分析,辨別出市場產品趨勢,或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傾向,都有助於企業搶得先機,採取必要的行動!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