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亮/兩岸知名茶文化大師、詩人藝術家
還記得北宋大才子蘇軾傳誦千古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嗎?說的就是位於江西北部九江市的千古文化名山–廬山,也是中國第一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文化景觀」,除了自古以來被讚不絕口的「春如夢、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的美景,更始終被譽為「匡廬奇秀甲天下山」。

以自然景觀爲背景,以人文景觀爲內容的廬山,不僅當年深受蔣介石青睞而做為多年的避暑勝地,1937年七月在此發表的「廬山宣言」更開啟對日抗戰的序幕,至今山上還留有夫人宋美齡興建的「美廬」度假別墅。中共建政後對岸歷屆領導人包括毛澤東等也曾多次前往。而我其實很早就「心嚮往之」,卻一直無緣一窺廬山真面目。藉著今年五月受邀在「九江名茶名泉博覽會」做專題演講之便,終於得以一償宿願。

而廬山第一奇觀「三疊泉瀑布」,從五老峰、大月山峰彙集而來的泉水,經過山川石階,折成三疊,全長近百米。從高高的山頭淩空而下,宛如一幅水簾懸挂空中,可說氣象萬千。早於唐代就為詩仙李白讚頌「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後人且譽爲千古絕唱。

循著絕對超過「九彎十八拐」的蜿蜒山道一路上得山來,赫然看見「牯嶺」石碑與「牯嶺街」路牌,令人想起台北早年舊書攤林立的文化名街「牯嶺街」,想必當年蔣介石對此情有獨鍾,才會將其納入台北市的街道名稱吧?牯嶺位於廬山風景區中心,也是海拔1167公尺公園式繁榮獨特的「雲中山城」,乾淨整潔的街道兩旁,溪水潺潺,綠樹成蔭,上千幢歐式風情的別墅、教堂、賓館、飯店、酒吧、咖啡屋、電影院,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綠葉叢中。尤其櫛比鱗次滿佈山間的紅頂白牆別墅聚落,既有土耳其番紅花城鄂圖曼時期風格,又飽含文藝復興時代元素;讓人彷彿置身歐洲,而有「東方瑞士」之稱。時間拉回1886年,英國傳教士李德立來此取得清朝官府的租契,招徠外僑上山避暑,將這裡逐步開發為避暑勝地,繁榮至今。據統計目前現有別墅636棟,分屬16個國家建築風格(中式259棟,美式185棟,英式125棟,德式12棟,日式11棟,法式7棟,芬蘭式3棟,挪威式3棟,其他還有丹麥、加拿大、俄國、葡萄牙、澳大利亞、瑞士等國),令人咋舌。

廬山不但風景秀麗,還有許多古蹟,包括著名的花徑、仙人洞與白居易草堂:建築完全按照白居易《廬山草堂記》「五架三間草堂,石階掛柱竹編牆」的建築形式重建的草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曾在此留下「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的名詩。此外,始建於晉代的千年古剎「東林寺」,為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創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被稱爲中國佛教八大道場之一,不僅至今依然屹立不搖,距離20公里外還立有全球最高、總高48米的阿彌陀佛銅像,於2013年竣工以來,已成為當地最受遊客與香客歡迎的景點,網路流量也最高。

而始建於南唐升元年間(西元940年)的白鹿洞書院,與嶽麓、雎陽、石鼓並稱天下四大書院,也是中國四大書院之首。儘管歷經朝代更迭,宋代理學家朱熹出任知南康軍時,特別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條和宗旨,並奏請賜額及御書,成為宋末至清初數百年中國重要的文化搖籃,院內果真有石刻白鹿於洞穴中,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必須徒步登高365階氣喘吁吁方能抵達的「諾那塔院」,原名小天池寺或法海寺,當地人俗稱喇嘛塔,為一座藏傳佛教寧瑪派寺院,也是中國南方目前唯一對外開放的寧瑪派道場。始建於明神宗萬曆年間,主體包括祖師殿、觀音殿、財神殿、四面佛殿與諾那華藏精舍,以及一處高冷茶園等。寺院最高處有座35米高的「諾那塔」,是為了1931年到此閉關靜修的諾那活佛而建的舍利塔,塔身潔白素雅、輪廓分明且氣勢雄渾,塔頂銅質鎏金,體現印度五輪塔式而具有蒙藏的風格。2001年起每年均舉辦廬山茶禪會,成為廬山獨具特色的禪修活動。

作為名滿天下的風景名勝,廬山自然不乏知名酒店與民宿,其中民宿協會會長叮噹開設的「雲上歸宿」最讓我印象深刻,拾階而下的房間有豐富的收藏與傳統民俗家具,坐在附設的「三山二水」咖啡屋,讓陽光自然流曳在古樸的大木桌上,啜飲一杯麥姐親手沖泡的哥倫比亞咖啡,還有小貓慵懶地靠過來磨襯撒嬌,再動身前往他的「雲上山紀」餐廳享用豐盛而毫無負擔的高山美食大餐,真是愜意極了。

作者簡介:
兩岸知名茶文化作家吳德亮,兼具作家、畫家、攝影家、茶藝家、資深媒體人等多重身份,至今已出版著作近40本(含15本茶文化暢銷大書),尤以近年在兩岸熱銷的《普洱藏茶》、《普洱找茶》、《台灣茶器》、《台灣喫茶》、《台灣人文茶器》、《台灣的茶園與茶館》、《戲說六大茶類》、《找茶就是找故事》等最受矚目。
吳德亮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茶協會傑出茶藝文化獎。曾任新聞周刊總編輯、報社主編,現為《人間福報》、《獨家報導》、以及中國大陸《茶道》等各大報刊專欄作家;北京大學《中華茶通典》學術暨編纂委員、《中華茶器具通鑑》編撰委員暨三卷主編。
更多《獨家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