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縣市跨域合作 迎向全球都會競爭

文: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第九所副所長 陳華昇 博士|圖:編輯部

前新竹縣市合併問題,引起媒體的討論。這是繼2010年縣市合併與升格、2014年桃園升格為直轄市,而形成六都格局之後,縣市整合及行政區域劃分問題再一次受到各界的關注。雖然二十一世紀以來,因為通訊發達與科技進步有助於政府強化地方治理工作,地方政府行政區域之擴大固有其合理性與可行性,惟國際經驗已顯示,地方政府間的議題合作與資源整合,亦能達到加強地方治理能量,提升地方競爭力,並解決地方經濟社會問題,增進地方民眾福祉之綜效。因此,無論未來新竹縣市合併前景如何,在此之前,允宜加強推動區域內相鄰縣市的政府跨域合作與整合。

事實上,自1990年代以後,世界各國推動政府改造歷程中,特別重視地方政府之間加強協調、相互整合以建立夥伴關係,其目的在促進區域內地方政府間的協力合作,以處理環境保護和經濟永續發展等政策課題;同時,為因應區域經濟發展失衡問題,各地方政府有必要通力合作以解決失業、貧窮和社會住宅等問題;再者,在全球化趨勢下,各地方政府必須整合資源採取集體行動,以強化區域競爭力,迎向全球主要區域的經濟挑戰。

也因此,在2004年北部八縣市共同成立「北臺區域發展委員會」,作為北臺灣各縣市進行區域合作、跨域治理的平臺,其連結宜蘭、基隆、桃園、苗栗、新竹縣市、臺北市和新北市,共同推動交通、產業、文化、觀光、防災等領域的跨縣市合作。其後,在國家發展委員會(前身為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的鼓勵與支持下,南臺灣、中臺灣及離島之區域合作平臺亦陸續成立,為推動臺灣各區域的縣市合作奠定基礎。

蔡英文總統亦重視區域合作議題,強調:「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會和國土規劃、區域發展及環境永續相互結合,產業的布局和國土的利用應該……追求區域的均衡發展,這需要中央來規劃、整合,也需要地方政府充分發揮區域聯合治理。」然而在臺灣,區域聯合治理的機制卻逐漸式微;因為自2014年間,受到政府停止經費補助之影響,以致南部、中部及離島各區域合作平臺相繼停擺,只剩下北臺區域發展委員會持續運作。如今也只有相鄰縣市之間兩兩聯繫(如臺北市與新北市、高雄市與屏東縣)以進行特定議題的合作,已稱不上是跨域合作之平臺,更難以發揮區域聯合治理的作用。而已持續運作十八年的北臺區域發展委員會,以及2019年中、彰、投、苗四縣市共同合作重新啟動的「中臺灣區域治理平台」,也被認為尚難展現先進國家之區域合作機制效用,而有待各地方政府之間加強實質合作與整合,深化區域聯合治理精神。

尤其現階段,國際新局已呈現各大城市群(megalopolis)彼此的競爭形勢,我國自宜發展北、中、南三大區域之城市(縣市)產經合作與資源整合,透過各區域內地方政府彼此間加強合作,以形成三大城市帶,作為促進臺灣發展的三大引擎。

綜觀全球競爭形勢發展歷程,已經從過去十七世紀以降民族國家之間的競爭所主導的世界格局,演進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主要城市分別匯聚工商、經貿、金融發展能量,並形成全球城市競爭之形勢。是時,國際性大城市成為產業和商貿發展的中心,促使全球人口向大都會集中,並引領周邊地區的共同發展。而二十一世紀以來,城市間的跨區域合作與整合,進一步促成了大城市群的興起,以及隨之展開的大城市群的競爭,影響著全球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特別是擁有國際級海、空港而具鏈結全球經貿網絡之各國灣區城市帶,皆已發展成為人口眾多、人才匯集而經濟能量強大的超大都會圈,在全球經濟競爭新局中居於絕對優勢。以日本為例,東京都市圈包括東京市和千葉縣、埼玉縣、神奈川縣等一市三縣,人口達三千六百餘萬,為世界最大都會圈,GDP總量達兩兆美元,如將該都會圈視為一經濟體,則其經濟規模排名世界第八。京阪神都會圈則包括京都府、大阪府、滋賀縣、兵庫縣、奈良縣、和歌山縣等二府四縣,人口達一千九百餘萬。至如漢城都會圈人口兩千五百餘萬,紐約都會圈兩千兩百餘萬,洛杉磯都會圈一千八百餘萬,大倫敦都會區九百二十餘萬,舊金山灣區七百七十餘萬;而中國大陸近年積極推動長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各大城市整合,以打造大上海都市圈和粵港澳大灣區。這些大城市帶、都會圈的興起,正是在透過區域內各地方政府間的協調溝通與行政合作,破除彼此樊籬,跨越縣市區隔,以擘劃共同願景,據以進行資源整合、國土規劃、交通聯貫、產業鏈結,並展開聯合防災、治安與環保工作,進而實現提升經貿實力,增強城市韌性,確保區域安全之目標。

大城市帶、都會圈的發展已成為國際主流趨勢,並牽動各國、各區域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就此而言,北臺灣八縣市人口達一千一百餘萬,各縣市分據機場、港口、科學園區、產業聚落、創新基地、頂尖大學與觀光文化資源,正宜推動各縣市實質合作與整合,促使彼此優勢互補,形成北臺灣都會圈、大城市帶,以期未來能夠與東京、紐約等國際大都會圈進行經貿競爭,讓臺灣不致在激烈的全球大都會競爭中脫隊。

北臺區域發展推動委員會已有長年的良好運作基礎,實宜延續區域合作既有成果,以加強北臺灣各縣市整合,邁向一流國際級都會圈為總目標和新願景,承擔起推進多議題、跨領域實質合作,促進區域經濟共榮發展之責任。而北臺灣各縣市成員應該超越政黨之間的壁壘,拋卻政治算計與攻防,秉持合作誠意,堅定地邁向相互整合、共同發展方向,以落實區域聯合治理,營造氣恢弘的城市合作新局,為臺灣迎向國際競爭作好準備。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