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怎麼盤算CPTPP?

文:邱師儀 副教授|圖:編輯部

近討論火熱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以下簡稱CPTPP),原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最初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簡稱APEC)成員國發起成立。2017年1月30日原本作為TPP內領導者的美國,在川普一聲令下退出TPP,TPP才由日本「老二不情願地」接手領導位置變成了CPTPP。美國退出之後,CPTPP就把美國在TPP時期所堅持的22項條約凍結。目前CPTPP共包括11國,有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汶萊、墨西哥、秘魯與智利。不管是TPP或CPTPP,基本概念就是要移除各國進行貿易時的關稅壁壘,旨在促進貿易自由化與公平化。由於TPP或CPTPP在國家經濟文明的程度上有相當要求,包括智慧財產權、開放市場、勞工權益等,因此中國要加入CPTPP的難度較高,中國的擅場是主導另一個與CPTPP對壘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簡稱RCEP),這是由開發程度較低的東協(東南亞國家)為核心的區域經濟整合體。

儘管拜登在許多方面延續川普的抗中路線,但拜登對於是否藉由重返CPTPP來制肘中國似乎興趣缺缺。但不管美國最後是否回心轉意,臺灣與中國都嗅到了先加入CPTPP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於是臺灣已於9月22日宣佈申請加入,中國為了能在各方面繼續圍堵臺灣,先於臺灣在9月16日就申請加入。目前臺灣評論圈對於這場加入CPTPP的美中臺三方博弈並沒有太多從拜登政府觀點出發的討論,本文欲分析在拜登的眼皮子底下,看到了哪些局勢上對美有利或不利之處?最後也說明美國國內政治菁英對於這種區域貿易組織的態度為何?而且這些態度後面各有民意與意識形態的支持,這些民意向背足以影響美國立法與行政部門的決策。

中國加入CPTPP困難重重

拜登當局瞭解中國要加入CPTPP難上加難。首先,光是歐美標準的「政府黑手不進入企業體」的原則,中國就很難做到了。中國幾乎所有公司或多或少都有「黨的影響力」,美國人稱之為廣義的國營企業(state-owned enterprises,簡稱SOEs)。事實上,光是到2018年12月31日為止,中共就已經在全國158.5萬家的私人企業中建立黨組織。此外,中國在數位貿易上的管制更是惡名昭彰的,至今臉書、推特與Line在中國還是無法使用。換言之,一講到貿易,西方的觀點就是無法與政治脫勾,自由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必須與民主(言論自由)配套在一起。拜登當局認為中國這種「非自由市場經濟」與「非自由市場貿易」弊病叢生,例如美國財政部一向痛恨中國作為匯率操縱國[1],另外美國人也非常討厭中國在智慧財產權上偷美國人的發明,大家也都知道中國的山寨商品滿街都是,此議題甚至引發2019年福斯電視臺與中國央視女主播隔海互嗆的事件。在美國人的眼中,中國是「製造大國」(made in China),但卻不是「製造強國」,因為其技術專利的實力與概念都還是很薄弱。當然中共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知道要加入CPTPP,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讓步,所以中共開始針對智財法與國有企業民營化的法規進行建立或鬆綁,至少讓帳面上看起來好一點。

但中共擅長的大絕招其實不是遵守制度,而是鑽制度漏洞。拜登政府現在正在嚴防的是中國將CP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簡稱RCEP)化,這句話聽起來很拗口,但其實就是中國疏通CPTPP現有成員國來降低CPTPP標準,好放水讓中國加入的意思。RCEP與CPTPP不同,RCEP國不會糾結在智慧財產權、勞權等高標準之上,他們尊重「各國文化與民情」,恰巧這種說法又是中國為自己及其他第三世界國家辯護最常見的一種說詞,許多RCEP國家不是威權國家就是民主倒退的國家,因此他們本來就很討厭歐美各國對他們頤指氣使,所以中國現在鎖定同時存在於CPTPP與RCEP兩邊(日、馬、越、汶、澳,星、紐)又對中國相對友善的國家。馬來西亞遂成為中國的首要目標,事實上馬國已經歡迎中國加入CPTPP。

在允許中國入CPTPP的共識過程中[2],除了馬來西亞已經贊成之外,另外汶萊與智利尚未表態。馬來西亞已對外表示,希望後續讓中國加入CPTPP的磋商能針對中國的國企與勞權問題鬆綁,因為馬來西亞在CPTPP裡同樣也因為這兩個問題被檢討。如果能夠協助鬆綁中國入會標準,等於也能同時幫到馬國自己。對美國來說,如果眼睜睜看著過去歐巴馬總統所一手建立的跨太平洋夥伴秩序,讓像中國與馬國這樣的國家聯手「搞low掉」,那麼在乎亞洲文明與人權的左翼民主黨(如眾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或者是在乎美國在印太地區仍需有宰制能力的右翼共和黨(如參議員泰德·克魯茲‘Ted Cruz’)都不會太樂見。

美國對世界貿易組織的矛盾情結

如果11國都有共識讓中國加入,仍需要藉由會員所組成的「接觸工作群」(Accession Working Group,簡稱AWG)進一步審核。工作群由成員國政府代表組成,在這個工作群中有一個主席國(日本)與兩個副主席國(澳洲與新加坡)。除了新加坡之外,日本與澳洲都是比較反中也與拜登政府站在一起的。但比較大的問題是在CPTPP 11國中,跟中國進行貿易的總額比跟美國進行貿易的總額還多,在中國與這些個別國家的雙邊貿易過程中,中國一定會以「如果你不支持我加入CPTPP,我就會在雙邊貿易刁難你」為由來做為報復。譬如2019年時日本對中貿易總額就比對美貿易總額多了5.7%,因此就算日本願意反對中國加入CPTPP,或者跟著美國支持臺灣加入CPTPP,日本將來還是要面對是否願意犧牲從中國這裡拿到的貿易紅利的問題。最後,經過冗長的單邊與多邊磋商之後,如果中國都能夠達到成員國所開出的標準,則CPTPP會給中國六個月的時間去進行貿易改善,最後才能成為CPTPP正式成員國之一。英國在今年的2月也申請加入CPTPP,但與中國不同的是,英國的貿易條件本來就是先進國家裡數一數二的,因此整個入籍過程可望順利很多。

在拜登眼裡,國際間怎麼看待中國崛起是一回事,但美國國內的民意又是另外一回事。事實上,臺灣很多研究美國外交決策的學者往往會忽視美國的民意壓力,也許是因為臺灣距離美國實在太遠(地理位置、語言隔閡),但其實美國人在乎內政多於外交(包括國際貿易),也因此美國民選官員在乎美國的民意多於在乎中國、臺灣、日本或馬來西亞政府怎麼想?畢竟選票是這些美國官員的衣食父母。對美國人來說,當時候歐巴馬要推動這個TPP,從左派到右派都有政治人物反對,左派的代表包括總統大選每役必與的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與來自於麻州的參議員伊莉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他們從理想主義出發,認為TPP的勞工權益、智慧財產權、貿易公平透明等標準根本還太低,但事實上這些標準對中、馬來說都已經太高了。另一方面,左派的政治人物擔心自由貿易的推動會搶走美國藍領工人的工作機會。類似的情況也曾發生在臺灣,2000年初當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也發生過「百米炸彈客」楊儒門事件,當時進口稻米可能對臺灣農業產生威脅。

另一方面,美國右翼也反對TPP,包括支持川普的國家主義者(nationalist)與民粹主義者(populist),這些人認為美國產業不應該因為貿易自由化而外移,海外工廠應該都搬回美國,美國商品應該自產自銷。於此情形之下,關稅壁壘應該越高越好。這一派支持者大多住在中西部與南方幾個白人州。曾經是川普總統最忠實支持者的南卡參議員林賽·葛瑞姆(Lindsey Graham)就是持這種看法。不管如何,從川普之後臺灣加入貿易組織或衛生組織的國際呼聲已經友善許多,中國的戰狼外交勢必無法再像過去一般猖狂。就算連與習近平熟識的拜登也無法抵抗這股美國國內的反中浪潮,臺灣應該要好好把握這次的機會一舉就進入到CPTPP。

 

[1]當然這還涉及到美國內部如何看待貿易赤字(trade deficit)這件事情,有些美國學者不認為貿易赤字是一件壞事。

[2]CPTPP採共識決,如果有任何一個成員國反對,中國即無法加入CPTPP。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