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辦公是否改變日本上班文化?

文:本田善彥|圖:編輯部

COVID-19(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全球快兩年了,經過兩年的實驗和實踐,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方式、規模、節奏等均受到巨大影響。特別在日本,上班工作的形態大幅改變,估計疫情緩和後也很難回到疫前的運作模式。

疫情蔓延之前的日本,在週一到週五的上班時間内,一個沒穿制服或正裝襯衫(這幾年不一定要打領帶)和長褲、皮鞋的中年男人出沒於非辦公地區,附近居民或許以質疑的眼神打量他。因爲多數日本人屬於固定機構工作,自營業者的比重不像臺灣這麽高,所以有正業的男人於平日白天以非辦公的名義外出的幾率本來偏低。但在臺北,平日白天看到穿著相對隨便的中年男人是不稀罕的事,他們不一定是自營業者,有的在公司上班,有的在公部門服務的。根據我自己的經驗,臺北的醫院平日白天見到爸爸帶小朋友來看病的比例肯定比日本高,這些爸爸并不一定是失業中或上大夜班的,很可能利用午休時間或請半天事假出來的,可見得臺灣社會通融性相對較高。

2020年疫情開始蔓延之際,多數日本企業不得不選擇居家辦公的模式,可謂日本社會整體藉疫情嘗試改變社會生活模式的實驗。據一家民間調查機構針對日本大企業所作的問卷調查統計,原本引進居家辦公的企業有近四成,新冠疫情開始蔓延的2020年春天開始引進的有25%,到了日本政府宣佈緊急事態宣言之後引進的有20%,不考慮引進僅有16%,意味著疫情蔓延後45%的企業引進居家辦公的模式。針對企業員工的調查也顯示,本來居家辦公的比例為兩成多,疫情蔓延後第一次經驗的有五成多,尚未經驗的也有25%,換言之,大約七成多的企業員工已有居家辦公的經驗。

居家辦公算是比較新的工作模式,其成熟度也許不足夠,得要克服的問題也不少。例如,不完備的辦公環境,無法及時利用公司資源,跟同事和長官之間的聯繫變得有點不方便,家裏工作時較容易受到家人的干擾等。實際經驗居家辦公的人當中,感覺到提高工作效率的只有35%,65%的人並不感覺到提高效率。雖居家辦公非十全十美的,但疫後願意繼續居家辦公的回答高達66%,遠超過不願意的34%,若經驗過日本上下班時的恐怖擁擠程度,就不難理解多數日本上班族寧願選擇居家辦公的背後理由。

過去一兩年,透過業務上的聯繫或親朋之間的閒聊,我本身也感受到日本上班族身上所發生的一些變化。剛開始居家辦公不久時,經常聽到「每天跟家人在一起,感覺很不習慣、甚至覺得有點不自在」、「跟同事談業務時也要透過SNS,覺得有點麻煩」等抱怨。有一位老友爲了將辦公時間與日常生活之間做個區隔,每天開工前和收工後刻意走外面一圈回來,轉換心情。

隨著選擇居家辦公人口的增加,大部分的人也漸漸地掌握到居家工作的節奏,就發現其優點,說「開會次數銳減,但幾乎沒影響到工作品質,便體會到過去開了那麽多不必要的會議」、「以前每天坐擁擠的電車上下班,抵達公司時已累得差不多,現在至少沒這個壓力,對身心好多了」、「午休時間跟老婆一起用餐,傍晚下了班後還能帶小孩去看醫生,家人之間的距離變得很近」。

雖然現在還看不到疫情緩和的跡象,但將來要迎接「後疫」時代之後,如今居家辦公的形態疫後是否會延續下去,對當今的日本上班族來講也許是最感興趣的議題。據日媒報道,雖七到八成的機構已恢復全面或部分正常上班,但爲了避免擁擠的通勤時段,部分公司採取彈性工時。

透過與日本國内友人的交談,感覺到在部分行業,居家辦公的模式有可能落實紮根,例如有位出版界的友人,開始居家辦公不久後,認真地思考將來全面改採居家辦公的方式,他自己也要離開東京返回老家。到了2021年夏天,他真的將東京的辦公室收掉,將總公司移到他的老家那邊。據他説,因通訊系統的發達,跟公司的例行聯繫沒有大礙,跟夥伴和客戶、業主的往來也暢通,要有開會或重要業務,視需要跑一趟東京或大阪就可。他還説回老家就沒有昂貴房貸壓力,也可以陪同高齡的眷屬,他太太也在地找到工作,認爲離開東京是正確的決定。根據他說,大家習慣居家辦公後,考慮遷居或整個公司移到東京郊區的人其實不少。

不過資方也許在打另一個算盤,有位中型企業主承認「疫情給業績的衝擊太大了,對公司來説撐得住這一波疫情後,省錢節流是必然的選擇」,他接著説「如果以後居家辦公模式紮根,公司的辦公空間可考慮縮小,有些業務也可以考慮轉發外包」等想法。另外,居家辦公的形態,在部分上班族的收入結構上產生變化,根據報道,有些公司改採居家辦公後不支付加班津貼,本靠加班津貼來付房貸等的部分員工日子過得十分艱苦。近二三十年,整體表現並不理想的部分日企來説,居家辦公所代表的防疫措施,也許變成重整開支和雇傭結構時的一個契機。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