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吉祥顛覆鬼月

獨家報導文:洪伶|圖:中華堪輿道派﹑中國正統民俗風水教育協會 提供

曆七月為農曆一年的第七個月份(如果該年並無閏月),在中國是秋季最炎熱的時候,孟秋,蘭月,建申之月(猴月),律中夷則。但一提起農曆七月,似乎眾人首先會想到鬼節、七月半。相傳那一天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到處遊蕩於任何人跡可至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會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活動,以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但民眾卻不知,到鬼節雖然前後自然禁忌頗多,但鬼月的出現,卻很有可能是「偽民俗」。民間俗稱農曆七月為「鬼月」,傳說鬼門在此月份開門,到七月二十九日的時候又重新關上。這一切,說起來都拜明太祖朱元璋所賜。據相關民俗專家考證,農曆七月本是「大吉月」,並且發現古時七月多是祭祖、孝義之月,有「上得天時,下得地利」的優勢,尤其明朝皇帝除沿古來天子七月葬之俗外,甚至多數選擇七月登基,唐、僖宗朝國師也是堪輿大師楊救貧的口訣指:「古來七月天子葬」,在在顯示七月是吉月的傳統。所以中國最浪漫的情人節「七夕」也在七月內。

也因為在台灣每逢農曆七月總有諸多忌諱,認為諸事不宜,但實況究竟為何,卻少有人探究,而中元普渡帶來的龐大消費商機,使得考證的意義更為薄弱,但只要仔細探究予以考證,就會有不少趣味發現。台灣民俗文物館副館長顏榮豐說,考證古時經典,包括詩經描述七月,並未找到任何不祥之兆記載;梁武帝時設盂蘭盆齋,自此後民間普遍在七月十五設盂蘭盆齋為孝親之供,到唐代仍沿襲,甚至到宋朝為止,仍未曾查見到七月是鬼月的記載。有趣的是七月十五中元節是古代舊時祭祖重要日子;台灣通史也記載相同祭祖的活動;另佛教在中元祭祖禮俗外,也增目連救母的說法,讓中元節又多孝親意義。

那七月究竟從何時變成不祥之月的說法?七月為何變成鬼月呢?據考證「黃紹年氏」記有元末明初,朱洪武軍師劉伯溫獻計,篤信風水的朱元璋,為了霸佔七月吉時,不讓民間與皇族共用吉日,於是派人假冒道士在各州縣散播天將降大災等訊息賣符,當時刻意施行的愚民政策,謠傳七月是不吉祥的「鬼月」。目的就是不讓民間與皇族共享天時、吉日。久而久之,眾口鑠金「鬼月」一說廣為流傳,讓明太祖的鬼計得逞了。而台灣人自明朝移民台灣,將明代流傳的偽習俗完整移植,意外成為華人世界唯一保存鬼月傳統最完整的族群。

中元節慈悲月 盂蘭盆節思親月

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民間的重要的節慶。在古代,民間在這一天以剛收成的新穀祭拜祖先,而佛教的盂蘭盆節,及道教的中元節亦在同一天。又相傳在這個月當中間,「好兄弟」們都會來到來到人間受人祭拜,由種種的由來融合成今日的「中元普度」。中國人相信,人死後會變成鬼魂,悠游於天地之間。中元普度祭拜無子嗣的孤魂野鬼,讓牠們也能享受到人世間的熱忱,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博愛」的延伸。而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因此,中元節是可說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

台灣在中元節這一天,家家戶戶皆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各地並有許多傳統的普度活動,尤以基隆的中元祭最具特色。自從政府提倡改善民俗、節約拜拜,各地普度的盛況和規模已大不如昔,但由中元節原來所欲強調的觀點來看,現代的中國人所要努力的,應是減少浪費,發揚中元普度的善道。

盂蘭盆節由來

臺灣民間,人們相信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閻羅王會在當天將鬼門關打開,放出一批無人祀奉的孤魂野鬼到人間,去享受人們的供祭;並在七月的最後一天,將鬼門關上。因此,農曆七月人間會比其他月份多了很多鬼,人們便將七月訂為鬼月。至於閻羅王七月放鬼出來的由來,原是來自佛經《盂蘭盆經》目蓮救母的故事。

目蓮是一個孝子,身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蓮具有神通。但是他的母親卻不是個好人,在世時,貪念業報很重,死後輪迴打入惡鬼道。孝順的目蓮,常常思念著過世的母親,因為他會神通,有天突然想看看母親在地獄裡的光景如何?沒想到竟看見母親沒東西吃,挨餓的痛苦悲鳴聲不時而起。

愛母心切的目蓮,當下就用法力變出食物給母親吃,沒想到食物還未入母親的口,便化為熊熊火燄。目蓮無法救母親脫離苦海,非常痛苦,尋求佛祖的幫助。佛祖說:「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無法化解。但是,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共同祭祀,供養十方鬼靈,超渡眾餓鬼,方能解救你母親的危難。」於是目蓮依佛祖旨意行事,舉行法會,誦經施食,母親於是脫離鬼道,升入天堂。後來,佛教徒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盂蘭會」。佛教徒們都會在這天舉行功德法會,為孤魂餓鬼超渡亡魂。

另外,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教經典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修行記說:

「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因此,道佛合併,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成了民間重要的節期。人們口耳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得守各種禁忌。好比,不能玩水、不能游泳、不能晚上曬衣服、不能晚上照鏡子、不能在室內撐傘、不能搬家、不能買房子、不能結婚……。人人大都盡量避開禁忌,舉凡可能遭遇鬼的有關活動,一概避而遠之,為求順利度過鬼月,深怕這些鬼兄鬼弟鬼姐鬼妹挑上自己。

傳統鬼月禁忌多 環境污染更不平安

農曆七月夾雜儒、釋、道觀念,漸成民俗「鬼月」,家家戶戶就要「普度」,大肆宰殺、焚燒紙錢、祭拜孤魂野鬼,以求平安。其實,過去農業社會,物資貧乏,唯有逢年過節,才有豐盛佳餚藉以進補;是以中元節名為普「度」,人們實也藉此機會普「肚」。而今多數人豐衣足食,營養過剩,實無須宰殺禽畜,鋪張拜拜。要提升智慧,「智」信而不「迷」信。

人心在長久的時間迷失、迷信,人云亦云,看到別人都這麼做,所以就跟著做,沒有用心去思考。現今已經是很文明的時代,與過去民智未開之時大不相同了,智慧與知識應與時俱進,要深入思索「普度」的真義。傳統普渡就是大量的燒紙錢給陰間的孤魂野鬼,而用來敬拜神佛的金紙、銀紙的材質實為粗紙,事實上在古代,這類紙質在以前是在廁所中使用的,所以說信仰的功德是在於虔誠的心念,而非焚燒金紙。燒金紙不但浪費而且危險,最糟糕的是造成環境污染。

人們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燒紙錢?傳說是東漢和帝時,宦官蔡倫用樹皮、麻絲、破布、魚網浸泡造紙,由於技術還沒成熟,紙質不良,乏人問津。面對著這樣大批的存貨,心中真是煩惱不已。後來,夫妻倆經過一番計謀,決定讓蔡倫詐死躺在棺材裡,將存紙裁成長方形並黏貼錫箔一束束的綁好備用。蔡倫病死的消息傳出,鄰里及親人紛紛前來祭悼,蔡妻以事先備好的紙分發眾人焚燒。如此,一星期後蔡倫復生了,眾人都感到困惑好奇。

於是蔡倫就煞有其事的解釋;原來他死後到了陰間,遇到鬼差囉嘍向他索賄買路錢,他趕緊託夢給他的太太要她製作紙錢焚化,所以正當眾小鬼糾纏不放時,大把大把的經過焚燒後的紙錢從天而降,這些正是冥國陰間所用的錢鈔,鬼差見錢眼開,一高興就把蔡倫放了回來。燒紙錢可以買通鬼差,也可以讓死去的親人在冥國有錢花用,可謂一舉兩得,所以後人就樂於焚燒紙錢了。這就是焚燒金銀紙的典故,流傳至今,變成風俗民情,但在地球暖化及急需環保的年代,一年燒了那麼多的紙錢,不但浪費、危險、影響健康,又污染空氣。

普渡轉換心境 鬼月墓仔埔也敢去

「普」,意指普及空間、世間;「度」,則要度脫苦難眾生。因此「普度」即是普遍每一個空間救度苦難眾生。與其每年一次以牲禮祭拜孤魂野鬼,造殺生之業;不如日日對身邊可見的苦難人救拔苦境。世界各地無家可歸、孤老無依之人,還有因天災人禍受苦受難者,都等待著我們拯救,這是最實際的「普度」!

而且現在環保意識提升,人的身體如同小乾坤,也要多做環保。大自然五穀雜糧都可以吃,不需要吃眾生肉,把肚子當作眾生的墳場。佛陀說「同體大悲」,普天下生命,不論何種形命,都要平等去愛;不要為了祭祀理由或是口腹之欲,去殺害眾生命。大乾坤平安、大地的物命自在,人們也就平安了;所以要好好疼惜大乾坤、疼惜萬物。

對慈濟人來說,心存正念 「沒什麼好怕的」,鬼月墓仔埔也敢去做環保。基隆環保志工吳義雄不論颳風下雨,六年多來因不捨墓園回收物無人回收被丟棄,及被焚化爐化為灰燼,在招不到同伴下,獨自一人在定點的子母車及園區內一一尋找可回收的資源,不畏辛苦,自得其樂,甚至連鬼月也是一樣不改初衷。吳義雄每天一大早即到人人有所忌諱的墓園做環保,心態卻是如此輕安自在,吳義雄又說:「不用怕,那沒什麼!該來的總會來,沒什麼好怕的!」

與其面對鬼月心生恐懼,不如每年中元節,闔家可靜下心來,用虔誠的心合唱祈禱歌,祝福普天下眾生;不論信仰何種宗教,家裏若有一靜謐角落,可日日在此靜思反省,懺悔錯誤,思索如何救拔眾生苦難。也可以為自己安排靜思的空間與時間,反省懺悔過錯,或靜思今天要做什麼有意義的事,拔眾生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進一步用智慧引導眾生超越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