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纏不清的「COVID-19」與「報復性旅遊」

圖/獨家報導製圖
圖/獨家報導製圖

文:楊正寬 中臺灣教授協會交通觀光組召集人|攝影:楊正寬

從2019年新冠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 從武漢爆發大流行,甚至襲捲全球以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世界衛生組織(WHO)和我國的中央疫情指揮中心(CDC)除了努力於疫情管控之外,也很努力地為了說明疫情管控情形,就像「語言創造工廠」,不時地推出以前學校國文老師並沒教過的奇奇怪怪詞彙。譬如原來大家都很習慣會將流行性傳染病加上發生的地名,讓世人清楚又容易知道並記住流行病的名稱,例如香港腳、日本腦炎、非洲豬瘟等,好像大家也都很習慣的接受,而且這些國家或地區也不會抗議,相安無事。唯獨這次明明就是在武漢發現並擴散流行到全世界的「武漢肺炎」,經過中國嗆聲,世界衛生組織立馬向習大大低頭,而且宣布以後世界各國不得稱「新冠狀肺炎」為「武漢肺炎」,而應該稱為「COVID-19」,看來聽命中國的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後得要更名為中國衛生組織(CHO)較為貼切。

報復性旅遊,造成機場人滿為患(照片取自網路)

話說全案源起於2019年12月底中國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爆發肺炎疫情,世界衛生組織祕書長譚德塞因避免中國被汙名化,2020年2月12日宣布,將這種肺炎正名為COVID-19,意思是CO代表冠狀Corona,VI代表病毒virus,D代表疾病disease,19則是發生年分。他還有憑有據,引用了2015年5月聯合國訂定的「新型人類傳染病命名最佳辦法」,特別強調必須以一個不代表地理位置、動物、個人或人群的名稱,並且該名稱也必須明顯和疾病有關(註1)。於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新型冠狀病毒所引起的肺炎,定名為「COVID-19」,而香港與臺灣不少媒體、民眾卻仍以其發現地將之稱為「武漢肺炎」。另一方面,國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稿聲明,此波疫情法定名稱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雖中國已更名為「新冠肺炎」,世界衛生組織(WHO) 定名為「COVID-19」,但為方便民眾理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強調,仍可簡稱「武漢肺炎」。真搞不懂以地名、國名稱呼疾病,會是一種對該地的汙名化了嗎?而2019也何其無辜被世界衛生組織命令,伴隨著人人厭惡的新冠肺炎老死以終!

而我國的中央疫情指揮中心(CDC)比起世界衛生組織(WHO),其詞彙的創造力更是不遑多讓,經常也有驚人之語,幾乎都是超過國文老師教過的奇怪詞彙,還好配合記者會的唱作及小看板的說明,略懂中文的人,並不難理解這些「疾病專家式的國文」。譬如為了標榜CDC自己有遠見的作為而稱作「超前部署」;為了強調CDC自己沒有能力預作防範的作為而稱作「滾動式檢討」;為了宣揚解決「口罩荒」的問題能力,甚至還可以援助外國而稱作「口罩國家隊」;以及為了勸大家不要一窩蜂、聚餐、活動或旅遊,以免加速COVID-19傳播的「報復性旅遊」。特別是最後這個「報復性旅遊」,我覺得是最傳神與傳奇了,尤其是對我們觀光產業來說,其實是「正、負」兩面兼具;「毀、譽」參半有之。

的確COVID-19新冠病毒引起全球性的傳染病毒恐慌,應不亞於世紀黑鼠病,在WHO及世界各國手忙腳亂之下,迄今(6/26)已有全球540,214,479人確診病例,6,342,575人死亡。臺灣雖然控制得宜,但也是有3,613,345人確診,6,254人死亡(註2)。對觀光旅遊產業而言,人流即是金流,新冠疫情爆發促使海外旅客大幅減少,國人也出不了國境去觀光,除了造成航空業慘遭打擊之外,連帶的觀光旅館、民宿、餐飲業、遊樂區,甚至遊覽車業者等,的確已為臺灣的觀光產業帶來一波嚴酷的寒冬,不少旅行社與飯店業者,甚至被迫裁員,或者關閉。

迄2022年6月26日COVID-19疫情(翻拍自疾病管制局網頁)

在「後疫情」時代,旅遊產業業者是否能快速復甦,是可期待「報復性旅遊」的小確幸,但絕不能仰賴「報復性旅遊」可竟其事功。根據聯合國去(2021)年報告指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自爆發迄今,觀光業崩跌對經濟造成的影響恐超過4兆美元(新台幣約111.5兆元)。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UNWTO)秘書長波洛利卡希維里(Zurab Pololikashvili)曾表示:「觀光業是數以百萬計民眾的命脈,加速推進疫苗接種行動來保護社區並支持觀光業安全重啟,對恢復從業人員就業和創造亟需的觀光資源至關重要,尤其對許多開發中國家,更是極為仰賴國際觀光。」。尤其COVID-19疫情讓國際航空旅行去年多數時間近乎停滯,許多國家也不允許非必要的旅行,這導致觀光業和航空的相關產業去年出現2.4兆美元的缺口(註3),聯合國這份報告警告今年恐再度出現類似虧損,端看COVID-19疫苗配送及打疫苗的普及率情況。這應該就是引發全人類「報復性」詞彙的導火線吧?

其實「報復性(retaliatory)」這個新創的詞彙,最常聽到的是報復性旅遊、報復性大吃一餐、報復性存錢、報復性消費、報復性刷卡、報復性睡個大覺;連國道塞車,交通部長也乾脆説:「大家要趨吉避凶,避免報復性塞車」,甚至我還在公車上聽到年輕小伙子豪氣的說要報復性戀愛一場,因為要下車了,就沒福氣分享到怎麼個報復性戀愛法?前陣子疫情稍獲紓緩,百工百業由蕭條,期待能早日進入逐漸復甦的疫後時代,大家ㄧ反長期被壓抑了的沈悶,無論有無遭到居家隔離、確診陰性或陽性,大家都好像被人人喊打的「新冠病毒」欺負,而且壓抑了很久似的,尋求報復。加上政府推動一系列的防疫新生活、口罩國家隊,以及推出的「三倍振興券」,使得國內旅遊景點開始人頭鑽動,人潮帶動錢潮,就像被壓抑很久的悶鍋似的,一股「報復性」的浪潮,隨著暑假的到來,一定會像潰堤般一發不可收拾。

沒錯,有道是「冤有頭,債有主」,「報復」本來就含有一個明顯的他者,是讓你遭致吃虧上當受騙的對象。從心理學診視會引發報復的念頭,主要是因為想報復的人長期受屈辱,但對方卻遲遲沒有受到法律制裁卻仍在外逍遙自在?而你卻悽慘落魄, 因而引起復仇,出一口氣,解決心中的忿忿不平。就這樣「報復性」的心理,因著「新冠肺炎」的病毒而生,也因著「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而傳播開來,使得到處充滿著憤憤不平的報復氛圍,長此下去,我們傳統祥和社會ㄧ定會大受影響。所以有人主張與其說是「報復性」,不如說是「補償性」或「犒賞性」來得祥和而厚道。否則會讓人迷失,到底大家是在報復誰?是在報復疫情指揮中心嗎?因為指揮官陳時中等人先前祭出許多限制命令或建議,但為的也是大家的健康著想啊,所以是在跟他們生氣什麼?抑或是報復病毒?病毒有感嗎?它管你高不高興?舒不舒服?壓不壓抑?痛不痛苦?甚至,出遊越烈,不是更稱了病毒的意?

報復性旅遊,造成高速公路休息站人滿為患(翻拍自中視新聞)

總之,因為COVID-19而衍生糾纏不清的「報復性旅遊」,很好玩,但也不好玩。好玩是因為疫情,人們生活空間突然憑添了一個有趣的詞彙;不好玩則是因此造成「溫良恭儉讓」的氛圍變質了。語言的使用,當然可以詼諧化,但我覺得在疫情還沒完全控制之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這個詞一點兒都不好笑。如果是我,會用「補償性旅遊」來代替,亦即補償自己先前辛辛苦苦的配合與自制,在疫情趨緩之後,讓自己稍微開心一下,真的很不喜歡這個太負面的用詞,因為現在全人類當務之急,應該是大家團結一心「報復性擊退」新冠肺炎病毒,期待疫後大家都能享受「補償性旅遊」的人生才是。

所以我真心地希望「報復性」只是成為好玩有趣的新興形容詞,而不是真正充滿仇恨與暴戾之氣的動詞。因爲,冤冤相報何時了啊?不過很奇怪的是,這種報復性的流行,卻還沒流行進入到容易接受流行的青年學子中,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我才可以很高興聽到我的學生們突然冒出一句:「老師,我決定要開始報復性用功了!」期待之至,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註1:阮筱琪,疾病以地名命名 涉汙名化?https://www.mdnkids.com/nie/nie_indicate/unit7/W-1090224-15/W-1090224-15.htm
註2: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頁。

註3:疫情拖垮全球觀光業 去年經濟影響恐逾4兆美元,中央通訊社,2021年6月30日。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