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涼山自治州 彝族 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

獨家報導文:涂鳳美 | 圖:涂鳳美 提供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這里冬无嚴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平均氣候17℃可同春城昆明媲美,但由於地理環境上的多變與複雜,隨著蒼茫的山路悠悠前進,大涼山四季的色彩,也開始在眾目所歸中輪番上映。

成都飛往西昌青山機場的途中,心情格外不同。不是因為即將造訪一處大山大景,而是這個地方塗滿神秘的色彩。第一次走訪,有好奇,有期待,還有一個預先建構的想像空間。早在決定探索這個地方時,就聽說這是個貧窮眷顧、富貴擦身的所在,一個不小心被世界遺忘的地方——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中國彝族最大的聚居處。

紅泥世界裡的雪梯田

出了青山機場,眼前排列著的越野車,彷彿預告了接下來的旅途並不輕鬆。其實,前往大涼山的路途不算太遠,也就百來公里的距離,但我們卻歷經七個多小時才抵達布拖縣第一個村落。除了沿途多次被「雪梯田」吸引而下車拍攝外,紅泥土的黏滑路面、當下的白雪紛飛、多處的施工封路管制,以及交警的嚴格把關——不加掛雪鏈就禁止前行等,都讓行程延宕不少。
「雪梯田」是我們自創的名詞,也是這趟途程中第一個讓我們腳步難以抽離的地方。皚皚的白雪覆蓋在紅泥土上,從高處遠眺,宛如諸葛亮的「八卦陣」佈滿巧思,後方的山脊就是它的屏障。此處不同於一般白茫茫的雪景,除了看山是山的身臨其境,還有著雲深不知處的朦朧。
坐在連同司機五人座的越野車上,隨著蒼茫的山路悠悠前進。大涼山四季的色彩,也開始在眾目所歸中輪番上映,沒有塵世的喧囂,只有涼山土地的味道。

皚皚的白雪覆蓋在紅泥土上,從高處遠眺,宛如諸葛亮的「八卦陣」一般。
皚皚的白雪覆蓋在紅泥土上,從高處遠眺,宛如諸葛亮的「八卦陣」一般。

一路上,除了多變的地形風貌外,最讓大夥難忘的應該是越野車劇烈地顛簸跳動,使得頭部隨時都與車頂碰撞的經驗了。有人用計步器測試的結果,單趟跳動的次數竟高達一萬四千多次,這數據,讓夥伴們都不禁豎起大拇指讚嘆自己的能耐,笑稱還好骨頭沒被震散。人,不輕鬆,車子又何嘗不是?原本潔淨發亮的越野車,在一次又一次的七拐八彎後,厚厚的紅泥土濺滿車身,連廠牌都難以分辨,只看見剛漆上紅泥土的車子,一部接著一部⋯⋯
午後三點了,距離早餐時間已經過了九個小時,「只要有東西吃就好」是大家的心情寫照。此時,聚落裡除了路邊的烤土豆,幾攤賣水果的之外,就只有兩間麵食館繼續營業了。超大碗的白麵裡和著幾片白菜,外加兩個荷包蛋,對飢腸轆轆的我們而言,就是人間美味。

萬用「查爾瓦」

大涼山可謂四季如春,平均溫度大約攝氏l7℃,但早晚溫差較大。走在路上,隨時可見不論男女,都披著一件羊毛製成的「查爾瓦」披氈,有藏青和白兩種色,其中又以藏青色較受青睞。
「查爾瓦」狀似斗篷,又厚又重,有短掛式的,也有長及膝蓋,下擺加上流蘇式的長穗,白天披在身上遮風擋雪,夜晚則當蓋被。在旅途中,幾次看見居民從披氈裡摸出雞來,當下十分好奇,靠近一些才看明白,這是他們做生意的方式。當時正下著雪,想必是要讓雞隻賣相好些吧!這種披氈無領無袖,款式變化不大,採集中縫製。因為顏色單一,一般年輕的女性,會搭戴顏色鮮豔的頭巾,大多以紅、綠、藍、紫為主,不論在家或外出常年穿著,看似人人穿制服,卻也形成聚落的另類風景。
竹簍是彝族人隨身置物的器具,不論清晨或午後,路上都可看到背著竹簍的彝族人。他們與土地親近的程度,的確令外地人望塵莫及。不論山野、農田,不論簷下、路邊甚至雪地,隨處都是他們的天然座椅,幾個人圍坐生把火,說說笑笑就是日子了。

童年不失笑 只為來年春

這次走訪的兩個主要區域——布拖縣和昭覺縣,是個農牧並存的縣區,城鄉差異頗大。在州政府啟動扶貧開發、新寨建設以及村內道路重整後,族民告別了原本低矮破舊、人畜混居的茅草、木板等潮濕的危房。在村容、村貌都改善後的新寨白牆上,到處可見「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標語。
午後兩點多,天空開始飄起雪來,讓原本濕滑的路面變得更泥濘不堪。大夥小心翼翼地墊起腳尖走路,深怕褲管沾了泥巴。這時,一群群的小學生從校門快步走出,有些幾乎是用小跑步,他們沒有想過「衣服會髒」這麼文明的事。這裡的孩子們上下學都靠自己徒步,原因是大部分的孩子住家距離學校都很遠,有些甚至要走上兩個多小時。因此他們早上十點才開始上課,下午則早早就放學了。從孩子們開心的笑容中,可以看出他們多麼珍惜這短暫的學習機會。

彝族人默默接受命運的安排,樂觀地守住屬於族人的一片天,就如村落中掛在屋簷下那一長串黃橙橙的玉米,在土角厝上依然耀眼一樣。
彝族人默默接受命運的安排,樂觀地守住屬於族人的一片天,就如村落中掛在屋簷下那一長串黃橙橙的玉米,在土角厝上依然耀眼一樣。

但彝族地區適齡兒童入學率仍然偏低,他們受教育時間短,最主要和孩子的出生率有很大的關係。走在路上,幾乎每個年輕的女性都背著孩子,據當地人透露,一家六、七個孩子算是正常的。一個家庭裡不論男孩女孩,通常是大的帶著小的,他們沒什麼玩具,能在雪地奔跑就是最好的娛樂了。他們也沒有零食,頂多在門口和父母一起烤烤土豆。這裡的孩子純樸、率真,沒有受到外界的熏染,我們拿出隨身攜帶的糖果餅乾和他們分享,回報的卻是一張張怯生靦腆的臉龐,和羞於伸出的小手。

土角厝裡也有春天

這個位於四川省西南部的彝族自治區域,有著亞熱帶的季風氣候,總人口約四百七十餘萬人,而六萬多平方公里的面積,絕大部分都是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山地。居民用簡易的木製農具在旱地淺耙,或是用牛耕替代人力,由於土地貧瘠施肥又少,因此農作物的收成也不豐。農耕時節,不論家庭或家族幾乎全員出動,甚至包括還沒上學的娃兒。那些拿著鋤具的小小身軀,宛若積雪下的小草,靜靜等候大地再次回春。
由於地理環境上的多變與複雜,涼山的氣候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從市區入住的賓館遠眺,山頭皚皚一片,彷彿終年積雪;反觀山下卻是茵茵綠綠,草木逢春,頗有「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境界。
初次的造訪,對於涼山的風土已有了淺層的觸摸。就算過程中,因為衛生條件的關係,有著走路時「用心在腳下」的戰戰兢兢,但八天的行程,卻讓我們見證了彝族人亙古以來的自在。他們默默接受命運的安排,樂觀地守住屬於族人的一片天,就算無法預知夢想何時起飛,至少陽光一直眷顧著,就如村落中掛在屋簷下那一長串黃橙橙的玉米,在土角厝上依然耀眼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