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中聯合聲明所形塑的內線戰略格局

文:吳崑玉|圖:編輯部

丁於2022年2月4日訪華與習近平會面,雙方在奧運前所發表的「俄中聯合聲明」,主題放在以俄羅斯和中國為核心的新歐亞大陸國際架構,更標誌著新冷戰格局的確立。五十年來美國意圖「聯中制俄」的大戰略架構自此畫上句點,而法國媒體則稱此為「新軸心」,更預示著未來海權與陸權,威權與民主的激烈碰撞。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恐怕都逃不掉這種對撞的震波。

以「俄中聯合聲明」的內容之詳盡來看,此一戰略架構的草擬與協商,顯已進行了一段時間,普、習二人只是儀式性的完成臨門一腳的宣告動作。在此聲明中,俄、中兩國從民主的定義開始,開打理論戰與心理戰。接著談「一帶一路」、「北極開發」、技術開放、氣候與生物保護,處理了經濟戰略面的整合,看起來是想在歐亞大陸內部結合成一個共同市場。第三段,中國以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襲,交換俄羅斯支持中國對臺灣的主張,使雙方用兵時均無後顧之憂,形成「背靠背」的軍事戰略格局。此段亦提及雙方軍事技術轉移、核武與太空戰略議題……等軍事戰略課題。

第四段則在處理國際政治戰略架構。從聯合國談起,強調恢復二戰後的國際秩序,意即普丁想恢復前蘇聯的榮光。普丁則同意與老習一道發展金磚國家關係(包括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南非、墨西哥、泰國……等),加強中亞與東南亞的政治連結與經濟協作。並強調「中俄新型國家間關係超越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關係模式。」「兩國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加強戰略協作不針對第三國,也不受第三國和國際形勢變幻影響。」卻又堅決反對歐美強權政治、霸凌行徑、單邊制裁、「長臂管轄」、「小圈子」(印太戰略與AUKUS)……等,擺明對上了美國與其同盟。

換句話說,在俄中聯合聲明後,一個以俄、中為核心的歐亞大陸大戰略聯盟已經誕生了。而且這個聯盟遠勝於當年希特勒的軸心國與歷史上所有的大帝國與聯盟,其版圖只有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可堪比擬,但其資源、經濟、人口、與政治控制能力,均已遠超其上。其勢力範圍將可擴大到西歐以外的所有歐亞大陸,甚至也有能力與機會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插旗。表面上,歐美為主的海權國家聯盟依舊包圍著歐亞大陸這兩個強權。但現實上,以俄、中為首,多年結盟的亞、非、拉丁美洲威權勢力,既控制著油、礦等天然資源,又在歐美的後院插旗,頗有滲透切割,圍點打援反包圍的態勢。

在軍事上,包圍與反包圍並不純以地圖上的線條形勢為依據,真正關鍵還是資源、補給、與兵力。兵法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少則能守之…。」美國當年一心分裂中蘇,想的就是「倍則分之」。現在把中國養肥了,卻跟俄羅斯背靠背,美、歐也只能轉向「少則能守之」。而且在海權論提出的時代,正是歐美海軍獨霸大洋,壟斷世界資源、商品、市場流通的時代,陸權國家們分崩離析,資源與市場都掌握在海權一方。現在卻不見得如此。

俄、中所想的,就是在海權帝國與空權帝國打不到的歐亞大陸內陸,建立自己的交通線與通訊網,形成由俄、中兩大軍事強權所保護的資源、商品、市場、財富網絡。美軍的撤離阿富汗,昭示了美國已無力再涉入歐亞大陸內部爭戰,俄羅斯對烏克蘭威嚇事件中,美、歐也僅能威脅經濟制裁,不敢派兵應對,再次證明美國勢力的消退。俄、中剛好可以聯手填補這個「戰略真空」,而「俄中聯合聲明」,正是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心理等所有戰略層面的協議與計劃文件,這可不是那個獨裁者的癡心狂想,而是經過縝密計算的戰略計畫。

相對的,美、歐所依據的,仍是二戰後美歐佔有絕對海權優勢下的「圍堵戰略」。問題是被圍者的量體不比圍堵者小,圍得住嗎?在戰略上,包圍是一種「外線戰略」,被包圍者則是「內線」。「內線戰略」的作戰要旨,便是以較短的交通線快速調動兵力,分別在不同點上殲滅敵軍有生力量,一戰時的坦能堡會戰就是這麼打贏的。而現在,俄、中兩國分別針對烏克蘭與臺灣發動軍事威脅,逼迫美軍在地球兩端兩面作戰,而且烏克蘭還深處美國武力投射不到的內陸,臺海則位在中國陸基戰機可以掩護拒止的範圍內,俄、中兩國卻可以背靠背,各自調動優勢兵力前往戰區。此時頭痛的會是老美,而不是俄、中。

所以,現在是烏克蘭、臺海與全球戰略形勢最緊張的開始,而且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結束!?地球這一方的第一島鏈國家,包括日本、韓國、菲律賓,都能感受到中國戰機噴射出的熱氣;而另一邊的歐洲與北約,也能感受到俄軍戰車震動的地面。美、歐,與自由世界的國家,已沒有「戰略模糊」的空間,再不選邊站並定出明確戰略方針,就只能等著任人宰割。

至於臺灣,我們只要還想堅持自由民主,就根本沒有妥協投機或兩面討好的選項。當俄、中戰略結盟之勢已成,中國根本不需要和臺灣「談」,他只需要你「來談怎麼降?」除了回到冷戰時代的對抗格局,臺灣的自由民主已無其他生存機會。

這是一個時代巨輪的輾壓推擠過程,誰也逃不掉,我們也決定不了這種世界大局。與其浪費時間爭辯和戰之計,還不如專心加速完成臨戰準備,這才是我們現在該擔心的事。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