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惟母語質詢奏效 蘇貞昌負面評價攀升

文:吳世昌|圖:編輯部

10月開始,臺灣政治環境進入新的局面,國民黨主席在選前一天「棄保效應」發酵下,朱立倫險中得勝;就執政黨而言,面對疫情逐漸緩解,臺灣日漸解封,但要面臨戰鬥意志堅強的國民黨新主席「強力檢討3+11」,要求政府道歉聲浪,以及10月底面臨的陳柏惟罷免案,每一關都是難關。

根據「趨勢民調網路大數據搜尋引擎」9月27日至10月4日的大數據報告顯示,本週內臺灣十大網路討論聲量最高的政治人物,前三名分別是衛福部長陳時中(民進黨)、立法委員陳柏惟(台灣基進,簡稱基進黨)與總統蔡英文(民進黨)。

四到十名則依序為行政院長蘇貞昌、新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臺北市長柯文哲以及國防部長邱國正、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媒體人趙少康以及臺大教授張亞中。

與9月初筆者於此專欄撰寫的〈九月網路總聲量陳時中居冠 趙少康負面評價高〉一文相比,當時高居排名第二的新北市長侯友宜暫時退出榜外;受到「條子鴿」引發的「謝長廷特權」事件,由於謝危機處理得宜,原本負面內容快速澄清,在沒有新議題產生下,謝長廷的網路討論快速降溫,也跌出十大榜外。

至於本次「異軍突起」,進入「十大榜內」的政治人物,則是基進黨立委陳柏惟與國防部長邱國正。陳柏惟10月底將面臨罷免案投票,網路關注度原本就逐漸提升,但陳表現「不低調」,「母語質詢國防部長」,不但衝高了自己聲量,總聲量超越了蔡英文總統,更「提攜」邱國正衝進十名榜單,僅次於柯文哲排名第七。

至於國民黨主席選舉前,差點「扳倒」兩位主席的臺大教授張亞中,在主席選舉失利後,網路討論聲量快速消退,總聲量從上次排名第六的46,460,到本次跌到25,375,排名滑落到第十名。

再從情緒聲量分析,本週受到國民黨立院開議抵制,行政院長蘇貞昌成為「焦點人物」,負面聲量大幅衝高,占比達43.64%,遠高過正面聲量的28.54%;相對來說聲量長期高居第一的衛福部長陳時中,受惠於疫情控制,疫情管控降級,疫苗到貨,網路聲勢快速反轉,月初時仍是負評大於正評甚多,本次則是負評比下滑至31.37%,正評比則超越負評。

負評比第二高的則是臺北市長柯文哲以及媒體人趙少康,柯文哲在上次調查中,負評比37.23%,本次調查中持續上升到43.29%;趙少康的負面評價也居高不下,是否是因為受到「1450」持續攻擊,有待進一步分析。

本週靠著「母語質詢」引發爭議的陳柏惟與邱國正兩人,兩人的正面評價都高於負面評價,顯示網路上對於兩人各自的堅持立場,網路上各有支持者,都是本次事件的「受益者」;陳柏惟能否靠著議題凝聚支持者支持,將網路正面支持轉化對罷免案的助益,是接下來關注的重點。

再從十大政治人物的聲量來源觀測,可以發現,蔡英文總統的聲量,高達67.48%來自於社群媒體,朱立倫也有64.69%來自社群媒體,蘇貞昌也佔了48.31%,比例都高於新聞甚多,顯示主要政治人物,對「新媒體」的依賴與需求度越來越高,相對來說,傳統新聞媒體的角色有持續下滑的情形,影響力恐越來越低。

而本週總聲量排名第二的陳柏惟,主要聲量來源來自於新聞,佔比52.86%,遠高於其他人,顯示陳柏惟的確「站在風口上」,不論是罷免或是「母語質詢」,都是主流媒體關注焦點。

從聲量分析可以看出,主要政治人物由於無法持續創造「議題」讓媒體報導,因此只能仰賴社群討論來持續維持聲量,政治人物對社群媒體與「網路小編」的需求將持續上升,但能否創造關鍵議題,引起傳統媒體主動報導,並於網路上發散,建立正面形象,則是政治人物主要需要思考的課題。

最後再從文字雲看主要政治人物網路聲量變化的原因,陳時中網路聲量大翻轉,主要得力於疫情趨緩、管制放寬、開放餐廳內用、疫苗持續到貨;顯示在本土疫情爆發後,隨著政府逐漸解決了疫苗短缺問題、將感染人數控制住、生活逐漸回歸正常,陳時中的聲望,也開始逐步回歸。

至於行政院長蘇貞昌並沒有因疫情趨緩而受惠,負面聲量暴漲則來自於國民黨杯葛議事、無法順利進行議事有關。至於陳柏惟,「母語質詢」爭議,雖被部分人士質疑為「作秀」,但不可否認的是強化了陳的網路討論,且支持陳的,高於質疑陳的;當然,就如前文所說,陳柏惟的罷免案即將來到,能否將網路支持轉化為地方的投票支持,是陳柏惟能否順利撐過罷免最重要的課題。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