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遠交的歴史新意

文:台灣獨家傳媒智庫共同總召集人 楊聰榮 副教授|圖:編輯部

交近攻本來的意思是結合遠方的勢力攻打鄰近的敵人,我們應該不會選擇攻打敵人,不過遠交卻有新的發展。遠在歐洲北部的立陶宛,以及歐洲東部的捷克與斯洛伐克,分別贈送臺灣疫苗。這個新發展有相當的新意,不應該因為數量小而忽略其中涵意。

這三個國家離臺灣都非常遙遠,然而這三個國家在歷史上都飽受共產主義的摧殘,也在後來的歷史過程中展現追求民主自由的決心。遠在歐洲的國家捐贈疫苗給臺灣,表面的理由都說是回贈防疫物質,以感謝過去臺灣捐助口罩給他們要回報,實際上有共同價值觀才是雙方互動良好的基礎,行動本身代表國際政治一個新的轉折。

立陶宛是一個小國,人口只有三百萬,但是在表達反抗強權跟支持人權的角度上,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立陶宛國會曾經表達支持臺灣民主、支持香港民主,也認定在新疆對維吾爾族的迫害是種族滅絕,是以鮮明的立場支持民主與人權。

捷克與斯洛伐克同樣是肯定民主與人權價值的國家,在這些問題上都表示了同樣的看法。這兩個國家系出同源,經歷了布拉格的春天,在「天鵝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之後成為兩個國家,共享一樣的價值觀。去年在中共抗議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Miloš Vystrčil)訪台的時候,斯洛伐克總統查普托娃(Zuzana Čaputová)第一個以國家元首身分跳出來,聲援鄰國,表明「不能接受中國的威脅」。換另外一個角度講,這些國家都跟臺灣共享一樣的價值觀。現在就以行動來支持臺灣。

這三個國家都是歐盟的成員,雖然在歐盟中不是舉足輕重的大國,然而歐盟是共享民主自由價值觀的國際組織,立陶宛、捷克與斯洛伐克的行動所透露出來的意義,必定為其他歐盟國家共同知曉。

對臺灣來說,這代表一個新的國際政治型態的來臨。從遠交的角度,遠在地理上遙遠的國家,如果共享價值觀,反而不怕中國的威脅,是臺灣未來開拓國際空間,尋求共享價值觀的朋友一個新的開端。這是地緣政治的另外一種表現,遠方的朋友反而不會受到地緣關係的干擾,是臺灣拓展國際空間的新領域。

過去臺灣的對外關係有特定的偏重,美國及日本是重點,歐盟雖然也是重要,但是常常因為地理上的阻隔,互相都不會把對方的事務當作是優先順位。現在我們在歐盟有良好互動的朋友,我們應該調整步伐,繼續向前邁進。

過去我們理解歐洲都是以西歐為核心,從文明歷史的發展到新聞資訊的傳播,都是以西歐國家為主。北歐與東歐國家的情況,在臺灣的理解就相當有限,在外交上所投入的資源也相對的少,現在與這三個國家的良好互動,我們也應該平衡對待北歐及東歐的國家,對今天國家應有進一步的認識。

我們應該對立陶宛的歷史與人民有更深的認識,我們要認識波羅的海國家在對抗強權反抗共產主義的努力,明白立陶宛的十字架山所累積出來的反抗歷史與道德勇氣。同理,我們也要對捷克及斯洛伐克過去在蘇聯坦克輾壓下的反共歷史,有更深的考察與理解。我們也要對天鵝絨革命多加考察。

有意思的是發生在天鵝絨革命之後的所謂「天鵝絨分離」(Velvet Divorce),捷克與斯洛伐克創造了一個國家分離的良好典範,以不流血的方式分離成兩個國家,和平親善的態度延續至今,兩國互相的國民好感度不但沒有降低,還保持高水準。

從立陶宛到波羅的海反抗暴政的歷史,以及捷克與斯洛伐克的歷史,臺灣與這些國家有相同的經歷,現在同為追求民主與人權的國家。我們應該善體國際政治的新意,重新定位我們的國際策略,應該以價值觀為核心,從遠交開始,開展新的方針,開拓新的可能性。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