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試所頭一遭 人工藻場放流蟹苗

水試所放流蟹苗。
獨家報導

文:柯忠銘|圖:編輯部

縣致力於打造一個讓海洋生物能安然棲息的環境。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日前首度在紅羅海域建置的人工藻場棲地,放流5萬隻的高經濟價值蟹苗。

主任謝恆毅表示,為增加海洋生物漁業資源,去年11月底利用中國半葉馬尾藻藻苗進行無性生殖方式藻場建置,經過4個月觀察目前已形成藻床,覆蓋率達80%以上。當天由水試所助理研究員冼宜樂與種苗每殖場長藍亞文等人,一起放流高經濟的遠海梭子蟹(沙蟹),每隻只有0.2到0.3公分,以提升蟹苗存活率。

謝恆毅說,海藻是海洋重要的基礎生產者,大面積的藻場或海藻林具提供「棲息場所」及「豐富食物」的功能,中心近年也首度進行海藻藻床研究,成功利用中國半葉馬尾藻藻苗,經由無性生殖方式形成藻床,棲息其間依附的生物種類與豐度均高,對海洋生物具有誘集的效益,未來可應用沿近海漁業資源增復育。

謝恆毅表示,水試所自2015年起執行的「魚介貝類增養殖技術開發計畫」,近3年來先後在馬公、白沙和西等海域放流超過100萬隻蟹苗,對澎湖近沿海蟹類復育有一定助益,他也籲請漁民不要撈捕甲殼寬8公分以下的幼蟹,讓漁業資源得以有效保育與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