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援災Style 融合台灣慈善基因

美國慈濟志工於史坦頓島(Staten Island)進行物資發放時,曹惟宗(中舉竹筒者)介紹慈濟及推廣竹筒歲月運動

獨家報導文:李艸西|圖:慈濟美國總會提供 

11月5日,桑迪颶風過境後第7天,美國東部紐約州和新澤西州仍有140萬戶斷電。桑迪在美國境內造成的死亡人數已上升至111人,連同加拿大2人和加勒比海的67人,共計180人喪生。紐約市有3~4萬民眾需要住房援助,卻沒有足夠空房,問題相當嚴重。上班上課雖已恢復正常,搶修中的地鐵系統卻不克負荷承載量,車廂裡擁擠不堪,爭先恐後的乘客好似逃難人潮。

災區前線的慈濟志工每日早出晚歸蒐集災情、勘災、煮熱食、發放,人力明顯不足。慈濟美國總會召集全美各地國際賑災經驗豐富的志工,陸續前往美東,協助勘災、策畫賑災行動,接下來的發放工作,加拿大更來了47位生力軍協助發放。

11

月7日,擔任慈濟美國總會國際事務窗口的志工葛舉賢正準備啟程前往紐約協助賑災時,家人對他說:「這次應該不需要太擔心吧?」

打破常規

過去幾年間,海地、智利、四川等地發生大地震,葛舉賢都曾深入災區賑災。每次前往海地或南美洲國家,臨行前必須打霍亂、破傷風等預防針,盡量做好準備;這次美國東岸遭受風災,他對證嚴法師每天坐鎮花蓮,透過視訊協調美國各地進行賑災的作法感到訝異:「怎麼把賑災規模拉到和海地地震一樣?」他心想,這次是到紐約,環境不會太差吧?

四十七名來自加拿大多倫多、蒙特婁、渥太華、溫哥華等地的志工完成三天發放,合影後隨即趕回居地,隔天繼續日常工作。

但當他踏上紐約史坦頓島,眼前的景象令他難以置信,不住地說:「這是美國嗎?這是美國嗎?」這段期間,所有媒體的注意力都放在美國總統大選,鮮少報導紐約災情。接下來幾天,他和當地許多單位或團體會面,沒有人可以明確告知究竟史坦頓島有多少家庭受災,只知道至少有6,000戶,或許還高達19,000戶。

當時,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準備補助受災戶美金500~31,400元不等的金額,但受災戶必須經過兩星期到兩個月的審核時間;紅十字會只提供食物和長期援助計畫。葛舉賢看見很多受災人在這兩個單位的帳篷裡哭泣──他們急需幫助,但不知道還能向誰求援?

為了安撫災民的情緒,葛舉賢違反自己多年在賑災現場的經驗與規則,做了一個冒險——他把自己私人的電話號碼提供給現場的災民。接下來兩天,他接電話接到手軟,檢查每一通來電的區域號碼,全是重災區的居民。

當時,葛舉賢還受命規劃一場多達五千戶的發放工作,但就算動員全美各地及加拿大的慈濟志工,人力都嚴重不足,他突然明白了證嚴法師多年來對美國慈濟志工的叮嚀——美國要趕快「菩薩大招生」,帶動美國當地人當志工,耕耘出社區中的愛心。於是葛舉賢一想,何不請災民來幫忙?他在電話中反問災民:「你能幫忙『我們』嗎?」災民一聽都傻眼,從沒想過撥了求助電話,「等待援助的人」卻被要求去「助人」?

葛舉賢請每個災民幫忙打三通電話給社區裡受災嚴重的人,如果暫住的地方有電,請把慈濟發放的訊息貼上網站,並邀請災民們在發放時擔任志工。同時,葛舉賢和慈濟志工到重災區分發通知單,只要遇見人,不論對方是災民、幫忙清掃的義工,或執勤的警消人員,都請他們幫忙挨家挨戶通知真正需要的家庭。透過口耳相傳,信任人性本善,慈濟志工這種「非常規」作法,把最需要幫助的民眾找了出來。

葛舉賢在紐約那幾天,氣溫平均在攝氏4度左右,嚴寒中,災民站在戶外,排隊好幾個小時,只為了領取600元的現值卡和一條毛毯。一名在隊伍中的年輕人麥克說,他一輩子只在電視上看到其他國家的人排隊接受救濟,從來沒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會在這樣的隊伍中,麥克說:「今天真是開了眼界。」

回想2012年8月間,葛舉賢聽見證嚴法師開示說:「美國不覺醒,世界不可能覺醒。」如今他已明白,富強的美國要覺醒,應該是從首善之都紐約開始。

僕僕風塵 抿去國族界線

2012年11月12日,桑迪賑災大型發放正待展開,慈濟加拿大分會接獲美國總會人力支援的請求,立刻請東岸的志工就近前往紐約災區,協助16~18日在史坦頓島 (Staten Island)為期三天的賑災發放。

慈濟美國總會援助桑迪風災專線電話湧入三千多通來電,來自美西各地慈濟志工、社會人士也來協助接聽電話,聆聽、記錄災民需求,傳達給第一線慈濟志工處理。

三天後,47名來自多倫多、蒙特婁、渥太華、溫哥華等地的志工帶著簡單的行李,租妥巴士就連夜兼程前往紐約,巴士在隔日(16日)清晨7時趕抵發放的地點。根據加拿大的法規,司機一天內不可工作超過12個小時,經過徹夜趕路,司機已達工作時數的極限而不願再開動,巴士就停在廣場上。當時數百位受災居民冒著寒風等候慈濟發放,看見印著加拿大楓葉圖案的巴士,紛紛說:「看,他們是從加拿大來的!」

刺骨寒風中,數百位受災居民沿著教堂四周依序排隊。一位鄉親丹尼指著隊伍中的人群對慈濟志工說:「可能有很多人平常都不願與你們(東方人)為伍,但我知道現在他們都很感激你們,連我自己都感動得想哭了。」颶風來時,水淹到丹尼家的二樓,當時曾有媒體來訪問,但後來也沒下文,他說:「只有慈濟讓我們感受到真正的關心。」

接連兩天在嚴寒中發放後,慈濟志工不忍心災民佇立寒風中等待數小時,決定第三天提早到發放現場準備,沒想到災民比他們更早,排第一位的居民竟然凌晨一點就來了!

18日下午6點多,三天的發放終於圓滿結束,志工們帶著清掃工具和大型垃圾袋,沿著排隊的路線撿拾垃圾,讓街道恢復原來的面貌,之後志工們或搭機、或搭巴士連夜趕回加拿大,趕著迎接隔天周一的工作日。

一方有難八方來援

2012年11月9日,慈濟美國總會副執行長曹惟宗從洛杉磯搭機飛往紐約,這是長年在加州矽谷工作的他,第二次因災難前往紐約。

紐約分會慈濟人前往美景港(Belle Harbor)進行物資發放,關懷災民的同時,也著重啟發愛心,希望民眾日後可以為社會付出。

11年前,也就是2001年,911事件震驚全球,曹惟宗當時即從洛杉磯轉機兩次到紐約參與援助工作,他每到一個機場,發現四周都是冷冷清清,零星的乘客在候機室的椅子上正襟危坐,沒有人敢講話,因為機場裡外都警戒森嚴,處處可見荷槍的軍人巡邏,氣氛凝重。這一次桑迪颶風後,曹惟宗發現沿途的旅客都是神態輕鬆,不僅沒有絲毫受到影響,甚至完全不知情,到了紐約機場,災難似乎也完全不存在。

一直進了災區,曹惟宗親見居民倉皇撤離後,兩手空空的困窘,亟需更多志工廣泛地深入各區關懷,然第一線慈濟志工人力已然不足,無法再負擔更多的求助訊息;於是曹惟宗返回加州後,依據志工建議,11月12日起,在位於洛杉磯的美國總會設立專線電話,並設立專門的電子郵箱,提供民眾求助。

專線電話透過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協助告知災民,並在11月18日,紐約市政府主計長劉醇逸於記者會上,介紹慈濟如何在第一時間幫助災民,第二天各大媒體都刊出了這則消息,隨後慈濟美國總會專線電話開始響個不停,一個早上竟超過1,000通,電子郵箱也大爆滿。

由於電話和電子郵件的數量太多,美國總會通過志工系統發出訊息,請求人力協助。接下來幾天,一批又一批的志工從加州各城市前來,有的呼朋引伴一同來幫忙,有的帶著孩子來,也有的利用上班前的數小時盡一分心力。11月22日感恩節當天,有許多志工利用假日花費一、兩個小時車程去接聽電話,甚至有遠自四個小時車程外的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的志工。

美西到美東

針對來電或電子郵件,志工必須做第一層的審核,避免資源重複。負責熱線計畫的慈濟美國總會慈發室副主任曾永忠說:「我們會先了解對方是不是住在重災區,再看是否已領取FEMA的補助、是否可以領取保險給付,還要了解是否真正受災,例如,如果對方住在二樓以上,沒遭受淹水,就不會補助。另外,如果是出租的房屋,我們要知道對方是屋主或房客,如果是屋主,但自己不住在屋內,即不視為受災戶。通過這些審核之後,還有一道篩選,就是要查明對方是否已領過慈濟的救急金。」

曹惟宗表示:「慈濟是在緊急的時候,給災民生活補助,而不是財產補償,這是證嚴法師指示的重要概念。」

根據接聽電話的經驗,不少慈濟志工表示,除了少數人得知自己不符合慈濟補助的標準,會顯得憤憤不平之外,絕大多數民眾都相當理解也尊重慈濟訂定的標準。一名婦女甚至主動打電話來取消之前的申請;還有一名警察打電話說,他的母親已經得到慈濟的補助,因此他想把自己的現值卡轉送給別人。

前後多達3,000多通求助電話,不僅是慈濟幫助災民的契機,也是美國大多數民眾,第一次親身接觸這個發源自台灣的慈善團體。

11月12日,一位長島的受災居民辛浦森(Simpson)太太打慈濟救災專線電話來陳述自己的遭遇。她的房屋內部因遭水患而全毀,沒電也沒暖氣,無法居住;不久前,他們拿到FEMA的房租補貼金4,100多美元,夫婦倆即租用臨時活動屋,做為一家四口容身之處,租金連同押金共付了4,500元。不料活動屋的暖氣也是故障的,他們叫車行把活動屋拖回去修理,沒想到從此人車都不見蹤影。除了報警,他們也想到找慈濟求援。

曹惟宗得知後,立刻打電話至紐約慈濟長島支會,當時適巧有一個三人關懷小組正在災區訪視,離辛浦森家不遠,便請他們前往了解。三位志工按地址尋去。志工按了門鈴,辛浦森先生打開門看到身著藍天白雲的志工時,驚訝之情溢於言表:「您們難道是上帝派來的嗎?竟然如此神速,15分鐘內就從加州來到我家!」志工們告訴他,慈濟人不是上帝派來的,而是聞聲救苦,自願來幫忙的佛教慈善團體。

三名志工仔細勘察受災現場,看見牆壁約兩公尺左右的高度都有水漬,可見當時水位之高,屋內所有物件也因此無一倖免;由於沒有暖氣,辛浦森一家每逢晚上,只能開動小轎車的暖氣,半躺在車裡過夜;辛浦森先生本人則為了整理家園而無法上班,經濟更加拮据。瞭解到這家人的確需要即時的援助,志工們當場即送上價值600美元的慈濟現值卡,並解釋慈濟的善款是來自社會點滴愛心,辛浦森夫婦專心聆聽,表示在房屋整建之後,希望也能做個助人的人。

天災像一面鏡子,考驗了人性的軟弱與堅強,也映照出人性的貪婪與無私。慈濟志工當中也有人因桑迪颶風而受災,他們選擇正向付出,也不願坐等救助,從台灣渡海而去的慈善基因,在災後發光發熱,也讓美國社會直接見證慈濟志工的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