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陽光下 命運交錯 情愛交融

獨家報導文:吳秋瓊|圖:大愛電視台 提供

迥異的人生境遇,相同的因緣巧合,促使林小正、蔡萬擂、李偉嵩三人相聚於馬尼拉普濟禪寺,讓愛的種子,在菲律賓群島上,落地生根、成長茁壯……

部戲,三個主角,主要人物多達一百多人,這是大愛劇場新戲《愛在陽光下》的基本成員,還不包括從這些人物延伸出去的社群關係。製作人楊英奇說,光是演員的選角就花了很大的功夫。

跨國製作,多線發展

不同於以往單線敘述一個主人翁的戲劇規格,《愛在陽光下》以三個來自不同地方的家族,經由奇妙的因緣,將慈濟菲律賓分會三任執行長──林小正、蔡萬擂、李偉嵩的生命故事串連起來作為引子,從而看見慈濟人在菲律賓推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的辛苦歷程。

製作人楊英奇表示,《愛在陽光下》以多線發展的故事,在執行上有其複雜度和挑戰。三位主人翁的家庭成員各有幾十人,每一個角色都很重要,都會影響到戲劇發展。由於力求演員外型與本尊相似,加上場景在台灣與菲律賓兩地拍攝,每一位演員至少要會說台語;加上當地華僑受英語教育,演員也得會說英語,甚至偶爾還要說幾句菲律賓語,這些條件限制都更增加了選角的困難度。

楊英奇說《愛在陽光下》百分之九十五的故事發展都在菲律賓,大部分又集中在馬尼拉,但仍有其他地區的場景,包含人、車子、景物都和台灣不一樣。他強調,凡是戶外的場景都必須寫實;為此,劇組採取高成本的兩段式拍攝,第一次進駐菲律賓四十五天,完成既定的工作量後,先回台灣進行剪接作業,第二次再去也花了四十天。
楊英奇說,拍攝期間遇到的突發狀況很多,其中最大的困難與挑戰,應屬「不同文化背景的兩個工作團隊的合作」。因為,包括製片、場務、器材等,都是由菲律賓當地團隊負責;加上用了很多當地演員,包括特約與主要演員,在語言的傳達上很容易產生誤解。例如,第一次去菲律賓的第一天,才要開拍就停工,因為雙方對拍攝場地的認知不同。

三方語言,用心和氣來溝通

《愛在陽光下》是跨國團隊合作,又動用很多演員,必須有一個經驗豐富且情緒穩定的導演,才能在狀況百出的拍攝現場穩定軍心。舉例來說,劇中有一場洗瓶子工廠的戲,前一天拍了,第二天業主卻不出借了,不能連戲該怎麼辦?總不能讓一組人空等?只好緊急請製片再去找相同的場景替代。由於突發狀況多,導演必須具高度EQ和臨場反應力;遇到菲律賓演員的表現不如預期,導演必須有能力溝通;尤其劇中小孩子很多,導演必須耐心引導。經這麼多「超人條件」的總和考量之下,由林博生導演接下重任。

林博生導演表示,跨國製作的戲,在協調上本來就不容易。例如,菲律賓人說「塔加洛語」,華僑使用英語,台灣人講台語,劇中使用三種語言,演員講台詞很容易造成混淆;加上在菲律賓拍戲,少不了當地的臨時演員,光是語言溝通就是一大問題。現場瑣碎的事太多,連專職翻譯都受不了而離開;後來只好由現任執行長李偉嵩師兄的女兒明蓮、明霜兩人負責翻譯工作,而且還是擔任志工。

這兩位年輕女孩,白天跟著劇組忙得團團轉,晚上還得處理自家公司的業務,不論多累、多辛苦,也會負起責任。林導演說,由此可見慈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現任執行長李偉嵩師兄對子女的教育,以及子女對父親的崇敬,真的讓劇組很感佩。

林博生導演強調,拍這一部戲,台灣演員飛到菲律賓就有三百人次之多,每一個角色的成長階段都不會省略;從林小正的童年時期就有好幾位小演員擔綱,可以看出製作人高度要求戲劇品質的態度。尤其三十三集之後出現大型義診、到垃圾山看照顧戶的場景,面對真實的拍戲環境,演員一到現場自然流露的情緒,根本不需要「演」了。

由於劇中有許多三任執行長進行義診及發放的情節,受關懷的對象是菲律賓人,必須聘用當地演員講菲律賓語(播出時會加上台語配音),光就戲劇表現上的溝通就很吃力。導演要如何在人多事雜的現場找到精確脈絡,並維持高度EQ?林導演謙稱,和氣相處是很重要的;人到異鄉要入境隨俗,互相尊重,大家情緒好,工作自然順暢,這就達到拍戲的主要目標了。

演員的敬業態度,也在拍攝期間發生趣事。遇到颱風淹水,連住宿的飯店都出不去,卻有當地演員頭上頂著行李,從其他地方游泳過來問導演,今天到底要不要出通告?林博生說,這是因為所有通訊都斷線了!不僅如此,每天都有飛機接送相關演員到現場拍戲,萬一進度延誤,後面的銜接就亂了;因此,每天都得想辦法完成既定的工作量才行。圓融處事很重要,善用慈濟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多喝四神湯就對了。

小正與萬擂在第一次義診中,幫助許多病苦的窮人,有著前所未有的快樂與滿足,這就是他們想要做的,並且會一直做下去。

三線角色,個個都有好戲看

一部戲三條線,三位主角一開始並無交集;劇中僅安排林小正、蔡萬擂在馬尼拉街頭不期而遇,李偉嵩、蔡萬擂於「台灣辦事處」擦身而過,以此伏筆展開故事角色的銜接。三人最後在普濟禪寺相識,後來又在慈濟這個大家庭共同撒播愛的種子,三人各自承擔了播種期、茁壯期、深耕期的工作。林博生表示,就戲劇性來說,三條線都是張力很強的故事。林小正雖然被送去當養女,但受兩邊家庭的疼愛,遠嫁菲律賓為人後母,年紀輕輕就得擔起子女教養與奉養長輩的重任;不論是青澀少女或堅毅人母,洪瑞襄把林小正的角色轉換表現得層次分明,令人激賞。

雖然小正由養母養大,可是生父約定每年寒暑假小正要回到原生家庭;因此,小正從小就擁有兩個家庭的愛。

當初選定洪瑞襄,主要是與當事人外型、氣質頗為相符。洪瑞襄外型清麗,戲劇經驗豐富,對於各個階段的角色轉換可以詮釋得很好,包括遠嫁異鄉、如浮萍一般沒有著力點的後母,面對與自己年齡接近的小孩時如何相處,照顧和阿媽一樣年紀的婆婆等……林小正的人生故事,正是《愛在陽光下》的重點。遺憾的是,戲還沒拍完,洪瑞襄已經辭世,林小正中年之後的角色便改由潘儀君飾演,也是三組夫妻唯一換角的一組。

第二任執行長蔡萬擂,則由王柏森擔任;對於這個角色,王柏森事前可是做足了功課。年輕有為的大學生,面臨學業、事業與照顧重病的父親,必須在三方之間做出抉擇;萬擂最後放棄學業,選擇事業與照顧父親。後來,父親病逝,萬擂為了照顧媽媽,決定成家。就在與郭麗華相親的途中,一場車禍,意外開啟他前半生對宗教的執迷。

一次偶然的意外翻車,飛出車外的萬擂竟然毫髮無傷,萬擂認為是神明保佑,開啟了萬擂半生的迷信之路。

對王柏森來說,事父至孝的情節演來不難,詮釋慈父的開朗溫暖也不難;但是,對於一開始沉迷宗教、後來幡然醒悟的轉折,可就讓他頗為傷神了。為此王柏森多方研讀資料,到廟宇參觀,與本尊多次深談……這次為戲量身打造的主題曲《愛在陽光下》,特邀劇中幾位主角一同演唱。歌手出身的王柏森,對於參與主題曲配唱,顯得如魚得水、十分自如。其他還有黃采儀、德馨、與陳霆的演唱,將主題曲烘托得熱情洋溢。希望讓觀眾聽到最真實的聲音,體會劇中人的關愛之情。

真心關懷,跨越種族無障礙

來自菲律賓南方的宿霧小島,李偉嵩白手起家,打拚事業,一心只為光宗耀祖,讓家人過好生活;不幸的是,一場火災意外奪走父母生命,也讓他從此墮入痛苦深淵。夜深人靜時,他曾痛苦得哭著說:我的父母親都是好人,為何會葬身火窟?他不能理解生命的無常,也對人生追求的目標失去方向。

從醫學觀點來看,李偉嵩可能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長達十年都活在一夕喪親的創痛之中。直到他到花蓮尋根,受證嚴上人開示「行善、行孝,不能等」,猶如暮鼓晨鐘,敲擊到他的內心深處,深感人生無常;他既已來不及盡孝,當盡畢生之力來行善,以告慰父母之靈。回到菲律賓之後,他理光頭髮,從外在改變起,也下定決心要改變脾氣、改變態度,自此重新開始不同的人生。

雙親意外過世之後,偉嵩的心結一直解不開;在瑩瑩的建議下,偉嵩嘗試著參加心靈課程,試圖尋找答案。

雙親意外過世之後,偉嵩的心結一直解不開;在瑩瑩的建議下,偉嵩嘗試著參加心靈課程,試圖尋找答案。飾演李偉嵩的陳霆表示,對本尊的印象首先來自劇本,後來在拍戲的過程中得到真實的感動。基於劇情需要,他前往當地許多貧困社區時,很多人見到光頭的陳霆還以為是李偉嵩來了,紛紛跑出來圍著他喊ALFREDO(本尊英文名),透過工作人員的解釋,才讓這些當地人明白來的不是本尊;但是,仍有人對他說,ALFREDO的朋友,就是我們的朋友!陳霆感性的說:「這時我才明白,原來李偉嵩師兄在當地是如何以真心在與他們交流,所有的居民才會這麼歡迎我們。」

為了全力投入慈濟志業,李偉嵩把管理倉庫的重任,交給年僅十五歲的兒子,以實務訓練孩子成為能夠獨立經營事業的人才。陳霆不免感嘆,自己十五歲時還是個在學的孩子呢!也從中看見李偉嵩重然諾的人格特質。一向處事嚴厲的李偉嵩,後來經由良師益友的引導,才又重拾家庭和樂的生活。

偉嵩將倉庫蓋在貧民區,沒想到引起當地居民反彈,抗議偉嵩把地買走,讓他們沒有地方住。
偉嵩從小的願望就是出人頭地、賺大錢,以奉養父母親;因此,在事業上十分賣力。

陳霆表示,萬擂師兄性情溫和、家庭關係和樂,眼見偉嵩與家人的關係緊張,便一直提醒他要放慢腳步,要照顧到其他人的感受。偉嵩愛孩子,但對子女嚴格管教,孩子看到他就怕、就躲;萬擂師兄便建議他靜下心來,試著傾聽孩子的心聲。究竟李偉嵩是透過何種學習來改善親子與家庭關係,又如何重拾人生的質感,成為菲律賓人熟知的ALFREDO?敬請觀眾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