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期金門島概況(上)

文:王宏男 博士(國立金門大學通識與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圖:王宏男博士提供

從取得博士學位後,2021年受到疫情影響毅然決然選擇歸鄉返金,送完老大去上課即在縣立文化局每天早八晚五、與書為伍,過著悠遊書海、勤於筆耕生活。一直在想還有哪些地方學研究還未有人做的?正好此際有閒可以彌補此一缺憾。恰好這段期間,在《獨家報導》開了一專欄,經常遇到讀者回饋,大都正面,也有不少負面,對於後者,持正面態度以對,記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不要拿別人錯誤來懲罰自己」;還有一句:「瞭解我的人不需要解釋,不瞭解我的解釋再多也沒有用。」在輔以博士班指導教授宋興洲所說「無欲則剛,理直氣壯」共三帖良藥,當作信念與標準督促自己,現已練就好一身功夫心理素質,對於負面讀者指責,已做好「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準備。

印象最深刻,莫過於一篇日據時代文章被讀者糾正。或許是人格特質關係,一但發現問題必然往下扎根找答案,很多靈感自然湧現,原來這就是胡適老師杜威(John Dewey)所稱「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翻閱金門近代史文獻,發現對於日據時期金門研究著墨甚少,無論是《金門縣志》其他文史工作者研究亦是。因而加深對日據時期近代金門好奇。

資料來源:左大日本金門島守備隊(后浦金門公立學校校舍-舊金門縣立中學校舍)、右舊金門商會(從后浦模範街看到金門島台灣總督府出差人員事務所)。林正珍(2014)頁14、伊藤憐之助《金門日據時期調查實錄(1937-1945)》頁9。

對於金門日據時期《金門縣志》(2007)指出,「1937年10月24日,日軍艦六、七泊舊金城,以小汽艇企圖登陸,為我壯丁對開槍擊退。時金門有保安隊四十人,壯丁隊數百人。二十五日,四時許,日軍艦以機關槍大砲射擊舊金城,夜以探照燈照射,知我無備。七時許登陸,分水頭、舊金城、古崗等三路,直薄縣城,經舊金城,殺居民洪水俊,經古崗,殺居民董陣,經泗湖殺居民張為熊女。」十一時到豐連山,以尖兵三騎進覘後浦。我無抵抗,日軍大隊繼進,駐紮金門公學,共約二千人,為日軍陸戰隊之一個聯隊,聯隊長友重丙。未幾進縣政府,釋監犯十餘人,居民紛從瓊林、沙美向大嶝、同安、廈門一代撤退,縣長鄺漢棄職潛逃。二十七日,日軍進佔瓊林、沙美、烈嶼。」換句話說,當時兵荒馬亂,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日人起初佔領之時(1937至1945),對於金門所知甚少、了解有限。因此在1937年12月就派了「鹿又光雄」來研究金門島,並在翌年也就是1938年的1月派了另一位「鳥居敬造」來了解金門。此二位在當時對金門所做調查研究,便成了現在近代金門史研究重要數據及佐證資料。

據知,當時二人在陸戰隊登島金門後,在民情尚未安定之初,如前述居民大都逃往大嶝、同安與廈門一代,對於了解金門者當地耆老甚少,日軍苦思如何在短時間內了解金門當地,更重要的是正確資料在兵兇戰危之際早遭消滅殆盡,若想取得,已近乎不大可能;至此,二人及奉命前往調查,試著查探全島並綜合各方面並謄寫十二章而成。

這本單薄的小冊子日人伊藤憐之助《金門日據時期調查實錄(1937-1945)》發現與一本在唸研究所時讀的《菊與劍》(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1946)由美國人類學家本耐特(Ruth Benedict)女士撰寫極為相似。二本書都是以一侵略者角度,因一無所知,為試圖瞭解當地人性格而撰寫。其目的莫過於佔領後管理當地更為順利,協助瞭解當地的文化、風俗習慣與特性,所以是一種針對當地輔助性《操作手冊》的概念。

時任縣府文化局長李錫隆在序言也有類似說法:「邇近,聽聞日人佔領金門期間,於昭和十三年(民國廿七言,西元1938年)為掠奪金門資源,曾經對浯鄉進行大規模有系統的調查研究。……由於此一調查資料,知者甚少,且又是以日文印製,故而今日研究金門學者,仍少徵引。……為了完成蒐羅史料,助益金門研究之初衷,也為了補全縣史上最缺乏日據時期史料,個人覺得此書的重製或是轉譯乃是相當重要的事……。」

至此,日文撰寫經縣府翻成中文典藏書籍對外不開放,對於想要了解這段過去讀者產生掣肘,有必要將內容簡短扼要整理如下,一來當作自己閱讀感想,二來則可供進者參考。

金門島圖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台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一、地理、人口與風俗

金門島縱長28.5公里、橫長39公里、面積約134平方公里,形同日本所稱長40支理、寬18支理、面積720方支理。狀似日本四國島(為日本四大本土島嶼之一,位於九州東北方,本州西南方,面積18,297.7平方公里)一樣東西兩側較為寬廣。

幾乎為花崗岩構成,中央地帶為雙乳山,僅昔果山附近的小區域看到粗粒玄武岩而已,以外的區域,為覆蓋花崗岩分解而成的堆積土。在本島東部地區的中心,聳立著高約270米的北大武山(與廈門南大武山對稱),大致上東西較長,為花崗岩山岳地帶,在北方的五虎山、金龜山、鳶敦山、獅山頂或分佈在本島中部與西部的雙乳山、太文山、龜山、慶奄山等,有低海拔丘陵,能、稱得上山的極少。

資料來源:左日據時期二則廣告,李仕德《十七世紀海上金門》,頁110。右日據時期后浦街上的廟院。林正珍(2014)頁14、伊藤憐之助《金門日據時期調查實錄(1937-1945)》頁11。

本島幾乎沒有河川,只能當作雨季時的排水程度,甚少有平常的流水。氣候大致分為夏天(農曆4-10月),冬天(農曆11-3月),雨季是農曆4-5月,約一個月的雨天日,其他時期降雨較少。農曆8-9月會有暴風雨,雨量也不多。農曆 11-3月為季風時期,風速相當強,就像來自北方的寒氣。

島嶼之間的距離,往小金門島約1里(日本里)、往廈門島與大嶝島約2里(日本里)。島上植物種類相當少,覆蓋全島上的是「鬼菅」,從大海上遙望一如今毛,因此從前被稱作「金毛島」,後又被記錄為金門島。其他尚有的植物,在本島東邊,舊砲台附近有林投樹群,龍舌蘭葉長4-5尺,葉數有20-30片之多,更可達50-60片。灌木種類亦少,相思樹可稱為喬木,雖生長良好,但亦無大樹。在北大武山一帶的福州松,也都是小樹,無法當做薪炭採伐。而榕樹在各處分散,全島總數可達百顆,樹齡超過100年的大樹極少。竹林數量極少,后浦、吳厝、珠山等約有30到200棵。

本島人口總數49,868人,8,395戶人家(1936年8月調查),外出南洋(菲律賓、印度、馬來西亞)日本的長崎、阪神等華僑合計總數約12,000-13,000之多。主要鄉村人數為后浦(1,200-1,300人)、沙尾(以下稱沙美)與古寧頭(2,000-3,000人)、官澳與水頭(1,000-2,000人)。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10月日軍陸戰隊再次普查,全島總戶數降為5,273戶。居民大都福建人,本島原住民極少,由惠安、南安、同安、韶安移居者較多。

資料說明與來源:金門島華僑報告表(中華民國29年8月)(左表);華僑返鄉報告表(右表)。金門行政公署週年紀念特刊編委會,《金門行政公署周年紀念特刊》,頁47-51。

風俗於福建本土相同,各家族必有南洋華僑,依華僑所給予匯款,讓老弱婦孺一直堅守家園……。由於緊鄰福建第二大城廈門,經常往來頻繁,受到歐美思想影響,歐風生活型態增多而纏足的婦人已侷限成少數的老人,年輕婦女己乎不再留長髮,如今中國大都市近代女性就表現在本島上。本島無成功的產業,以華僑立業成功的頗多,百萬元以上就有6位,十萬元以上就更多了。適婚年齡男子約在18-25歲,女子16-24歲,並盛行同性婚姻的風俗。當主人再渡南洋,家族較為富裕者,茶餘飯後休閒活動,在家中吸食鴉片者頗多,賭四色牌就更為普遍,據說麻將被視為高級產品。

二、交通運輸

汽船為當時交通工具。島上港灣設施,僅在后浦上設有碼頭,為花崗岩造的棧橋(寬約2米,長約500米)。其他沿岸部落,以視潮汐而駕帆、通航連絡。汽船僅有一艘150頓「金星號」,每日航行后浦與廈門二地。費用大人每位6角,小孩3角。若為帆船(每日有一班)約3-4小時費用為汽船一半,大人3角,小孩1角5分。

金門與廈門來回船班時刻表

去航 回航
出發地 到達地 每日時間 出發地 到達地 每日時間
廈門海上警察局前 金門后浦碼頭 早上6時出發,9時到達 金門后浦碼頭 廈門海上警察局前 早上10時出發,下午1時到達

資料來源:伊藤憐之助,《金門日據時期調查實錄(1937-1945

物資進出量后浦是首位,島內消費進出物品大部分,以后浦為集中地,因此后浦、廈門及其各地間約有帆船5艘在航行。在古寧頭、沙尾、官澳、西園各有1-2艘的帆船,特別在貨物聚集之時,也會直接從各海岸進出入。帆船以外,尚能見到舢舨,除了捕撈用數艘外,日軍在攻擊本島之際,帶離到島外的也有。又捕撈用的竹筏也有10數艘,同舢舨依樣被用在沿岸交通上。

資料來源:日據時期左后浦市場、右模範街。林正珍(2015)頁33、伊藤憐之助《金門日據時期調查實錄(1937-1945)》頁11。

道路方面,有后浦、沙尾與官澳之間,以及后浦街的上街、中街與下街。前者道路寬約6米,長約20公里,出了后浦本島北側通過雙乳山跟海岸線間的中央平坦地再直線往東越過坪林(即瓊林),往北進入沙尾再往北通往官澳。在軟質的砂質路面,汽車亦可通行……。本島除了后浦外,有市街的地方就是沙尾,沙尾的街道是舖上花崗石的狹窄型南中國式道路,無法騎著馬匹進入。其他部落也都舖裝花崗岩路面,稱不上近代的街道。而且島內的道路,除后浦、官澳之間,幾乎沒有平坦的路面。

資料來源:日據時期左舊金門縣政府正門、右舊金門縣政府內的牢房。林正珍(2014)頁14、伊藤憐之助《金門日據時期調查實錄(1937-1945)》頁9-11。

本島沒有車輛,島內的運輸交通工具僅下小馬(類似琉球馬)及騾,合計約500-600匹,小馬是平常騎乘用,而騾是擔任運送,在兩側放置鞍各乘載1名的2人分乘數量,對一般交通運輸大多使用騾,其運輸力較強,有時在農耕用途等範圍極廣。

三、行政及司法

金門島由金門島、小金門島、大嶝、小嶝與烈嶼所組成,其行政地位是福建省62縣市中3等級縣,在福建省7個選區(行政監督區)中的第四個選區。

早期實施自治區制度時,縣府設有縣長,掌行政、司法權,付有死刑宣告的執行權。縣府以下設有區,而金門縣分有3個區,設有區長,擁有行政與司法權,除死刑等重刑外,也付有一般的處刑權,如下表:

日本佔領前金門自治區制度

縣名 區名 區所地 管轄範圍
金門縣

政府

第1區 后浦 金門島西半部、小金門島、烈嶼
第2區 沙尾 金門島東半部
第3區 大嶝島一帶 大嶝島、小嶝島

資料來源:伊藤憐之助,《金門日據時期調查實錄(1937-1945

如今新制度行政組織,縣府首長為縣長,以下分4個區,設有區長,區之下又設有鄉鎮,金門縣目前有138個鄉鎮。如下表:

日本佔領後金門自治區制度

縣區別 所在地 所屬鄉鎮名
第一區署 后浦 后浦、珠浦、後按、官裡、庵前、後豐港、官路邊、謝厝、珠山、小西門、湖尾、浦邊、湖下、榜林、后湖、吳厝、前山前、東磜、水頭、金城、東沙、歐厝、安岐、湖南、東坑、東州、昔果山、賢厝、古坵、下市、金水、古崗、泗州、半山、下浦下、浦後、西浦頭、古寧頭、頂埔下。(鄉鎮數38)
第二區署 沙尾 沙尾、水頭、英坑、東蕭、後山、山山、田墩、西園、呂厝、何厝、中下蘭、內洋、蚵殼、浦頭、東埔、楊翟、山後、後珩、青嶼、營山、後宅、斗門、小徑、田埔、溪邊、沙美、東珩、東店、山前、浯坑、官澳、劉澳、浦邊、高坑、蔡厝、大地、峯上、下湖、湖前、瓊林、土樓、東西村、林兜、山外、庵邊、塔後、前埔、下坑、欣後壠、上坑、下新厝、半山、東山尾、後沙、新前墩、山頭、料羅、壠口。(鄉鎮數57)
第三區署 烈嶼西路 (鄉鎮數27)
第四區署 大嶝 (鄉鎮數16)

資料來源:伊藤憐之助,《金門日據時期調查實錄(1937-1945

保甲制度,係依河南、湖北、江西個省剿匪區,之例於1928年2月福建省政府委員會第238次會議決議的福建省保甲規程而定。該規程被稱為後來參考台灣之例等而作多修改,但是否如此不無疑義。在1932年保甲制度又進行大規模修改。據1936年3月調查得知,保甲內容如:聯保數12、保數93、甲數851、戶數8,527、人口數49,650、壯丁數10,474。

司法組織。本縣的司法權,早期是掌握在縣長、區長,自從昭和8年實施保甲制度以來,改設置司法公署,最近把司法公署設立在縣政府內,縣長兼任署長。本島司法公署的組織詳列如下:

金門縣司法機關調查表

官廳名 職位
署長 司法委員 承審員 書記員 執行官 記錄官 檢驗官
金門縣司法公署 1名(縣長兼任) 缺1 1名 1名 1名 1名 1名

資料來源:伊藤憐之助,《金門日據時期調查實錄(1937-1945

國民大會選舉。依民國25年(昭和11年)5月所公布的國民大會選舉法規,選舉方法區分為,區域選舉、職業別選舉、特種選舉,本縣市被編入區域選舉的第四區。公民數與候補定員如下表:

金門縣公民數及候補定員調查表

類別 數量 備考
縣內總人口數 53,201人 與第一章第一節記載不同,原因不明。
公民數 15,995人 根據選舉事務的調查會有過少。
公民數對人口百分比 30%  
候補者定員數 1人  

資料來源:伊藤憐之助,《金門日據時期調查實錄(1937-1945

另外,依職業選舉制的職業團體類別以及候補定員,福建省全省僅9人,特別是金門縣候補定員一個人都沒有,福建省職業別選舉團體名跟候補者定員如下表:

福建省職業別選舉團體別候補者定員調查表

農會(含漁會) 工會 商會 合計
3名 3名 3名 9名

資料來源:伊藤憐之助,《金門日據時期調查實錄(1937-1945

資料來源:左《金門日據時期調查實錄(1937-1945)》、中《日據時期金門鴉片種植暨其他相關史料調查研究》、右《烈日顯影:1937至1945年日據金門檔案史料彙編》。林正珍(2014、2015)。

值得一提的是,金城模範街一位日軍佔領時期僅六歲耆老周先生表示,「欲從水頭登岸的日軍因天候因素,遲遲無法順利。指揮官即向神明保證只要能讓它上岸,絕對不實施暴行、殺害當地人民。也確實信守承諾,當時僅有一位喑啞人士,因溝通障礙遭受殺害。」換句話說,日軍攻佔金門並無造成類似南京大規模傷亡的產生。

中興大學歷史系林正珍教授,是極少數對金門日據時期有研究者。在《日據時期金門鴉片種植暨其他相關史料調查研究》(2014)、《烈日顯影:1937至1945年日據金門檔案史料彙編》(2015)有非常深入調查。二本著作不乏見到前述《金門日據時期調查實錄(1937-1945)》影子,大量引用相關圖片與數據,並田野調查訪談在地耆老,深入日據時期金門歷史調查研究,可謂將此《操作手冊》發揚光大,對於後進欲從時相關研究者,特別是地方文史工作者,留下非常豐富資料參考。如同牛頓(Sir Isaac Newton)所言「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seen farther than others, it is because I was standin)。」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