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價登錄上路 健全房市跨大步

獨家報導文:嚴崇仁

動產實價登錄制度於8月1日施行,屆時不動產買賣、代銷業者銷售預售屋,在完成產權登記後30日內須向地政機關依實價申報登錄。交易資料經篩選、區段化後,自10月起提供外界查詢,預期隨著交易資訊透明化,將可避免房價哄抬,健全房市發展。

實價登錄讓土地交易透明化,對整個土地法來說是很大進步,可以回應民眾非常殷切的要求。實價登錄制度完備後,地方政府在調整房屋評定現值、公告土地現值等課稅基礎時,也可有明確的參考依據,未來課稅基礎將逐步趨近實價,漸漸達到實價課稅的效果。

但不動產實價課稅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首先是實價登錄制度的完整性,因為要建立實價交易的資料庫,必須蒐集夠多的不動產交易資料,資料的可參考性才高,交易較清淡的地區,資料庫建立會比較困難。

從實價登錄至實價課稅,影響房地產的層面既深且廣。從產業面來看,實價登錄、課稅對產業永續發展是正面的,目前房地產交易存在公契、私契與銀行授信估價三種不同價格,透過政府規範、統籌登錄,讓消費者可查詢到公開的房屋價格資訊,如此可解決不動產資訊不對稱的情形,避免房價被惡意哄抬或少數投機者影響。市場導向正軌,產業穩定且永續發展。

事實上,實價課稅沒有完整配套下,筆者認為不應貿然上路,因為光是要上路的實價登錄,政府就需耗時20年,才可能完成住宅存量的80%到90%的資料登錄,如果急就章實施將造成市場亂象。部分建商已經出現「不二價」的銷售策略,房價不再是漫天喊價,未來買賣雙方議價空間將可能控制在3至5%之間,對房市來說是正向發展。

實價課稅還有許多問題需克服,以土地買賣來說,許多都是祖傳的祖產地,因此買賣移轉很難去追溯當初買價是多少,若資料建檔不夠龐大、時間不夠久遠,根本很難評估稅基和稅率的標準;加上台灣不同於其他國家,是採土地與房屋分離課稅,土增稅和契稅分開課徵,若採取實價課稅,將需大量修改相關土地法規,所動用的資源相當龐大,因此他認為公告現值逼近市值的政策,將最符合政策實施效益。

各項稅賦都會增加

實價登錄長期實施下來,會漸漸地讓土地公告現值趨於市價。對買方而言,土地登記的規費每3年調整一次,所以成本會增加,房屋與土地的契稅與印花稅也會增加。對持有房屋的屋主而言,實價登錄後,因為調高房屋現值及調高申報的地價,房屋稅與地價稅也會增加。對賣屋方而言,土地因為調高公告現值,房屋因為調高財產交易所得額標準,所以賣房子時,土地增值稅與財產交易所得稅也會增加。

從交易量來看,實價課稅後交易量將萎縮,因為稅負成本的大幅增加,投資客或投機客的利潤不再豐厚,然房地產在低利率、低稅率的誘因下仍是個好的投資工具,換句話說,實價登錄實施後,未來房地產將回歸到自住需求與置產配置兩大特性。

從影響層面來看,近來房屋成交量縮,已經某種程度反應奢侈稅和實價課稅的影響,尤其,投機客已退場,實價登錄或實價課稅短期對成交量的衝擊不會太明顯;不過,房價卻僅總價減,但單價仍居高,顯示低利率對房地產買方有吸引力,且部份住宅、換屋需求還沒被滿足,支撐了目前房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