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8成致死率 張振榕醫師揭祕辛

獨家報導文:社長 張淯、孫苡傑|責任編輯:上官鈺

胰臟癌號稱「癌症之王」,因為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一旦發現,往往已是中後期,因此變得難以治療,進而提高死亡風險,其致死率甚至高達80%。2018年12月8日病逝內湖三總醫院的52歲名嘴劉駿耀;洛杉磯時報知名美食評論家戈爾德(Jonathan Gold),還有前幾年逝世的法國名廚侯布雄、和蘋果創始人賈伯斯等知名人士,都是因胰臟癌過世。

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胰臟癌名列2017年十大癌症死因的第8名,且死亡率上男性高於女性。在兩性十大癌症死亡率上,胰臟癌不只榜上有名,在女性十大癌症死因死亡率更是位列第5位。而胰臟癌死亡率從2007年的10萬分之5.9,提高到2017年的10萬分之7.6,在這10年間死亡率節節上升。《獨家報導》特別邀請胃腸肝膽科權威、張振榕診所院長張振榕醫師,為大家解答胰臟癌的疑難雜症。

社長 張淯Q:

號稱癌症之王的「胰臟癌」,包含前年在內,在十大癌症死因上名列第8,有高達80%的高致死率,請問胰臟癌致死率高的原因?

張振榕醫師A:

關於胰臟癌,從解剖構造來講,胰臟在我們肚子的後腹腔,臨床檢查上本來就屬於比較難以早期發現的癌症,大部分胰臟癌病人被發現得病已屬中晚期階段,可以接受完整手術切除治療的比例,只有約15%到20%左右。

胰臟癌屬於高侵犯性癌症,相較於其他癌症容易轉移,且容易侵犯周邊器官組織,也造成病人局部併發症偏多,藥物治療上比較缺乏有效的化療藥物處方。綜合以上原因,胰臟癌本身的5年存活率很差,一般統計,約只有3%至5%左右而已。

社長 張淯Q:

媒體常會以胰臟癌概括所有胰臟的癌症,請問胰臟癌分哪些種類?

張振榕醫師A:

根據WHO的胰臟癌病理分類,最常見的胰臟癌分型叫做「胰管腺癌」,就是胰臟裡管子長出的腺癌,另外較常見還有「腺泡細胞癌」跟「囊狀腺癌」。

比較少見的胰臟癌分型包括的像是「胰管內乳突狀黏液性癌」」、「淋巴癌」、「實性假乳突狀癌」或是「胰臟母細胞癌」等。以台灣人來說,90%的胰臟癌屬於最常見的「胰管腺癌」分類。

社長 張淯Q:

胰臟癌有哪些初期症狀,不同種類胰臟癌的初期症狀是否有差異?曾聽說糖尿病也跟胰臟癌有關。

張振榕醫師A:

很遺憾的,胰臟癌本身幾乎沒有任何初期或早期症狀,大部分胰臟癌發現的時候都是晚期。

我們看胰臟癌發生的部位決定它的症狀,胰臟分頭部、體部跟尾部,假如癌症發生在胰臟頭部,相對會有較早期的症狀,比方說腫瘤壓迫到膽管,會造成黃疸,這時候病人會比較早發現症狀,因為皮膚會變黃,尿尿顏色會變深。若腫瘤壓迫胰管出口,大便容易有所謂的「脂肪便」,也就是大便有帶油。

少數人因為癌症長在胰臟體部,也就是中段的地方,可能會壓迫到胰臟的管子,造成胰汁排不出去,就會因此罹患胰臟炎,一般罹患糖尿病的好發年齡是在40、50歲。但是有的人在60、70歲突然得到糖尿病,稱之為晚發型糖尿病,有可能暗示胰臟產生癌症,影響胰臟本身組織,造成糖尿病。

假如有不明原因,長期慢性的後背疼痛、吃高油脂飲食後會產生背痛、左邊肩胛骨會產生疼痛、大便常常帶油的所謂「脂肪便」、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或是吃完飯以後常會無故頭暈、噁心和流冷汗,產生所謂低血糖症狀,這些是讀者們可以自我檢測的症狀。

社長 張淯Q:

請醫師深入說明糖尿病和胰臟炎會引發胰臟癌的原因?

張振榕醫師A:

很多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胰臟癌的危險因子包含糖尿病,罹患糖尿病的患者比一般民眾罹患胰臟癌的風險多出2倍。

但糖尿病不單只是提升罹患胰臟癌的風險,罹患大腸癌、直腸癌甚至是其他和腸胃道有關的癌症的風險也會提高,這要回歸到糖尿病發生的原因。

關於糖尿病發生的原因,以第二型糖尿病來講,它會有「胰島素抗性」。胰島素抗性會造成身體裡的胰島素過多,產生「高胰島素血症」,另外身體會產生一些叫做「類胰島素生長因子」。這些「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和胰島素本身,都會促進癌細胞生長。

另外,糖尿病患者通常身體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大部分的癌症會產生,其中一個原因往往跟慢性發炎狀態有關。

而胰臟炎會導致癌症的原因,主要跟飲酒行為有關係。1、2次急性胰臟炎不能顯著造成癌症風險提高,這邊講的胰臟炎,大部分指的是酗酒患者,他們有「慢性胰臟炎」病史,當胰臟慢性發炎的時候,胰臟組織會遭到永久性的破壞,胰臟組織會萎縮產生纖維化。

所以當胰臟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讓胰臟細胞產生基因突變的機會提高,提高罹癌風險。根據流行病學統計,有慢性胰臟炎的患者得到胰臟癌的風險,大概可以提升2倍甚至到26倍之多。

社長 張淯Q:

除了酗酒,還有那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會提高罹患胰臟癌的風險?

張振榕醫師A:

比飲酒更易提高罹患胰臟癌風險的不良生活習慣是抽菸。一抽菸,罹患胰臟癌的風險會提高2倍到5倍,而且這種狀況有所謂的「劑量效應」,也就是說菸抽的越多越容易得胰臟癌。還有喜歡吃高油脂飲食或者喜歡吃紅肉,蔬菜水果攝取量不足,這些行為都容易提高罹患胰臟癌的機率。

社長 張淯Q:

除了剛剛提到的自我檢查之外,一般醫院檢查胰臟癌有什麼方式?

張振榕醫師A:

檢查早期胰臟癌的工具,大部分的醫學影像工具的敏感度都不是很理想。簡單的「腹部超音波」可以當作檢查胰臟的第一步,但腹部超音波常受限於肚子裡面空氣很多,胰臟常常因為在肚子裡面的正後方,也就是所謂的後腹腔,胰臟本身常常會被腸氣擋住,超音波往往就看不到。

除了超音波以外,用來檢查胰臟癌比較理想的工具,比較推薦「腹部電腦斷層」,或「腹部核磁共振」。
還有另外一種檢查叫做「內視鏡超音波」,是用加裝超音波探頭的胃鏡,然後伸到病人的胃裡面,胰臟在胃正後方,我們從胃裡面,隔著胃可以用超音波探頭直接掃描胰臟,內視鏡超音波用來檢查小型的胰臟癌症,敏感度滿高的。

其他比較不常用的影像檢查,像是「正子攝影」或「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這些檢查都可以用來檢查胰臟癌。

依我個人意見,「腹部電腦斷層」或「內視鏡超音波」偵測胰臟癌相對敏感度夠,花費稍微比「核磁共振」或「正子攝影」低,假如「腹部超音波」看不到胰臟,可以考慮「腹部電腦斷層」或「內視鏡超音波」檢查。

社長 張淯Q:

聽說還有一種檢查胰臟癌的方式叫做「腫瘤指數」,有這樣的事嗎?

張振榕醫師A:

民眾常對「腫瘤指數」這四個字有迷思,認為我抽血,驗了腫瘤指數,只要正常可能就沒有得到胰臟癌,實際上這是錯誤的觀念。

腫瘤指數並不能用來診斷胰臟癌,早期胰臟癌,不但本身沒有症狀,往往這些指數也都正常,當腫瘤指數升高,代表得到的癌症往往是晚期癌。也就是說,假如民眾想依靠簡單的抽血檢查,就能早期發現癌症,依腫瘤指數的標準來講,它是做不到的。

醫生抽腫瘤指數大部分是用來作手術後追蹤。有些病人罹患胰臟癌時,腫瘤指數可能高達1到2萬,經手術治療腫瘤指數從幾萬掉到幾十而已,這時候我們就知道手術成功了,癌細胞已被切除,在手術後每半年至一年追蹤的時候,就可藉由抽血數字變化,推測病人手術後有沒有產生癌細胞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