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壺紅遍對岸 陶藝家焠土成金

彙古陶邑大廳內琳瑯滿目的金銀彩茶器。

獨家報導文·圖:吳德亮

灣茶器近年紅遍兩岸三地,常跑大陸的愛茶人不難發現,北京「馬連道」、上海「天山」、廣州「芳村」、長春「青怡坊」、成都「大西南」等各大城市茶城隨處可見台灣壺藝家的作品,不僅價格不菲、交易量也頗為驚人;即便瀏覽大陸最大購物網站「淘寶網」,也幾乎是台灣壺獨領風騷的局面,恰與二、三十年前台灣民眾風靡宜興紫砂壺的盛況如出一轍,只是角色互換罷了。對岸網路上更有業者稱近一、二年為「台灣茶器元年」,認為「台灣有許多藝術家潛心投入茶器創作,不僅造型與釉色富於變化、創意也不斷超前翻新,正是廣受大家日益喜愛的最大原因」。

尤其近年金價節節飆漲,從二○○九年十月八日每盎斯突破一千美元大關以來,漲勢從未停歇,二○一二年更已來到每盎司一千八百美元上下,使得台灣壺獨有的黃金傳奇也搭上順風特快車,在對岸造成瘋狂搶購。

其實隨著金價越來越高不可攀,台灣早有不少壺藝家瞄準黃金商機;近一、兩年的壺藝展覽,就不乏金光閃閃的壺器,讓喜愛黃金的民眾與收藏家趨之若鶩。

以壺藝家鄧丁壽為例,前年在台灣歷史博物館舉辦「瀚藝陶情」茶器創作個展,黃金閃爍的提把或壺鈕、口緣等茶壺與茶倉就成了全場的焦點。此外如李幸龍、劉世平、江玗等,近年也紛紛以不同材質或技法,呈現黃金美學的貴氣而深受矚目。

鄧丁壽與劉世平的黃金表現,主要是以附著性佳的「金水」作為加飾材料,使原本的陶壺呈現貴重金屬的奢華感。作法是在陶壺燒成後淋上金水,再以七百度左右的低溫二次燒造,因此無論耐磨性、耐洗滌性均十分優越,不易褪色或脫落。而李幸龍與江玗兩人則是在陶壺燒就後,以金箔膠直接將金箔貼上,所呈現的金色較為沈穩。

火痕與窯汗焠煉的金銀彩

不過,金水與金箔近年跟著金價狂飆,成了壺藝家昂貴的沈重負擔;因此苗栗有一群陶藝家,就完全不用金水、金箔或任何釉料,純粹以「一土、二火、三窯技」的柴燒烈火質變,表現出兼具黃金光澤與多種色彩自然互補的炫燦,大陸市場稱之為「金銀彩」,其中且以吳金維、李仁嵋、戴志庭、廖玉瑩、蘇文忠、黃佩儀等柴燒名家最為光芒耀眼。

提到柴燒,早已習慣玩賞電窯或瓦斯窯「釉燒陶」的一般民眾,經常對火痕與落灰造成的質感感到不屑,並常有粗糙或不夠精緻的錯誤印象,其實應該是認識不夠所致;因為放眼瓦斯與電尚未問世以前,鈞、汝、官、哥、定等聞名於世的宋代五大名窯,或「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的景德鎮瓷器,所有傳世作品全都是以柴窯燒成。只是當時唯恐落灰造成器皿瑕疵,除了粗陶(如水缸、酒甕等)外,所有陶瓷器都以匣缽包覆後再投窯,極致呈現柴燒最細膩的一面。與現代壺藝家藉由柴燒返璞歸真,在質感上自然有所區隔了。

因此首次看到吳金維的金壺,還以為上了一層近似黃金的釉藥,當得知金色閃爍的亮麗純然來自柴燒時,委實令人無法置信。他說十多年來一直自行研究調配陶土,利用土中飽含的大量鐵質,不斷以還原、氧化兩種方式交替窯燒,當溫度達到攝氏一二四○度的燃燒點,冒著溫度再增高造成表層起泡的風險,繼續加溫至一二五○度,才能達到黃金般的彩度。而炫燦如金的容顏則決定於還原燒的溫層,氧氣量過高則會燒出黑金或其他不可預知的顏色。

陶藝家的追金樂園-柴夫窯

親自走訪中部陶藝家口中的「追金」樂園,即座落苗栗縣造橋鄉田野之中的「柴夫窯」,主人廖玉瑩原本為自己建造的柴窯,近年已擴充至四窯之多,最近還在附近繼續購地加建兩窯,以滿足越來越多壺藝家的追金需求。

話說廖玉瑩原本只是當地有線電視系統業者,多年前經財團併購後,除了遠赴越南種茶,也開始學陶製壺。憑著一股對柴燒的執著與狂熱,於二○○七年蓋了第一座柴窯,取得木雕廠鋸剩的邊材,將「土、窯、柴」三者累積的能量,在烈火高溫中焠鍊為亮麗的永恆;作品不僅洋溢金晃晃的溫潤色澤,且保留了柴燒渾厚內斂的火痕質感,尤其投火後竟能燒出高達一米的大口甕茶倉,讓我大感佩服。柴夫窯的名聲從此不脛而走,吸引全台各地的陶藝家紛紛前往,「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的廖玉瑩乾脆擴大規模,做起了出租柴窯的生意。

廖玉瑩說,目前每窯每年都可排到三十次以上,幾乎窯窯客滿。儘管租金收入頗為可觀,但由於一窯每次平均約需燒掉五~六噸的木柴,需求量甚大,必須四處奔波到木材廠找邊柴,一年需付出約九十萬元的柴火錢,所費不貲,包括硬柴、鬆柴等,以柳安木為大宗。

不過廖玉瑩可沒忘記自己蓋柴窯的初衷,多年來始終創作不懈,尤其因地利之便深諳每座柴窯的「窯性」,也看過不少大師從排窯到燒成的專注過程,加上不斷與眾多陶藝家切磋心得經驗,廖玉瑩更能如魚得水地融合各家技巧,創作出許多精彩的作品,因此也在附近成立「造橋文創發展工作室」,展售自己的作品。

由於燒出金銀彩的良率甚高,苗栗縣政府還特別與中華民國陶藝協會,在柴夫窯舉辦柴燒窯聚會,吸引五十多位陶藝家、一千多件作品彼此爭奇鬥豔,希望在苗栗燒製完美的成品,讓柴燒陶藝與苗栗畫上等號。

黃金爆裂的飛天意象

專心拉胚製陶的戴志庭。

從苗栗三義前往通宵的山區道路上,清脆的風鈴聲自濃密的花園叮叮咚咚擴散出來,一座由紅磚與一大片陶燒桐花牆所構成、佔地兩千坪的「彙古陶邑」,頓時出現眼簾。笑盈盈出門迎接的主人戴志庭與陳奕孜伉儷,儘管近年才投入柴燒的領域,所燒出的金銀彩卻堪稱是今年最令人感動的驚嘆號。

戴志庭原本在台中從事室內裝潢,科班出身的陳奕孜則是來自鶯歌的陶瓷彩繪畫師,戴志庭婚後受到愛妻的鼓舞才轉型陶藝創作,至今也有十八年的歷史了。烈火焠煉而來的愛情不僅堅硬如金,也使得夫妻倆決定在苗栗幽靜的山區,為自己建構一座現代桃花源,在啁啾鳥鳴伴隨的偌大空間成立工作室拉胚製陶,十多年來繳出了漂亮的成績單,更影響傳承了一對兒女也投入陶藝創作的行列。

陶藝緣於女主人的陶瓷彩繪專業,戴志庭夫婦早期作品自然以手繪青花瓷器為主,之後逐漸在釉色中屢創新意,並結合在地特色開發系列生活陶品:包括造型極簡卻飽含古典與現代時空交織的飛天茶具組、客家風味十足的桐花茶具組,以及從精緻小巧的薄胎瓷杯到大型釉色繽紛的花器等,都曾多次入選為台灣客家特色商品。

近年來柴燒在兩岸造成風潮,長久來以瓦斯窯或電窯為主的夫妻倆也隨即投入,在柴夫窯燒出光彩奪目的金銀彩,從兩年前細緻的黃金肌里不斷演變,戴志庭今日則以岩石般爆裂的紋路外觀,為茶器呈現最自然的美學貴氣。

儘管茶器外觀以裂紋呈現並非首創,資深陶藝名家翁國珍早在十多年前即以獨創的「單手內撐」技法,成就「大地的省思」系列作品,獨樹一格地以大地裂紋為創意融入柴燒茶器,讓觀者一定程度感受大地撕裂的強烈震撼。但兩人的裂紋意象卻迥然不同:翁國珍呈現的是烈日炙曬下隨處可見大地龜裂的吶喊,戴志庭的黃金爆裂則有條不紊地傳達泥土焠煉成金的律動,節奏明快而不會帶給觀者任何的壓力。憑著自己不斷研發的陶土配方,撐出爆裂的深度與寬度,再藉由火與空氣流動、金屬與流釉交互表現,以凹凸面金銀交錯的色彩成就的質感,正是戴志庭壺藝的最大特色。

而陳奕孜則以類似切割的技法,將茶壺或茶倉外觀的筆觸演繹為鑽石般稜角分明,包括完美鑽石必要的深度、桌面百分比、磨工與對稱等都發揮得淋漓盡致,正如鑽石專家所強調的「切割工藝臻於極致的鑽石,光線投射後會將璀璨由鑽面閃亮反射出來」,加上竄燒的火紋及自然的落灰,霸氣十足的茶器同時呈現黃金與鑽石的奢華意象,令人驚艷。

粗獷中內斂的金彩質感

蘇文忠以自己的創作茶器在工作室泡茶。

步入「陶布工房」,後腦杓綁著一條馬尾、長髮斯文的蘇文忠打開話匣子,說自己在美工科畢業後就一直跟隨資深陶藝家宮重文,從煉土到拉胚、釉藥,燒窯等功夫都歷經長時間的淬煉,奠定了今天陶藝的渾厚基礎。至一九九五年成立陶布工房開始逆風高飛,粗獷狂野的作品充滿強烈的個人風格,儘管他再三跟我強調「並不刻意追求金銀彩」,但明顯可以感覺火焰流竄在陶坯上所烙下的吻痕,層次豐富的金質若隱若現地透出紅色肌里,表現在他所獨鐘的台灣陳年老茶沖泡,更能感受無可抗拒的一股霸氣。即便是陶藝家無法掌控的落灰窯汗,也能在撕裂的胚體細密有致地呈現出神秘多變的風貌。

蘇文忠也喜歡為茶器披上爆裂的外衣,只是裂痕往往以塊狀分布呈現,彷彿地球儀上突出海面的陸地,又像深邃湖面上密佈的大小島嶼,內斂的金彩質感自然樸實、粗獷且充滿陽剛之氣,在看似相同的裂紋中也極富變化,充滿自然多變的色彩與樸拙的風韻。

蘇文忠的茶器還有一項特色,就是十分耐看,而且往往會在蓋扭來上一道神來之筆,例如將友人創作的石雕小豬,或愛妻曾琬婷親塑的神話瑞獸等,作為大型陶甕茶倉或茶壺的蓋扭,不僅增添了作品的趣味與美感,也為整體的造型劃上完美的句點,令人驚喜。

曾琬婷除了捏陶,也喜歡親手裁剪縫製茶席中不可或缺的茶寵織品,如茶巾、杯套、壺套、茶杯墊、茶具組提包等,深受愛茶人喜愛。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陶「布」工房指的是蘇文忠的陶加曾琬婷的布,在遊客如織的三義藝術村上果然獨樹一格。

豆蔻年華的烈火熱情

父親是三義著名的木雕家,自己卻在高中畢業後迫不及待投入陶藝界,幸運地跟隨地方陶藝學會會長,而能結識並獲得許多陶藝名家的傾囊相授,作品得以兼具各種不同風貌的技法與呈現。多年後再進入亞太創意技術學院主修陶藝創作,比起其他壺藝家,年僅二十二歲的黃佩儀除了有才氣與「入世」的不斷歷練外,更有學院與非學院交錯的薰陶為基礎,才能在眾多的陶藝家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年輕的柴燒金銀彩壺藝家,更能夠讓台北市長郝龍斌在她的作品上題字「佩儀加油!」。

黃佩儀的金銀彩茶器作品比起資深名家毫不遜色。

第一次見到黃佩儀是在苗栗造橋的柴夫窯,由於柴窯必須在不斷吐出熊熊火焰的窯口前添柴加火,但見許多資深的女陶藝家都用帽子、頭巾等將臉部裹得緊緊的,只露出兩眼,深怕高溫烈焰燙燒傷嬌嫩的肌膚;唯獨一位年輕女性不用任何遮蔽,直接就抓起薪柴往窯口送,大無畏的精神讓我大為感動,也許正是這樣的熱情與衝勁,才能在連續九十六小時不眠不休的烈火高溫中,將浴火鳳凰的土胎蛻變為飽滿的金銀彩,在豆蔻年華燒出令人讚嘆的茶器吧?

沒有一般女大生的休閒娛樂,黃佩儀除了求學外,其餘時間幾乎都在埋首拉坯燒陶,卻能怡然自得安於一堆泥土中。從女性婉約細膩的思維出發,再以融合各家之長的創新技法,在柴燒看似粗獷的胚體上,尋求細膩質感的最大公約數,可說難能可貴。因此作品每次出窯,在三義觀光大街父母開設的木雕店內,總是很快被搶購一空,讓資深木雕家的父親都忍不住吃味。

儘管年輕,黃佩儀卻比其他資深壺藝家更愛喝茶,因此作品大多以茶倉、茶壺、茶杯為主,識茶品茶也成了每日必修的功課,果然多能配合不同茶質與茶性,做出造型或厚薄或提把等風格各異的茶器,且「出水七吋不開花」,瞬間嘎然而止的俐落斷水,讓我也忍不住要說「佩儀加油!」。